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中國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失衡問題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 對外貿易區域結構是對外貿易諸結構中的重要方面。入世後我國對外貿易迅速 發展 ,貿易結構不斷改善。通過實證 分析 看到我國的「市場多元化」戰略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仍然很不平衡,並且同三大貿易夥伴的進出口商品結構相似。建議繼續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全面優化對外貿易結構,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軟化,積極推進區域 經濟 一體化進程,擴大我國的出口市場。鼓勵對外投資,以投資帶動貿易。
  關鍵詞 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失衡
    
  一、引言
  
  針對 中國 對外貿易過於集中在日本、美國、西歐等市場的情況,中國政府於1991年提出「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和擴大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市場的同時,加快開拓發展中國家、原蘇聯東歐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市場。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繼續穩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中國貨物貿易額高達17606.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出口9690.7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1億美元,增長20%。2007年1~9月中國進出口總值15707.2億美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23.5%,其中出口8781.3億美元,增長27.1%;進口6925.9億美元,增長19.1%。在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是否合理?「市場多元化」戰略是否取得預期成效?這是本文擬著重分析的 問題 。
  據商務部最新統計顯示,2007年1~9月,歐盟繼續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雙邊貿易總值2561.4億美元;美國是我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值2213.6億美元;日本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值1719.4億美元。我國同三大貿易夥伴的貿易額總和占到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41.3%。很顯然,我同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仍然比較集中。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的貿易摩擦,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摩擦,以及近年來我國反覆大量遭受反傾銷調查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認真分析我國對外貿易外部區域結構問題,以引起有關各方的重視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實證分析
  
  (一)洲際結構分析
  從橫向比較來看,在中國對外貿易中,亞洲占據著主導地位,其次為歐洲和北美洲。2006年,中國與亞洲的貿易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5.7%,與歐洲和北美洲的貿易額占中國外貿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8.8%和16.2%(參見圖1)。同這三個洲的貿易額合計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90.7%。可以說,我國對外貿易的洲際集中度極高,對外貿易的外部區域結構極不平衡。
  
  從縱向比較來看,首先,在絕對額方面,中國與各洲的貿易額總體上均呈上升趨勢,與亞洲的貿易額由1996年的1746.8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9813.4億美元,與其他洲的情況亦然。其次,從與各洲貿易額的增幅來看,亞洲增幅為461,8%,非洲增幅為1276.0%,歐洲增幅為541.0%,北美洲增幅為508.3%,拉丁美洲增幅為944.1%,大洋洲增幅為533.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非洲。再次,各洲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變化也不相同。亞洲雖然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洲,但其所占比重卻呈下降趨勢,所占比重從1996年的60.2%下降到2006年的55.7%。非洲和拉丁美洲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分別由1996年的1.4%和2.3%上升到2006年的3.2%和4.0%。
  
  (二)國別(地區)結構分析
  我國對外貿易增長主要依賴於傳統的貿易夥伴國(地區)市場,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盟、美國和日本,對這三個市場的依賴程度一直很高。
  1、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
  (1)中歐貿易額。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主要貿易夥伴的位次略有變化。2001~2003年,日本、美國和歐盟分別為我國的前三大貿易夥伴。2004年,歐盟超過日本和美國躍居成為我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近JL年歐盟同我國貿易額的增速均在20%以上,2006年中歐貿易總額達到2723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5.3%。德、荷、英、法、意是我國在歐盟的主要貿易夥伴國,2005年我同與上述5國的貿易額占中歐雙邊貿易總額的72%左右。我國與歐盟的貿易一直處於順差地位,而且順差額逐年增加,2006年我國對歐盟貿易差為916.6億美元。
  (2)中歐進出口商品結構。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的比例達到30%以上,已成為雙邊貿易的主要增長點,進出口增速均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未來還有進一步擴大的空間。但 目前 中國對歐盟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主要是中、低端的機電產品,貿易方式以歐盟在華設立的跨國公司開展的加工貿易為主。此外,中國對歐盟出口產品還包括紡織品和服裝、自動數據處理設備、鞋、箱包、玩具、塑料製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同從歐盟的進口則以資本貨物為主,其次是汽車零部件、鋼材、機械設備、飛機、初級塑料、 工業 原料、運輸設備等,我國每年也從歐盟大量進口機電產品及運輸設備,以及紡織品和服裝等。
  中歐機電產品和紡織服裝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相對比較發達,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但中歐之間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服裝產品的產業內貿易主要是基於產品的差異性,包括原料、規格、品牌等的差異等,而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上的大量產業內貿易主要是基於技術差異和產品質量的差異。雖然我國對歐盟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數額較大,但缺乏自有品牌,產品檔次較低,而歐盟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主要依賴的是品牌優勢。
  2、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
  (1)中美貿易額。美國一直是我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2006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到2626.8億美元,其中我國對美國出口2034.7億美元,從美國進口592.1億美元,美方逆差額1442.6億美元,增長26.4%。中國仍為美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並超過墨西哥成為美國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這表明中國在美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2)中美進出口商品結構。目前中美雙邊貿易商品結構具有如下三個特點:
  第一,中國對美國進出口商品中排在前兩位的均是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HS85)和核 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HS84)。這表明中美貿易存在產業內貿易。2006年,美國對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01.8億美元,自中國進口機電產品649.1億美元,比較而言,中國對美出口額較高,自美進口額較低。
  第二,從出幾產品的增幅情況來看,2006年美同對中國出口增長較快的是銅及其製品(增長96.4%)、鋁及其製品(83.4%)、肉及食用雜碎(83.9%)、珠寶、貴金屬及製品(148.3%)。美國對中國前30大類進口商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增幅較高的有鋼鐵製品(35.0%)、有機化學品(30.2%)、賤金屬器具(78.6%)和印刷品(31.0%)。美國自中國進口非針織或非鈎編的服裝、針織或鈎編的服裝分別增長15.9%和21.8%,而2005年則分別增長54.6%和60.2%,紡織品增幅回落。
  第三,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部分商品競爭力不強,優勢不明顯。2006年,在我國出口美國的10大類商品中,遊藝場所、桌上或室內遊戲用品(HS9504),其他玩具、娛樂用模型、各種智力玩具(HS9503),衣箱、手提包及類似容器(HS4202),橡、塑、皮革或再生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HS6403),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HS8471)等產品占據美國1/2以上的市場,且所占比重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但其他產品如無線電話、電報、廣播電視發送設備,攝像機(HS8525)、專門或主要用於8469至8472機器的零件、附件(HS8473),坐具及其零件(HS9401)等產品的競爭力卻明顯不足,在美國市場所占份額相對較低。我國出口美國的電視接收機包括視頻監視器及視頻攝像機的份額只占27.4%,而墨西哥占到51.2%。
  3、第三大貿易夥伴——日本。
  截至2003年,日本一直是我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但自2004年起,日本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退居第三位。
  (1)中日貿易額。我國人世後,中日雙邊貿易額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進出口總額由2002年的1019.1億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073.6億美元,但雙方貿易額在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卻在不斷下降,從2002年的16.4%下降到2006年的11.8%(參見圖2)。與此同時,我國一直處於逆差狀態,且逆差額呈上升之勢,2006年我國對日本貿易逆:差達240.8億美元。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