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阿里巴巴每年向軟銀等大股東按比例分紅嗎?真的嗎?

2023年09月20日

- txt下載

專業回答


阿里巴巴雖然每年盈利上千億,但是分紅並不多,軟銀等大股東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分紅,而是享受了公司快速發展的紅利。

阿里巴巴的大股東們


截止2021年7月22日,阿里巴巴主要股東及持股比例如下:
  1. 最大股東仍是軟銀,持有24.8%的股份;
  2. 阿里巴巴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持股1.4%;
  3. 阿里的高管們共持有2.3%的股份,持股比例進一步下滑;
  4. 7月2日馬雲持股4.8%,而7月22日,馬雲持股比例下滑至不在披露的名單中。

2019年9月10日,馬雲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2021年7月,馬雲出售阿里巴巴股票。可見,馬雲與阿里巴巴的交集越來越少,不排除未來馬雲與阿里巴巴徹底斷交。
目前,阿里的大股東中僅剩下軟銀和蔡崇信。這樣的股權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呢?
1999年馬雲、蔡崇信等18人在杭州創建阿里巴巴,當時的馬云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
為了快速發展業務,馬雲不得不多次融資。
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兩次共從軟銀等國際投資機構融資2500萬美元,2004年軟銀再次投資4000萬美元給阿里巴巴。此時軟銀持股阿里巴巴股份比例達到39.6%,為歷史最高。
2005年8月17日,雅虎宣布以10億美元現金和雅虎中國全部資產為代價,同時獲雅虎10億美元投資,換取馬雲創辦的阿里巴巴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權,馬雲出任中國雅虎董事局主席。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正式上市,同時阿里巴巴也披露了其股權結構:
  1. 日本軟銀集團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持股比例達34.4%;
  2. 雅虎排在第二,持股比例為22.5%;
  3.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的持股比例僅為8.9%;
  4. 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股比例為3.6%;
  5. 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的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

早在2012年,雅虎創始人楊致遠離開後,雅虎就開始逐步減持阿里巴巴的股份,第一筆交易就是,阿里巴巴集團以76億美元從雅虎手中回購20%的股權。
此後雅虎又陸續進行了多筆股份減持,最終全部套現,獲利3300億元。
大股東軟銀也在2019年套現768億,目前持有阿里巴巴24.8%的股份。
創始人馬雲於繼2017年和2108年套現110億後,2019年再次套現幾十億,2021年再次套現,目前已不是阿里巴巴大股東。

阿里巴巴分紅並不多,更多的是投資併購


阿里巴巴分紅嗎?當然分了,只是阿里巴巴的分紅並不多,只有2次比較大的分紅。
第一次,2009年上半年業績公布後,為了紀念阿里巴巴集團成立10周年,派發一次性特別股息(20港仙),總數約為10.1億港元。
第二次,2010年,阿里巴巴召開特別股東大會,並宣布,將一次性向股東派發總計約11億港元的現金分紅。同時還宣布了新的股權激勵計劃,拿出1.56億股用於激勵現有員工和吸引外部人才。
連續2年,阿里巴巴向股東派發21億港元,這樣的分紅在網際網路公司歷史上也屬於高分紅,不但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而且也令投資者堅定了持股的信心。
然而之後,阿里巴巴幾乎再沒有像樣的分紅,因為它要把錢投到投資、併購上。
例如:
  • 2013年4月,36.45億投資新浪微博,獲取18%的股權;
  • 2013年5月,18.81億投資高德地圖,獲取28%的股權;
  • 2014年5月,67.23億投資優酷土豆,獲取16.5%的股權;
  • 2014年7月,63.48億私有化高德地圖,將高德徹底納入麾下;
  • 2015年8月,282億投資蘇寧,獲取19.99%的股權;
  • 2016年3月,58.91億投資餓了;
  • 2016年4月,284億私有化優酷土豆,將優酷土豆納入麾下;
  • 2016年6月,40.47億投資滴滴出行,獲取7%的股權;
  • 2017年5月,111.31億投資銀泰,獲得74%股權,最終將銀泰納入麾下;
  • 2018年5月,349億投資餓了嗎,最終持有100%的股權,將餓了嗎納入麾下。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還投資了分眾傳媒、申通快遞、網易考拉、美年健康、斑馬、萬達電影等等,可以說阿里巴巴在投資和併購的路上從未停止,這也是阿里巴巴快速增長的一大原因。

軟銀、雅虎看重的是阿里巴巴的成長,而不是每年的分紅


阿里巴巴發展到今天,早已經是電商領域的龍頭了,20年前孫正義主導的軟銀投資了阿里巴巴,如今已經賺了上千倍,絕對是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那麼軟銀為什麼投資阿里巴巴呢?就是看上了阿里的高成長性。如果要談分紅,那還不如投資工商銀行呢,又安全,每年還有高額的分紅。
阿里巴巴的業績快速的增長,即便是到了千億級別後,增長速度仍然很快。
  • 2012年營業額200億,凈利潤42.3億;
  • 2013年營業額345億,同比增長72.4%,凈利潤85億,同比增長101.8%;
  • 2014年營業額525億,同比增長52.1%,凈利潤233億,同比增長173.3%;
  • 2015年營業額762億,同比增長45%,凈利潤243億,同比增長4.1%;
  • 2016年營業額1011億,同比增長32.7%,凈利潤715億,同比增長194.5%;
  • 2017年營業額1583億,同比增長56.5%,凈利潤437億,同比增長-38.9%;
  • 2018年營業額2503億,同比增長58.1%,凈利潤641億,同比增長46.7%;
  • 2019年營業額3768億,同比增長50.1%,凈利潤879億,同比增長37.1%;
  • 2020年營業額5097億,同比增長35.3%,凈利潤1494億,同比增長70%。

連續3年保持50%的增長,連續5年保持40%的增長。上市8年營業額增長了25倍,凈利潤增長了35倍。對於阿里巴巴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非常不易,但是阿里巴巴做到了。
阿里巴巴高速增長,天貓功不可沒,除了日常的高速增長,最令人側目的就是雙11的數據。2015年雙11 912億 、2016年1207億、2017年1682億、2018年2135億、2019年2684億、2020年4982億。6年增長了5倍多。
阿里從建立到現在幾乎每隔2到3年都布局一個新的業務:
  • 1999年,阿里在杭州成立,打造全球/國內批發貿易平台;
  • 2003年,阿里創立了淘寶網,進軍C2C電商市場;
  • 2004年,阿里創立阿里旺旺和支付寶,極大地強化了平台基礎設施;
  • 2008年,阿里創立淘寶商城(2012年改名天貓),開拓B2C業務;
  • 2009年,阿里推出首款雲計算業務,命名阿里雲;
  • 2013年,阿里推出菜鳥物流,目標是在全國範圍實現24小時送達的商業基礎設施;
  • 2016年,阿里提出了新零售概念,通過內生和外延持續在新零售領域不斷布局。

為了助力阿里巴巴快速增長,軟銀也下了很多功夫。
軟銀投資了很多行業,包括零售、移動支付、打車服務等,這些投資能夠幫助阿里,同時將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騰訊排除在外。
國內,騰訊是阿里巴巴最大的競爭對手,在電商領域,騰訊攜手京東、拼多多從電商到支付、再到物流,全方位的與阿里對抗。
在騰訊的助力下,拼多多2020年度活躍用戶規模上,超越了阿里巴巴成為了國內第一。2020年底拼多多活躍用戶為7.884億,阿里巴巴活躍用戶為7.779億,拼多多用5年的時間走完了阿里17年的路程。
而京東在拿到了騰訊的資金後,快速地發展了京東物流,京東利用「倉配」的模式,在速度上超越了四通一達,甚至有時候都快過順豐。2018-2020年,京東物流收入分別為379億、498億、734億。與順豐的差距越來越小,2020年已經達到了順豐的7成。
如果軟銀能夠投資京東和拼多多,那麼騰訊這個競爭對手將會被大幅的削弱。
除此之外,阿里被視為是網際網路公司,在併購一些公司的時候,時常會被監管,甚至會被認為是惡意競爭。這也導致阿里收購或投資初創公司常常受阻。從前不久阿里旗下螞蟻金融收購MonetGram受阻就能看出。除了支付領域,阿里還可能在美國的很多其他行業收購時面臨監管問題。
但是軟銀不同,軟銀被認為是一家熱衷於投資科技公司的企業,是助力科技公司發展的企業,在併購投資中,很少會遇到監管問題。
軟銀的多元化投資對阿里巴巴形成利好,有助於阿里的長期增長。
所以說,軟銀投資阿里巴巴,包括投資有助於阿里生態的公司,歸根結底是看中了阿里巴巴的成長性。
高成長性讓阿里巴巴的市值一路高歌,目前超過了5000億美元,而軟銀持有的市值就達到了1200億美元。加上前期套現的768億,軟銀在阿里巴巴上賺了7000億。

為什麼阿里巴巴不拋棄軟銀,重新開始呢


很多網友認為,軟銀是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阿里在為外國人打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如此,因為阿里巴巴的股權超過80%為境外股東持有。
也就是說,阿里巴巴5000億美元的市值,有4000億美元以上在國外股東手中,僅軟銀和雅虎就拿走了1萬億人民幣的財富,這是多麼的可怕。
那為什麼阿里巴巴不拋棄軟銀這樣的境外大股東,自己成了一個新的阿里巴巴,享受增值帶來的快感呢?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法律上不允許
軟銀對阿里巴巴的投資屬於風險投資,既享受投資成功帶來的財富,同時也承擔投資失敗帶來的損失。這樣的風投,不僅國外有,國內也有。例如:紅杉資本、高瓴資本、天使投資、國家大基金等。
風投機構和創始團隊關係複雜而且很微妙,一句話形容就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拿到了投資,可以繼續發展業務,把公司做強做大;恨是因為,一旦公司上市,資本拿走了大部分勝利果實。
甚至,有些投資機構會幹涉公司運轉,影響公司的布局和決策。
儘管如此,但是任何公司也無法簡單一句話就能做到的,這在法律上是不允許的。
2、道德層面不允許
除了法律層面還有道德方面,試想一下,一個人成功了,就把當初幫助他的人一腳踹開。這樣的人誰還會相信,作為企業也是如此。
如果阿里巴巴成功後,一腳把軟銀這個大股東踹開,那麼誰還會投資中小企業,誰還敢相信投資有回報這樣的事情。
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當時正值網際網路泡沫,在國內馬雲根本拿不到投資,甚至很多人說馬雲是騙子。最後,飛到日本去找孫正義,沒想到孫正義大筆一揮就給了2000萬美元,這對馬雲來說,絕對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的錢。
因此,馬雲無論如何都不能把「救命恩人」一腳踢走。
3、軟銀不會同意
作為投資方,前期拿了大筆的資金支持阿里巴巴發展,等到果子熟了,不讓摘。換任何人也不會同意的。
軟銀作為一個世界級的投資集團,世界500強之一的企業,其能力可像一般,如果阿里巴巴強行拋棄軟銀,會讓軟銀動用資本圍追堵截阿里。
到時候,阿里的下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儘管阿里巴巴無法拋棄軟銀這類的大股東,但是馬雲也有自己的方法,那就是稀釋股權,分拆上市。
阿里巴巴旗下有很多業務,除了天貓和淘寶外,還有螞蟻金服、菜鳥物流等公司。
螞蟻金服是由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發展而來,2014年10月正式成立。目前,螞蟻金服的估值達到了2000億美元。
截止2018年底,螞蟻金服共有26名股東,這些股東可以簡單分為三類:
第一類,阿里系高管持股平台,占比約76%,包括君瀚合夥和君澳合夥;
第二類,國字頭資本,占比約13%,包括社保基金、中建投、中國人壽等;
第三類,私募股權基金,占股比例約11%,包括雲鋒資本、春華資本等。
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並沒有軟銀的持股,馬雲自己通過君瀚和君澳也持有了螞蟻金服8.8%的股份,相當於1232億元(人民幣)的財富。
此外,菜鳥網絡估值也高達300億美元,也是獨立於阿里巴巴的,同樣和軟銀沒什麼關係。
總的來說,儘管阿里巴巴無法拋棄軟銀,但是在馬雲等高管的操作下,很多值錢的公司紛紛開始獨立、分拆,這部分獨立去的公司和軟銀沒有什麼關係,這也是阿里巴巴減少軟銀控股的一個方法。

問答總結


阿里巴巴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商公司,市值已經高達5000億美元,而且仍然能夠保持著2位數的增長,真是非常難得。
阿里巴巴很少分紅,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次大規模分紅後(21億港幣),就很少再分紅了。而作為阿里巴巴的大股東軟銀看中的並非是分紅,而是高成長性。
阿里巴巴股票的增值,已經為軟銀帶來了高達7000億人民幣的財富,這足夠讓軟銀吃一輩子了。


我是科技銘程,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其他回答1


不是。


如果分紅,同股必須同權,阿里應該向軟銀和雅虎等大股東派發紅利。歷史數據太難查,就以阿里2015年美股上市算,從2015到2019上半年,其凈利潤總額為3431億元人民幣,軟銀持股比例一直維持在29%左右(現在減持到26%以下),雅虎持股比例在15%左右(現在減持到9.4%)。如果阿里2015~2019年的利潤全部分紅分掉,那雅虎大概能拿到995億元,雅虎大概能拿到515億元,這相當於當年他們投資阿里的194倍、6.4倍。




實際情況是,阿里幾乎沒有分過紅,放在A股,阿里就是典型的「鐵公雞」——有錢卻不給股東派發紅利。阿里美國上市一次都沒有分紅,之前在港股上市的時候也只是在2009年為了慶祝「成立十周年」派發過8.8億元紅利,這點紅利之於阿里的規模可以說是忽略不計。所以,任何買阿里股票的人想通過分紅賺錢是不可能的,只能是通過買賣差價才有利可圖。類似阿里這樣的大公司很多,比如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也是從來不分紅的。


阿里不分紅自然有它的道理,畢竟不是所有公司都必須要分紅,這和企業的發展階段有關係。如果一家公司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有非常多的投資機會,那麼結存的利潤就需要拿去再投資,用於擴大規模和尋找新機會,20年來阿里仍然有非常大的資金需求,所以將紅利分掉然後再去發債券、找銀行貸款融資其實並不見得划算,畢竟利潤是最低的資金;如果再過30年,阿里成為一家成熟的企業,看不到大的增長空間,每年利潤穩定,那阿里可能會大規模分紅,正如工商銀行、中國石油、國家電網那樣,將利潤給分給股東反倒是最合理的資金使用方式。




回過來說雅虎和軟銀,他們對阿里的投資本就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資金其實最看重的是企業的成長潛力,而非它能分多少紅。事實上,軟銀和雅虎已經大規模減持過阿里的股票,且減持股票帶來的利潤遠遠超過分紅。雅虎已經決定清倉阿里股份,算下來累計賺了850多億美元(約合6630億元人民幣);軟銀的回報更高,8000萬美元帶來的利潤是1750億美元。


很多人一提到軟銀和雅虎,就同情阿里被薅羊毛,感覺中國人的錢被賺走了。但這一點需要客觀去看待:當年馬雲是沒辦法拿到融資的,工行建行農行這些國有銀行是不可能給阿里貸款的,或者給不了那麼多貸款,當時國內的風險投資行業也才剛剛起步,不可能給阿里那麼多融資,軟銀和雅虎敢於下注,對於馬雲來說可是救命錢,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應該感謝軟銀和雅虎。他們是賺了很多錢,但這是他們應得的,這本來就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契約精神的要求。


到了後來,中國也不缺資本了,所以馬雲後來才有了和雅虎之間在支付寶(即現在的螞蟻金服)上撕破臉皮的舉動,要強悍也需要自身有足夠實力才行,沒有就需要求助於外力。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了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其他回答2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說一下阿里的股權結構:

阿里股權結構


確實,根據前段時間曝光的阿里股權結構:
日本軟銀持有阿里巴巴股權29.2%,為第一大股東;
美國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權15%,為第二大股東;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持有阿里股權7%,是阿里的第三大股東;
而阿里巴巴集團副董事長蔡崇信持股比例僅為2.5%。

股東只接受投資回報


看到這裡,很多人不免疑惑,既然阿里巴巴的最大股東是韓裔日籍的孫正義,而馬雲持股僅為7%,那麼阿里巴巴算不算得上是日企,馬雲是不是在為別人打工?
其實我們多慮了,從控制權上來說,阿里巴巴是絕對的中國企業,孫正義等只是在享受當年投資的資金回報。

軟銀投資背後的故事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馬雲到處找不到投資,他到了北京,見了幾十個投資人,其中就包括了雷軍,最後沒有一個是成功的。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孫正義投資了馬雲。
阿里巴巴完成第二輪2500萬美元融資,其中來自日本的軟銀一家即拿出2000萬;第三輪投資中,軟銀再砸下6000萬美元。
而2005年8月,雅虎以10億美元和中國資產,換取了阿里巴巴40%的股權。
利用這筆資金,淘寶網和支付寶才得以迅速做大。
因此,可以說沒有軟銀和孫正義的支持,阿里巴巴很難取得如今的地位。說孫正義是馬雲的貴人一點都不為過。
但是,馬雲是有戰略性眼光的,投資人可以賺錢,但絕對不能有控制權。
為了在只擁有少部分股權的同時保證馬雲和創始團隊的控制權,阿里巴巴提出了合伙人制的變通之法。
這種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有點像傳統的雙重股權結構,它可以讓一家公司的內部人士在公司上市之後也能維持對公司的控制權。軟銀雖然是大股東,但是只有分紅的權益,沒有決策的權力,董事會才有最終決策權。
並且,阿里巴巴最值錢的支付寶和螞蟻金服是完全獨立的,跟外來資本軟銀和雅虎沒點的關係。

股東獲利方式


事實上,阿里巴巴上市以來,任何利潤都沒有通過分紅的形式派發給股東。阿里巴巴的股東要想獲利,只能在二級市場拋售阿里巴巴的股票來獲得高額利潤。而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交易,即使通過股票差價賺錢,也是賺得美股投資者的錢。
雖然馬雲設計了合伙人結構,控制了阿里巴巴,但是馬雲跟管理層僅僅持股10%左右,許多人總是擔心有一天阿里巴巴落入日本人之手。
不過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因為阿里巴巴的大股東雖然是軟銀,但是軟銀背後的竟然也是一家中國公司。
軟銀目前市值1000億美元,孫正義在軟銀持有20%的股份,軟銀最大的股東其實是南非的標準銀行。

總結


2014年1月29日,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標準銀行公眾有限公司已發行股份的60%,成為了標準銀行的最大股東。
也就是轉來轉去,最後真正的大BOSS其實是「宇宙第一銀行」中國工商銀行。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