靜網PWA視頻評論

上海十大著名傳統小吃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上海小吃在南宋時即有記載,明初上海成為東南名邑,製作漸趨精美,在清時隨著上海商業日益繁榮,應時適令的各類米、面類小吃品種更為豐富。清末,上海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後,相繼吸取了各地風味小吃精華,幾乎包括了全國各主要地方的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點是品種繁多,兼具南北風味;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應節適令,因時更變;供應方便靈活。
上海特色美食 油氽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上海有兩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鮮得來」。「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腌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里用榔頭反覆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里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
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鮮得來」的排骨年糕是將麵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
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麵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上海市的曙光飲食店的「小常州」排骨年糕、「鮮得來」點心店作的排骨年糕最具特色。
油氽排骨年糕的製作方法
材料:(制25份)豬大排骨5000克、味精100克、蔥末350克、薑絲200克、鹽85克、水磨年糕2500克、白糖1000克、紹酒185克、特級紅醬油2500克、熟豬油3500克(耗500克)
1、將大排骨斬成每塊重85克的薄片,再以刀面平拍,使排骨麵積增大,容易入味。同時,在邊緣切3刀(刀口長0。6厘米),將筋切斷,以免油氽時起卷。另取紅醬油(500克),把排骨塊用醬油浸漬。
2、鍋內放熟豬油,用小火燒熱,隨即加入醬油1500克、鹽(50克)、蔥末(150克)、薑絲(150克)、紹酒(85克)、白糖(500克)、味精(50克),攪拌一下,待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排骨,不斷翻動,約20分鐘,待排骨色澤由深紅轉為淡黃,約六成熟時,即可撈出,瀝去油,用剪刀將每塊排骨剪3剪,每1剪都要剪至離骨5厘米處(口約1。6厘米長),將筋剪斷,形如佛手大頭菜狀。
3、在油鍋中添加醬油(500克)、鹽(35克)、白糖(500克)、蔥末(200克)、薑絲(50克)、紹酒(100克)、味精(50克),稍加鏟拌,將油溫燒至七成熱,再次將排骨浸入鍋中,以小火氽煮,約12分鐘(冷天約20分鐘),至排骨發硬,平而不捲,呈金黃色時,取出瀝出油。
4、取水磨年糕(2500克共100條),整條放入氽排骨的鍋中氽15分鐘,至年糕呈金黃色時撈出。食用時,按需要數量,先盛年糕,再放排骨即成。如排骨和年糕量較多,可採用氽一鍋排骨再氽一鍋年糕的辦法,交叉油氽,但每次氽排骨前,均需加一定調料(醬油150克、白糖85克、味精20克、蔥35克、姜10克)。其次油溫應保持八成熱,過低不易氽透,過高則易炸老。
特點:排骨肥嫩香鮮,味濃厚,年糕鮮潤不膩,經排骨油氽制,具有排骨香味。
上海特色美食 薄荷糕
南南北北,糕點是中國人拿手的點心。論起上海的糕點,恐怕掰上腳趾,你都數不過來。但被上海人廣為喜愛的,要數條頭糕和薄荷糕,還有雙釀團之類的。薄荷糕,糯米粉里拌著些許的薄荷粉,點綴著紅綠絲。條頭糕,糯米粉糅合細沙(不是裹著細沙,而是兩者揉在一起)做成長條狀,油炸了之後更好吃。
薄荷糕是中國菜系滬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以薄荷為製作主料,薄荷糕的烹飪技巧以蒸菜為主,口味屬於清香味。薄荷糕的特色:糕色淡雅,涼爽可口,為夏令消暑佳品。
夏天是薄荷糕最暢銷的季節,外觀潔白如雪,上面還有星星點點的綠色,那便是薄荷了。薄荷糕是糯米粉里拌著些許的薄荷粉,點綴著紅綠絲。甜甜的,涼涼的,吃完後嘴巴就像剛刷過牙一樣,口氣絕對清新。
薄荷糕的製作方法
原料:精糯米、精粳米各2500克,白糖1250克,薄荷香糖0、5克(或薄荷油1、5克)。
糯米: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粳米:粳米米糠層的粗纖維分子,有助胃腸蠕動,對胃病、便秘、痔瘡等療效很好;粳米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從而減少高血壓的機會;粳米能預防糖尿病、腳氣病、老年斑和便秘等疾病;粳米中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含量都比較多,多吃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幾率;粳米可防過敏性疾病,因粳米所供養的紅細胞生命力強,又無異體蛋白進入血流,故能防止一些過敏性皮膚病的發生。
1、將糯米,粳米攙和淘凈,靜置(夏委1小時,春秋季2-3小時,冬季4小時,中間需噴一次水),至米粒發酥,用手旨能捻碎時,上磨磨成粉,用32眼銅絲篩篩過,便成鑲粉。
2、將磨好的粉放在案板上,中間挖一個塘,加入白糖,薄荷香精及冷水750克,拌和擦透後用16眼篩篩成糕粉。
3、取33厘米見方的蒸熱一塊,上鋪潔凈濕布,再架上活絡方框(高2、5厘米,內33厘米見方),並按框架上永定的標誌橫劃兩刀,直劃三刀,割成長11厘米,寬8厘米的生糕坯12塊,如此反覆將其餘糕坯制完。
4、將生糕坯,模子連同蒸墊放入籠屜,置旺火上蒸約10分鐘即成。
製作要點
1、糯米、粳米靜置時間要根據季節不同有所變化,夏季1小時,春秋季2-3小時,冬季4小時。
2、入籠蒸至時要旺火沸水速蒸。
美味特點:薄荷糕,甜、涼爽口,夏季吃頗為下火。條頭糕,又軟又凝,甜度適中。色澤淡雅,涼爽可口。
上海特色美食 蟹殼黃
上海久負盛名的特色點心,創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以上海蘿春閣和吳苑餅家烹制的蟹殼黃最為著名。它採用油酥面加酵面制坯,做成扁圓形餅,餅面粘上一層芝麻,貼在爐壁上經烘製而成。餡料有咸有甜,鹹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因餅形似蟹殼,熟後色澤如蟹殼背一樣深紅,所以稱為"蟹殼黃"。
蟹殼黃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
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一時。
蟹殼黃的製作方法
原料:精麵粉1100克,老酵面400克,食鹼40克,凈豬板油250克,綿白糖700克,飴糖50克,生芝麻500克(約耗150克),熟豬油600克,花生油10克。
1、將豬板油切成丁,與綿白糖一起製成糖板油丁。飴糖加水50克調成飴糖水、盆內加麵粉750克,加入熟豬油搓成油酥面。
2、另取盆放入麵粉350克,加開水100克,拌勻成雪花面,稍涼後,加入溫水或冷水400克左右,同時把撕碎的老酵面一同加入揉勻,靜餳1小時,然後摻入食鹼水揉勻。
3、發酵麵糰放在案板上,擀成約0、3厘米厚的長方形麵皮,將油酥面搓成長圓形放在麵皮上面,用手均勻攤平,由外向內捲成長圓形,再擀成上述形狀的長方形麵皮,然後一折三層,擀平,捲成長圓形,摘成每個重約20克的面坯,平放於案板上。面坯逐個按成中間厚、邊緣較薄的圓形麵皮,包入糖板油丁5克,收口捏攏,收口向下,壓成扁圓形,一面塗上飴糖水,蘸上一層芝麻,另一面(即收口面)拍上少許冷水,隨即入烤爐烤至金黃色即成。
製作要領:
1、酵面要揉勻餳透,揉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
2、200克酵面放入150克油酥面;
3、烤制時受熱要均勻,火不宜太旺,以免焦煳。
特點:色澤金黃,酥鬆香甜。
上海特色美食 生煎饅頭
上海稱包子為饅頭,因此,生煎饅頭實為生煎包子。生煎饅頭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灶(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生煎饅頭也是蘇州有名的點心之一。
上海人對它的評價是:「皮薄不破又不焦,二分酵頭靠烘烤,鮮餡湯汁滿口來,底厚焦枯是敗品。」不僅介紹了生煎饅頭的優點,也提醒食客,凡是「底厚焦枯」的可以不買,其至「罷吃」。其特點是底酥、皮薄、肉香。一口咬上去,肉汁裹著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噴薄而出,味道一級。
生煎饅頭的製作方法
制餡:將豬夾心肉500克剁成肉末,加精鹽10克、醬油40克、白糖20克、紹酒15克、蔥薑汁10克及適量清水攪拌上勁,再加肉皮凍200克,拌和成餡。
制皮、合成:嫩酵面800克反覆揉透,搓條摘坯60個,擀成邊緣略薄的麵皮,加肉餡包捏成約有8~10條褶紋的小饅頭,在收口頂部粘上少許白芝麻或香蔥末。
煎制:將平鍋置火上,加油燒熱,把饅頭排列在鍋內,略煎,蓋好,再噴水約5分鐘,至鍋內水分蒸乾,並聞有「吱吱」響聲時,將鍋略移火口,並加以轉動,每半分鐘轉動一次(約90度),連續4次,適為一周,鍋內透出香氣即熟。。
特點:成品色白,軟而松,肉餡鮮嫩,舟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以出鍋熱吃為佳。
上海特色美食 南翔小籠包
南翔小籠包是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後曾稱南翔大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於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後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僱於古猗園或自行開設松鶴軒經營,全鎮酒菜館爭相仿製,旅滬的南翔人也邀請南翔師傅,分別在上海城隍廟和西藏路開設南翔小籠店,經常顧客盈門。
南翔小籠包是嘉定最富特色的名點。早在清同治年間便在市上暢銷。南翔小籠包以皮薄、餡大、汁多、味鮮、肉嫩、形美而著稱於世,成為嘉定名點一絕。產品連年獲得「中商部飲食業優質食品金鼎獎」、「中華老字號」、「中國特產糧品」、「日本速凍定點企業」等殊榮。
到了上海,一定要吃一下南翔小籠。如果有時間,可以去嘉定的南翔鎮游古漪園,吃正宗的南翔小籠。不過,您也可以選擇在市區的城隍廟裡遊玩並且品嘗此地鼎鼎有名的南翔饅頭店。這裡一年四季從早到晚人頭攢動,很多人慕名前來品嘗皮薄多汁的小籠包子。這裡也接待過不少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元首。底樓外賣,永遠排長隊。二樓堂吃,15元16隻,買上一碟薑絲,放在醋汁中,此醋用醋與黃酒調製,蘸取小籠包鮮而不膩,
爽滑可口,有蟹的清香,有時還能吃到蟹黃。不過二樓也常常是人滿為患,一般都要等座,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兩個小時,吃頓小籠,也不容易。三樓不用排隊,不過價格驚人,蟹粉小籠20元6隻,特別小籠40元6隻。但是,三樓的高價小籠,用料十足,最為美味。蟹香四溢,湯汁鮮美,估計招待柯林頓的小籠,也不過如此吧。如果各位銀子多,建議嘗嘗三樓的蟹粉小籠。
南翔小籠包的歷史典故
南翔小籠包產地主要分布在嘉定區南翔鎮,後來擴展到嘉定全區及上海豫園老城隍廟等地。南翔小籠創始人黃明賢出生於嘉定區南翔鎮,早年開設日華軒糕團店,經營南翔大饅頭,黃明賢天天挑著饅頭到古漪園叫賣,因大肉饅頭味道鮮,膾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闆聞風而動,都來古漪園叫賣大肉饅頭,使黃明賢生意受到影響,不能一人專利,於是他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選用精白麵粉緊酵擀成薄皮,又以精肉為餡,不用味精,用雞湯煮肉皮取凍拌入,以取其鮮。餡內灑入少量研細的芝麻,以取其香;還根據不同季節,加入蟹粉或蝦仁或春筍,以取時鮮。每隻饅頭折襉14個以上,50克麵粉製作10隻饅頭,形如荸薺呈半透明狀,小巧玲瓏;出籠時任取一隻放在小碟內,戳破皮子,汁滿一碟,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鮮、肉嫩、餡豐的特點。
後來旅滬的南翔人邀請黃明賢到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饅頭店和西藏路上開設古漪園饅頭店,掛名南翔小籠,至今盛名不衰。因南翔小籠味道鮮、膾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闆紛紛效仿,使南翔小籠在上海及全國各都見其身影。日華軒名聲大振,大家爭吃南翔小籠。
1963年古漪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從民間徵召做小籠師傅,不斷改良配方重整南翔小籠,1981年6月南翔小籠由嘉定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生產,投入國際市場,1984年上半年即向日本、香港、澳門、加拿大等地區出口。南翔小籠饅頭打入國際市場,從此走出國門,南翔小籠聞名中外。
南翔小籠包的製作方法
制餡:用豬夾心肉(肉與面的比例為1:1)切剁成肉末,加調味料(精鹽、白糖、白醬油、麻油),順一個方向攪拌勻,加水再攪成水肉融和的糊狀,再加事先制好的肉皮涼拌和,即成肉餡。
制皮:和面(半發酵麵糰)下劑,擀麵皮。
烹制:麵皮內放餡心,包攏收回,逐個放在底部墊有裝草層的小籠屜上,每隻小籠裝饅頭16隻,用大火蒸10分鐘即成。成品外形微脹,內部含湯,皮呈五色。宜現做現吃,原籠上桌,食時伴以香醋、薑絲更美。
特點:皮薄、餡大、汁多、味鮮、形美著稱。
上海特色美食 三鮮小餛飩
餛飩北方叫餛飩,廣東稱之為雲吞,新疆叫曲曲,福建叫扁食,四川稱抄手。餛飩的文字記載見於西漢,它源於中國北方,興於唐宋,初為祭祀,後為民間小吃。太古神碉盤古將混沌破開,一分為二,天地即成。清代同治年間,文人曾這樣讚譽過餛飩: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價廉物美的三鮮小混沌,可謂百吃不厭,小餛飩的包制,更是簡便、快捷。
上海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里,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咸香爽滑。
三鮮小餛飩的製作方法
原料:夾心肉糜、小餛飩皮
調料:雞蛋、料酒、姜、蔥、鹽、雞精湯料:紫菜、蛋皮絲、開洋或蝦皮、胡椒粉、辣醬(可不用)
1、在夾心肉糜裡面放入適量的鹽、料酒、胡椒粉等料,再放入切碎的姜、蔥、半個雞蛋,然後一起攪拌,再加適量的水攪拌(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放冰箱半小時。將剩下的半個雞蛋做一張蛋皮,燒熱鍋,放少許油、旋轉使鍋內油均勻地塗在鍋壁上,倒入蛋液,迅速轉動鍋,蛋皮即成備用。
2、三鮮份量要到位。將蛋皮切成絲、並把紫菜、開洋或蝦皮、按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的鹽、雞精、胡椒粉等擱置大腕中備用。食用時沖入沸水,放入煮好的餛飩,即成了一碗色、香、味俱到的上海三鮮小餛飩。
3、右手用筷將餡適量陷料剔進左手皮子中,左手中指屈起下落。包進餡心後,由食指,無名指,拇指同時屈起捏攏皮子四角,注意捏攏皮子時儘量使四角懸空而捏。切忌將餡心平攤在左手掌中捏攏,捏死皮餛飩。
4、煮開清水後,放入包好的小餛飩並攪拌一下,水滾餛飩浮上,反覆兩次,必熟無疑時撈起瀝干,放入三鮮湯料碗中,撒上蔥花就完成了。
特點:湯燙、皮薄如紗,三鮮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上海特色美食 油豆腐線粉湯
上海著名的大眾化名點。創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期,最早由小吃食攤經營者,價廉物美,頗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幾十年來,此小吃一直盛名不衰,如今在上海城隍廟、雲南南路等各條美食街上都有經營者。
油豆腐線粉湯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製作過程中您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油豆腐線粉湯是很有特色的上海特色小吃,油豆腐線粉湯以油豆腐為主要材料,烹飪的做法為主,口味屬於,你也一起跟著美食傑網站為您提供菜譜一起做特色小吃吧!
干點配濕點,這是平常上海人習慣的飲食方法。而濕點中油豆腐線粉湯則是保留節目。雖然它看上去有點清湯寡水,但配生煎等油膩的點心,則是絕配。而且看它的燒制過程也是一個享受:鍋內湯汁翻滾,煮著鐵絲網勺里的線粉,聞一聞,香氣四溢。
油豆腐線粉湯的製作方法
料豐軟熟,滋味鮮美,冬季食用尤佳。
1、將海蜒放在布袋內,紮緊袋口,放入盛有15千克水的鍋內,加入精鹽70克煮沸,即成鮮湯。食鹼放入碗中,加沸水50克使其溶化,再加入適量冷水冷卻。大百葉放入鹼水中浸泡3分鐘,待回軟後撈出。另取油豆腐泡入鹼水中,用手捏一捏,使之柔軟後撈出洗凈,放入鮮湯鍋內燒透。
2、豬瘦肉用紋肉機絞成肉末,放入盆內,加入精鹽、冷水適量拌勻成餡。取百葉逐張疊好,用刀對切開,每張一切為四(每小張約長18厘米,寬6厘米),包入肉餡,做成20個百葉包,每10個用線紮成一捆,放入鮮湯鍋內煮熟。
3、剩餘的肉餡分別嵌入20個油麵筋內,也放入鮮湯鍋內煮熟。幹線粉用沸水燙後,放入有水的盆內。
4、取空碗一隻,加味精,再從鮮湯鍋內取出油豆腐4塊、百葉包1個、肉餡油麵筋1個(油豆腐、百葉包須用消毒剪刀剪開)放入碗內。鍋內加水燒沸,把濕線粉65克放入鐵絲簍內,放入鍋中燙一燙,倒入裝有油豆腐等的碗內,澆上海蜒湯,淋入熟豬油5克即成。
製作要領:肉餡加水要分次加入,邊加入邊朝一個方向攪打,中間不宜改變方向,攪打至柔韌起筋為宜
上海特色美食 海棠糕
海棠糕是甜品點心菜譜之一,以花生為製作主料,海棠糕的烹飪技巧以烘烤法為主,口味屬於甜味。海棠糕的特色:色呈紫醬紅,形似海棠花,香甜且軟,適宜熱食。海棠糕,創製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後逐漸成為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同蘇州的梅花糕一樣,同為一道歷史悠久的花色點心、香甜可口,熱食尤佳。
海棠糕可是點心中的老一輩了,年輕人恐怕有很多都沒吃過。其梅花、海棠花的外形,讓人沒吃就有了賞心悅目的情懷。它們的外層是麵粉皮,裡面是豆沙餡,在特製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於用了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作出這樣的美人胚子也就再自然不過剛出爐的梅花與海棠糕,表面撒著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還要加上果絲、瓜仁、芝麻等五色點綴,一朵朵花兒才完全的綻放開來。所以說吃海棠糕是一個樂趣,看店裡的師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海棠糕的製作方法
主料:麵粉,老酵,豆沙,凈豬板油、
輔料:食鹼,白糖,紅綠瓜絲,花生油
1、將食鹼加水化成水、麵粉入缸,用冷水拌和打成麵漿,放入老酵,鹼水,拌和攪勻至麵漿呈白色時、灌入銅壺待用。
2、花生油加適量清水調和成水油、豆沙入缽,加白糖,水油拌和成濕豆沙陷心、豬板油切丁,加入白糖拌製成糖板油丁。
3、糕模刷上水油,放在爐上稍稍加熱,將麵漿從銅壺中澆入糕模孔,至模孔一半深時,即在各模孔中放入豆沙陷,再將麵漿澆入模孔,蓋住豆沙,至模孔注滿後,上面再放上糖板油丁,紅綠瓜絲,烘烤七八分鐘後,將模孔中的糕用銅釺挑出,放於另一撒上一層白糖的鐵板上,糕面貼鐵板,底面朝上,再放在爐上烘烤,待鐵板上溢出糖漿,色呈醬紅色時,把糕身取出裝盤即可。
特點:外形呈海棠花形,色呈紫醬紅,吃表面撒著飴糖,香甜鬆軟,美味可口。
上海特色美食 擂沙圓
上海小吃。在煮熟的各式湯糰上滾一層擂制的干豆沙粉而成。既有湯糰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於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喬家柵點心鋪經營的擂沙圓是將崇明縣大紅袍赤豆煮熟後磨成沙,曬乾後即成紫紅色的粉,然後,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糰煮熟,瀝干水分,滾上一層豆沙粉。這種湯糰,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擂沙圓的典故
喬家柵是個地名,原指上海城內喬家浜(今喬家路)上的一個居民點。因周圍有柵欄相圍而得名。清朝末年,有人在這裡開了間糕團點心店,即以地名為點名。喬家柵點心店選料考究,製作精細,各類食品中尤以「雷沙圓」享譽滬上,於是喬家柵也就成為上海著名的地名之一。上個世界三十年代,由於市政發展的原因,喬家路位於城內偏僻處,點心店的生意逐漸清淡,延至四十年代,有人見喬家柵點心店的生意不錯,也在西區拉都路西愛咸斯路(今襄陽南路永嘉路)口開了家「喬家柵點心店」,專門製作和銷售高級精美點心。由於此處地段市口優於城內喬家路,不久人們便以店名為地名,稱這裡為喬家柵。
後來為區分二者,一般又分為南市喬家柵和西區喬家柵。解放後,1956年,地處南市西門的「鴻運樓菜館」因支援內地建設而遷出,喬家路的喬家柵點心店遂遷往西門該菜館原址。因為這是地處鬧市,於是西門口的喬家柵點心店又成為上海名店。人們又以店名稱地名,把西門的喬家柵點心店附近叫做喬家柵,原喬家路的喬家柵鮮少使用。
相傳清朝末年,上海城內三牌樓(今三牌樓路)有一位開湯糰店的雷氏老太太,為便於顧客把熟湯糰帶回家進食而找到了竅門,即把煮熟的湯糰撈起,投放在炒熟的赤豆粉中攪拌,使湯糰外層沾滿紅色的豆沙粉。這樣湯糰不再帶湯,攜帶方便,熱吃冷食悉聽尊便,故名「雷沙圓」。上海喬家食府創設後,大宗生產這種雷沙圓。該店還改進制作方法,將赤豆粉炒製成干沙後,再用十七眼篩篩過,使赤豆粉更加細膩,熟湯圓瀝干水分再投入粉盤擂滾,成品呈紫紅色,清香軟糯,深受食客歡迎。喬家柵食府遂將「雷沙圓」改名「擂沙圓」,成為上海傳統小吃之一。
擂沙圓的製作方法
材料:赤豆(紅豆)1000克、煮熟的各式湯糰100個;擂沙圓品種有鮮肉、豆沙、芝麻等。其色粉紅,豆香濃郁,軟糯爽口,攜帶方便。
1、將赤豆洗凈煮爛,磨成細粉,壓於水,使之成塊狀豆沙,搓散,在烈日下曬,約兩、三天,豆沙成小粒硬塊(也可用烘箱烤乾),水分完全蒸發,冷卻後即可收藏保存待用。
2、使用時,取出用微火炒30分鐘,使豆沙小塊散如芝麻大的細干沙,取出再磨,磨細,用17眼籮篩過,粗粒再磨,棄去豆殼,成粽黃色擂沙粉(擂沙粉要現炒現用,久置不用則香味散失)。
3、將煮熟的各式湯糰瀝去湯,滾沾一層擂沙粉即成擂沙圓。
特點:這種湯糰,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
上海特色美食 開洋蔥油麵
開洋蔥油麵是上海市的著名小吃。開洋蔥油麵製法很講究,它首先將蔥白切成寸段,放溫油鍋中炸制(用這種方法熬制好的蔥油色澤深紅帶黃、蔥香濃郁、聞之即可增食慾)。然後將蔥油配上已經用素油炒、酒糖浸過的開洋,即成開洋蔥油。將麵條煮熟,瀝去湯汁,拌上開洋蔥油,即成開洋蔥油麵。這種麵條觀之色澤鮮艷,食之潤滑爽口,蝦味鮮香,蔥香撲鼻,營養豐富,十分受人歡迎。
開洋蔥油麵的製作方法
主料:切面
輔料:豬油、黃瓜絲、蔥、姜
調料:鹽、雞精、醬油、白糖、料酒、桂皮、
1、坐鍋點火放入少許豬油,下桂皮大料炸出香味,再放入蔥姜煸炒,加入料酒、醬油,白糖、鹽、雞精,倒入高湯燒開後轉小火煮20分鐘;
2、將煮好的湯汁倒入碗中,坐鍋將麵條煮熟撈出瀝干水分,放入湯汁中拌勻,撒上黃瓜絲和蔥末即可。
注意要點
如果做蝦米不是肉絲,蝦米要先用水浸泡二十分鐘左右,其餘的步驟都是一樣的。調味料沒有寫明具體的用量,可按個人口味,北方人如果不喜歡甜,糖是可以不放的。如果沒有香蔥,用大蔥的蔥白,切成絲也是可以做的。但還是香蔥做出來的比較地道。
特點
麵筋斗,味獨特。在所有海派面點裡,最簡單的就屬陽春麵和蔥油拌面。或許正是由於簡單的原因,真正能把這兩個面做得好的人家並不多。開洋蔥油拌面,以熬香的蔥油加上燒透的開洋,和麵條一起拌著來吃。地道的開洋蔥油拌面,麵條有韌勁又滑爽,開洋鮮美,蔥油則是噴噴香。一碗好味道的拌面在手,桌子上即使有再多的小菜,保證你看也不會看一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