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不確定環境下企業 組織變革問題探析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當今的 企業 正處在知識 經濟 高速增長、信息技術不斷 發展 、全球化趨勢加快及市場深刻變化的環境中,企業間的競爭已從一般的成本和規模競爭轉變為技術、知識和創新能力的競爭。為應對競爭,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大企業正在進行一場意義深遠的組織變革。本文基於環境變化對企業產生的深刻影響,從企業外部組織結構重組、企業內部組織結構重組和公司治理結構創新三個方面分析了當今企業組織變革的新態勢,以期對我國的企業組織創新有所啟迪。
   【關鍵詞】環境變化 組織變革 組織結構重組 公司治理結構
  
  一、環境變化——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當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外部環境的劇變,必然導致企業內部原有的規則與程序也隨之發生變化。應對迅速出現的變化已經成為企業管理者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
  1、知識經濟特徵日益突出
  知識經濟是基於知識的經濟的簡稱,即知識是經濟發展中的首要推動力量與決定力量,並且是主要的經濟發展資源。知識經濟較為明確的概念是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1996年度報告中提出的。OECD對知識經濟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於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應用的經濟。OECD報告認為其成員國的經濟50%以上都是由知識驅動的。
  經濟發展的現實也充分印證了上述結論,知識經濟正使技術進步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例如在已開發國家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20世紀50到60年代為40%~50%,70到80年代為60%~70%,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和廣泛應用後,則達到90%。一個國家創造知識的速度和利用新知識的能力,將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在新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已不能僅僅依靠低技能、低工資雇員和不斷重複的工作來實現經濟增長,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靠知識,而為了適應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企業必須進行組織的變革與創新,從而為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了制度與組織上的保障。
  2、信息技術迅速發展
   現代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不僅帶來高速發展的信息產業,而且對傳統的組織管理產生重大影響。以銀行業為例,美國銀行業的信息技術投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現代銀行藉助信息技術改進服務質量、提高服務的時效性、防範 金融 風險、開發新的金融工具、延伸服務空間,利用 網絡 銀行、 電子 貨幣提供嶄新的金融服務形式。
  信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企業運作方式,它使得通信速度加快,產品和服務價格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下降,企業邊界擴大。企業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生產要素的組合,實現資源的優貨配置,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不僅如此,信息技術還提高了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的效率,使最終產品日趨「智能化」,實現全球範圍內的規模經濟。
  信息技術的應用正在催生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和新的管理方式,推動著企業的組織變革。就像從手工作坊的工場制到機器大 工業 的工廠制的轉變一樣,從工廠制到網絡化的轉變也正在帶給人類社會一個嶄新的世界。
  3、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貿易組織(WTO)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機構協調作用的加強,以及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和國際網際網路的迅速擴展,使企業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世界經濟因而日益呈現出全球化的趨勢。國家間、企業間的經濟關係,逐步走向互相滲透、橫向聯合、廣泛合作、利益共享的新階段,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統一整體。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是:國際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國際直接投資遍及全球;金融國際化趨勢更為明顯。
  全球化使得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國際性的競爭。當代企業及其管理者正應付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相互依存及產品、服務、資本、人力資源的跨國界流動。面對這種不斷增強的相互依存性,很多企業,如IBM公司和福特公司等,正在調整他們的組織管理方式,使其能夠適應全球化的要求。
  4、市場環境發生深刻變化
  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市場變化莫測。信息傳遞及技術更新的加快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使得市場變化加快,市場需求更加難以預測。第二,市場競爭加劇。信息獲取的便捷,技術創新過度的加快,壟斷變得越來越困難。為求得生存與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更加激烈,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根據競爭的變化,及時作出變革與調整。第三,顧客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這就要求企業的經營中心必須從傳統的低成本、高效益轉向顧客需求的滿足,從產品觀念轉向顧客觀念,必須針對顧客的需求及時作出反應。
  
  二、當代企業的組織變革
  
  由於上述環境的變化,使得各國企業面臨著全新的競爭形勢:從一般的成本和規模競爭變為技術、知識和創新能力的競爭;從國內和區域競爭變為真正的全球競爭;從充滿各種保護、限制的競爭變為自由競爭。正是在競爭升級的巨大壓力下,近年來,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已開發國家的大企業,為戰勝競爭對手和維持競爭優勢,率先進行了一場意義深遠的企業制度與組織改革,從企業制度安排、企業內外部組織形式、資本結構和企業規模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調整、重組和創新。這些調整和創新對處於相對後進地位的發展 中國 家(包括我國)的企業提出了嚴峻挑戰,也給予了啟迪。
  1、企業外部組織結構重組
  戰略聯盟的迅速發展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企業的制度調整與創新的一個重要方面,戰略聯盟本身不是什麼新現象,它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70年代。但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國際戰略聯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作為一種普遍性制度安排的建立,則是以前完全不能比較的。戰略聯盟是企業之間介於傳統合約關係(市場買賣、許可證等)和緊密的股權關係(合資、購併等一體化關係)之間的形態。也就是說,企業間建立的既非一體化關係,也不是純粹市場性商業合同關係,而是一種戰略聯盟關係。跨國公司和國際大企業之所以普遍建立戰略聯盟,是為了應對知識經濟下知識的作用空前增長、技術競爭空前激化的挑戰。
  (1)這是為了獲得技術和知識的互補效應。由於知識經濟下技術更新日益迅速,沒有哪家企業能夠壟斷其所在領域的所有技術優勢。針對技術優勢分散的特徵,通過建立戰略聯盟關係可以形成技術互換和優勢互補關係。通過這種互補和互換,大企業相互分享各自的成果,共同構成了對其他企業的技術優勢地位,保證其在知識經濟挑戰面前立於不敗之地。
  (2)進行共同研究開發也是跨國公司間國際戰略聯盟迅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識經濟下研發成本的日益提高和技術更新的加快,使大型跨國企業不願也不能單獨承擔研發的成本和風險。於是,國際大企業之間往往為某些重要技術項目的開發建立起契約性的研發戰略聯盟。聯盟並不是一個法人實體,其成員各自獨立,但緊密協調、合理分工,其成果在參加聯盟的成員間具有共享性。可見,在技術和創新作用日益重要、研發規模空前巨大的知識經濟下,各自為戰的形式使企業力不從心,而市場關係又不能保證企業對技術和知識的擁有。准一體化的聯盟形式則保證了入盟企業的技術所有地位,成本和風險又是可負擔的,當然,聯盟形式的代價是與別人共同擁有技術,而不能獨家所有。不過,由於全球化和市場的擴大,幾家共有仍能保證企業獲得足夠的營業規模和市場利益。因此,如IT產業的微軟、IBM等巨無霸式的大企業90年代都建立了許多這樣的聯盟。當前,包括第三代移動通訊技術在內的許多重要技術都在採用戰略聯盟的形式進行研究開發。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