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生態占用測度問題研究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生態占用分析有兩個重要的理論假定:其一,我們能夠追蹤我們所消費的資源和所排放的廢物,找到其生產區和消納(Assimilate)區類別;其二,大多數資源流量和廢物流量可以被轉化為提供或消納這些流量的、具有生態生產力的(Biologically Productive)陸地或水域面積。
  這兩個假定下,可把生態占用的測度分為以下三步:
    (1)追蹤資源消耗和廢物消納
  將消費(包括直接的家庭消費、間接消費、最終使家庭受益的商業和政府消費的貨物和服務等)分門別類地折算成資源消耗量,然後將資源消耗量和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廢物按照區域的生態生產能力和廢物消納能力分別折算成具有生態生產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築用地、水域等六類主要的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面積,設其為a[,j](j=1,2,……,6),則:
  附圖
  其中EP[,i]為區域內某地i(i=1,2,……,n)的生態生產力,C[,i]為其j資源消費量,P[,i]為j資源生產量,E[,i]為j資源出口量,I[,i]為j資源進口量。
    (2)產量調整
  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有不同的資源稟賦(或者不同的生態生產力)。因此,要進行區域之間的比較,就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方法是將其生態生產力除以產量調整因子(Yield Factor)。用公式表示如下:
  附圖
  其中的YF[,i]就是產量調整因子,它是通過將所核算區域單位面積的生態生產力與全球平均生態生產力相比較得到的。顯然,如果YF[,i]>1,就意味著該地區單位面積的生態生產力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反之,如果YF[,i]<1,則意味著該地區的生態生產力低於全球水平。
    (3)均衡處理
  上述六類生態資源的生態生產力是不同的,為了將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的空間匯總為區域的生態占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面積需要乘以一個均衡因子(Equivalence Factors,EQ[,j])這些均衡因子將每一個類型的主要生物資源的生產潛力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每一種生態系統類型的均衡因子依據其單位空間面積的相對生物生產量而定。
  這個加總後的結果就是生態占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附圖
    一、對生態占用測度方法的剖析
  下面我們來具體研究一下生態占用測度方法的理論問題。
    1.對a[,j]和EP[,i]的剖析
  根據生態占用的概念,生態占用最終要將人類活動轉化為承載這種活動的地理面積,所以生態占用最終測度的不是價值量,而是生態占用面積。
  那麼,由公式,我們就可得出某地的生態生產力EP[,i]的計算思路,即EP[,i]表示單位面積的資源產量和污染消納能力。它的單位是「某資源單位/面積單位」,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一個強度相對指標。
  EP[,i]的計算與生態占用測度的兩個假定是直接相關的,就是說,生態生產力是分類計算的,即,對於每種不同的資源,我們可以明確地把它歸類,找到它所對應的生態生產力進行折算。也就是說,EP[,i]不僅有屬地屬性,還有資源類別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EP[,i]最好被寫成EP[,ij],以從統計意義上強調它的兩個屬性。
  於是,如果一個區域內有n個城市,則每一個城市都可根據其不同的EP[,ij],找到其對應於這些陸地和水域面積的資源消耗與排泄量,就可計算出其各類的生態占用,即可用代表該區域中城市i對資源j的生態占用面積。這個a[,ij]有如下特點:
  (1)它是一個總和指標,而非人均指標;
  (2)它是一個逆指標,也就是說它越少就越好,給自己留的空間就越大,系統的可持續性也就越強;
  (3)從公式上看,它承認一個區域在其地區域留下了「生態腳印」,這是生態占用的一種外部效應。但它假設不管資源來自於何方,均按本區域的相應類別的生態生產力折算。這種方法只能是一種粗略的做法,尤其當區域間轉移的資源量比較多時更是這樣;
  (4)空間上它是不可比的,因為它是有地域屬性的,不同地域是按不同的EP[,ij]來折算的。如果想對不同區域間的相同類別進行比較、加總,就首先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這是下一步「產量調整」的理論基礎;
  (5)它是分類別計算的,一個區域會在耕地、森林、草地、水域等多處留下「生態腳印」。顯然,由於不同類別生態空間的生態屬性不同,所以各類別之間是不可加總的。如果想對不同類別進行比較、加總,就要對上一步的處理結果再進行標準化處理,這是「產量調整」後「等量化處理」的理論基礎。
    2.對產量調整方法的剖析
  產量調整的出發點是使不同區域的相同消費之間的生態占用具有可比性,具體的方法是引入一個產量調整因子YF[,i](同上,它應該被寫成YF[,ij]),即,這樣可以使由於資源稟賦強(生態生產力強)而掩蓋的生態占用較少的情況調整變得大一些;使得由於資源稟賦差(生態生產力弱)而誇大的生態占用較多的情況調整變得小一些,以正常反映其占用人類資源的規模。
  附圖
  這樣,我們可以發現,產量調整方法實際上達到了兩個目的,首先是計算的標準化,而更為重要的是它使得生態占用的計算過程大大簡化。即,我們沒有必要再逐個去找每個區域所特有的EP[,ij],而只需知道全球平均的EP[,j],我們就可以計算一個虛擬的生態占用空間,即平均生態生產力水平下的生態占用。顯然,這個虛擬的生態占用空間是有界的,它不會超過地球現有的該類生態空間的總和。
    3.對均衡處理過程的剖析
  均衡處理過程是為生態占用的類別加總而進行的標準化處理。進行這種標準化處理的理由是很明顯的,因為即使是從平均的生態生產力水平上來看,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築用地、水域等類別的空間都是有差異的。
  有人想到了用權數作同度量因素把不同的空間面積加到在一起、這個權數就是均衡因子EQ[,j]目前國際生態占用測度中採用的均衡因子分別是:森林和化石能源用地為1.1、耕地和建築用地為2.8、草地為0.5、水域為0.2。也就是說,該均衡因子認定耕地和建築用地的生態生產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倍,草地只達到了平均水平的一半。通過這些均衡因子,就可以將六類生態系統面積調整為以全球生態系統標準生產力為基礎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態系統面積。
  總的來說,均衡處理過程是要形成一個生態占用的整體概念,它試圖把各種不同功能的空間通過一定的方法換算並加總,這種處理方法是生態占用測度中的第二次標準化處理。由於涉及到了不同生態功能間的轉化,其標準化過程較之產量調整時的標準化方法來說相對困難。
  對生態占用的均衡處理,我們覺得有畫蛇添足之嫌,這是因為,很難找到一個合理的均衡因子EQ[,j]。使得各類不同的生態占用被同度量化,而且同度量化後的數據含義也發生了變化,這時的加權總量指標很難說還是與地球空間相關聯的生態空間。
  所以,不論是從技術上還是操作上來說,作這種「均衡處理」都是不划算的。更聰明的方法是做到第二步說停止,只給出分類的生態占用,而不需給出總和的生態占用;即使是要給出總和生態占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