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肘關節牽伸成形術治療外傷後屈肘攣縮畸形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目的]探討肘關節牽伸成形術 治療 外傷後屈肘攣縮畸形的 方法 與效果。[方法] 參考 伊里扎洛夫技術研製了環狀彈性肘關節牽伸器,2003年3月~2005年7月治療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3例,男1例,女2例,年齡16~17歲。平均病程12年4個月,術前屈肘畸形(以肘伸直0°位 計算 )1例70°,2例45°。手術操作不做皮膚切口,僅是在上肢實施穿針、安裝外固定關節牽伸器的過程,注意牽伸器的關節鉸鏈對準肘關節的伸屈旋轉中心。術後逐漸旋轉肘關節前的螺紋牽伸杆,使其產生持續的牽伸力,緩慢矯正屈肘攣縮畸形,在牽伸矯正過程中,定期X線檢查肘關節的位置。[結果]3例病人術後牽伸平均32 d,肘關節最終伸直到0°~10°位,平均矯正屈肘攣縮45°,肘關節屈伸運動弧從術前75°增加到115°,外觀與功能皆達到滿意結果。[結論]肘關節微創牽伸成形術可有效的矯正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改善肘關節功能。
【關鍵詞】伊里扎洛夫技術; 外固定矯正器; 肘關節; 屈曲畸形矯正
  肱骨髁上骨折為兒童最常見的外傷,好發於5~8歲,由於骨折後肘關節部必然發生深、淺組織的嚴重水腫和骨折的血腫機化,且因肘關節的關節囊容量相對較小,少量的關節液滲出、輕微關節囊肥厚或疤痕都會導致關節攣縮僵硬。治療骨折時又基本採用屈肘位固定,因此肘關節部位外傷後並發屈肘攣縮畸形(伸肘障礙)十分多見。而既往常用的矯正屈肘攣縮畸形的開放性軟組織松解術,由於增加了1次手術創傷,術後容易再繼發瘢痕攣縮。屈肘僵硬攣縮畸形仍是臨床上常見而外科治療較棘手的 問題 。筆者2003年3月~2005年7月 應用 自行設計的肘關節牽伸器,遵循Ilizarov的 理論 與技術原則,治療外傷性肘關節屈曲攣縮畸形3例,獲優良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例,女2例。左側2例,右側1例。全部為肱骨髁上骨折所致,外傷時的年齡3~5歲。本次治療的年齡16~17歲,平均病程12年4個月。術前肘關節屈曲攣縮(伸肘障礙)2例45°,1例70°,3例皆合併10°~20°屈肘功能受限,無疼痛,前臂旋轉功能正常。前臂中立、肘關節最大屈曲與伸直位X線檢查,骨與關節無明顯異常。
  1.2 肘關節外固定牽伸器構型

  牽伸器的基本構型是參照膝關節牽伸器的基礎上進行改制,主要包括環式鋼環和4/5鋼環組成的肱骨外固定及尺骨外固定器,中間由兩個鉸鏈連接[1],前方安裝1個能旋轉推拉的帶彈簧的牽伸杆(圖1)。通過貫穿的克氏針或橄欖針及半針固定於肱骨中下段及尺骨中下段。術前應準確測量患肢的周經、長度,肘關節最大屈曲和伸直的角度,預先組裝、測試好與其相適應的關節牽伸外固定器。
  圖1 肘關節外固定牽伸器的構型(略)
  1.3 牽伸器的安裝固定方法

  仰臥位,臂叢麻醉。患肢外展於同手術台等高的小桌上,不做任何皮膚切口。

  手術操作就是安裝牽伸器的過程:將預先備好的外固定牽伸器套入上肢,牽伸器兩側的鉸鏈中心對準肘關節的屈伸旋轉中心,先在尺骨鷹嘴上穿1枚1.5 mm克氏針通過牽伸器兩側的鉸鏈洞孔,如此與設定的肘關節旋轉中心(肱骨內外髁後部的冠狀連線)基本可以達到一致。然後助手牽伸肘關節於中立位和最大伸直位,分別在肱骨與尺骨上,各穿2枚直徑2.5 mm全針與3 mm的半針固定,穿針時應避開血管、神經解剖區,儘量避免貫穿肌肉。由於肘關節上下的血管、神經主要位於上肢的前方,可於肱骨遠端及尺骨遠近端各交叉穿兩枚全針,而在肱骨中上段的外側和尺骨的中、遠端後側,用螺紋半針與鋼環固定,如此穿針布局,可減少鋼針對軟組織的干擾,避免誤傷重要組織。固定器的鋼環應與肱骨、尺骨幹相垂直,使肢體位於環的中心,鋼環距周圍皮膚的距離應>2 cm,以儘可能使肱骨、尺骨幹及肘關節與固定器受力相一致。

  外固定牽伸器安裝完畢後,進行肘關節伸屈運動測試,必須達到肘關節的屈伸運動與牽伸器的關節鉸鏈有同步的運動弧,如此術後牽伸杆推拉肘關節伸直的過程中,不會干擾肱尺關節的關係。患者送回病房前可適當旋轉肘前的螺紋牽伸杆,給彈簧施加一定的壓縮力,推拉力通過壓縮彈簧的緩慢釋放,使肘前攣縮的軟組織形成持續的牽伸張力。
  1.4 術後處理

  關節牽伸成形術分為3個時期:牽伸期、放鬆期、運動期,這是一持續的動態治療過程。術後3 d局部疼痛會基本消失,患者可下床行走,可先通過旋轉雙側鉸鏈關節的螺紋杆,使肘關節間隙牽開3~5 mm[2],以避免在牽伸矯正屈肘畸形期間發生關節軟骨的擠壓及滑膜的嵌頓。然後開始旋轉肘前牽伸杆上的螺母,逐漸牽張肘前的軟組織,緩慢矯正屈肘畸形。

  牽伸速度一般為關節水平1 mm/d(牽伸杆伸長2~3 mm/d),通常以旋轉牽伸杆上的螺母2~3圈確定,每天分為3~6次為宜。應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及上肢的反應及時調整牽伸速度。當患肢出現疼痛或麻木,說明牽伸過快致血管、神經過度牽張引起,應減緩牽拉速度,定期實施肘關節X線檢查,以使關節鉸鏈與肘關節的旋轉中心匹配。必要時調整關節鉸鏈的位置(但本組患者無1例需要調整)。患者在牽伸治療過程中沒有明顯的痛苦感覺。

  屈肘畸形矯正的標準:3例患者術後牽伸28~39 d,平均32 d,肘關節最終伸直到0°~10°位。達到矯形要求的角度後再鬆開牽伸器6~10 d,鍛鍊肘關節的屈伸活動,至恢復到>100°的運動弧後再固定牽伸杆。結束後外固定器維持需要的矯形位置2~3周,以便使牽伸的關節囊和韌帶在新的張力位置下癒合。然後拆除外固定器,配合理療活動肘關節。
  2 結果

  3例中,2例術後隨訪時間>2年6個月,1例術後隨訪3個月。結果1例術前屈肘畸形70°,矯正60°,伸肘達到-10°;2例術前屈肘畸形45°,術後矯正35°、40°各1例,患肢外觀與功能達到了預期的矯形目的(圖2),患者滿意。無血管、神經損傷或針道感染的併發症,2例隨訪時間>2年者,最大屈肘角度較術前減少10°~15°。拆除牽伸器後初期皆發生前臂旋轉功能不同程度障礙,後期均恢復正常。
  3 討論
  3.1 肘關節攣縮僵硬原因與分類

  肘關節攣縮僵硬的概念是指關節主動和(或)被動活動範圍減少或喪失,但關節間隙存在。按照肘關節攣縮的位置可分為屈曲型和伸展型,前者主要是伸展受限,後者主要是屈肘受限。Morrey[3]將肘關節攣縮僵硬的原因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2大類。內在包括關節內破壞和關節結構改變,如外傷、感染、退變、先天性或醫源性。外在的包括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病理改變,如外傷後肌肉和韌帶的滑動障礙,燒傷、神經損傷後肌力不平衡或痙攣性肌力不平衡。通常內在和外在的原因並存,本組肘關節屈曲攣縮的主要發病機制是外傷性血腫機化,肘前纖維組織增生,導致關節周圍或滑動裝置纖維性瘢痕組織形成。Conney[4]認為 影響 肘關節攣縮僵硬的程度主要有4個因素: 起初損傷的程度;骨膜的剝離;關節內損傷的程度;在治療肘關節外傷或疾患時制動的方式與時間。
  圖2 女,16歲,3歲時發生右肱骨髁上骨折,並發右肘關節屈曲攣縮(略)
  2a.術前最大伸展135°(屈肘畸形45°) 2b.合併輕度屈肘功能障礙,前臂旋轉功能正常 2c.術前右肘關節最大伸直位X線片,骨關節結構無明顯異常 2d.安裝外固定牽伸矯正器牽伸33 d後,肘關節達到完全伸直位,肱尺關節位置正常 2e.牽伸結束後可去掉牽伸杆,肘關節屈伸活動數天後,再安上牽伸杆維持肘關節伸直位2周後再拆除 2f.術後2年7個月複查,肘關節伸展170°,屈肘畸形矯正35° 2g.術後2年7個月複查,右肘關節最大伸直位X線側位片
轉貼於論文聯盟 http://www.lwlm.com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