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奧格伯爵的葬禮》與漢「T」形帛畫主題上的趨同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敖露露1,秦 雨2
(1.淮北師範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2.安徽師範大學 美術學院,安徽 蕪湖 241300)
摘 要:《奧格伯爵的葬禮》和漢「T」形帛畫是中西方美術史上各自時代的重要標誌,雖在創作時間上相隔甚遠,但在畫面內容上卻頗為相似。《奧格伯爵的葬禮》是16世紀西班牙貴族世界精神危機下的產物,漢「T」帛畫是漢代黃老思想、楚巫盛行下的產物,二者同為描繪逝去人的埋葬與「羽化升仙」的幻想,在畫面構思與中心主題上不謀而合。
關鍵詞 :奧格伯爵的葬禮;漢「T」帛畫;主題;趨同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2-0191-03
《奧格伯爵的葬禮》作於1586-1588年間,而漢「T」型帛畫作於中國西漢年間。兩幅在中西方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作品,是不同思維觀念與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在跨越了1600餘年的不同時空中產生了主題上的共鳴,通過藝術作品展現了人們對「羽化升仙」的美好幻想。
一、不同時間空間下誕生的「後世」藝術
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封建專制王朝嚴加干預藝術,使當地藝術服務於宗教的色彩更加濃郁,《奧格伯爵的葬禮》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誕生的。作品是為了紀念約250餘年前死去的虔誠於教會事業的貴族奧格伯爵,由埃爾·格列柯所作。內容源於虔誠於教會事業的奧格伯爵在舉行葬禮時被天國派來的兩位聖徒親手埋葬、靈魂進入天堂的中世紀傳奇故事,是西班牙16世紀社會狀態、人民思想意識的一種描繪,在動盪的社會裡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心靈寄託。
作品突出兩層含義,第一,奧格伯爵是一位有著尊貴身份的虔誠教徒;第二,奧格伯爵死後光榮進入了人們嚮往不已的天堂。這兩層含義透露出當時這幅藝術作品服務於宗教、服務於社會的藝術功能性。它的第一層含義是紀念為教會事業作出貢獻的奧格伯爵,第二層含義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教義的另一種解說,通過簡單的視覺圖像來教化人們,使人們相信,虔誠的教徒死後會升入天堂。
漢「T」形帛畫創作於西漢年間,當時國力強盛,實行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社會經濟文化的大繁榮又一度導致物產過剩,生產的發展使墓葬之風具備了物質基礎,人們開始倍加重視身後之事,重生厚死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某種程度上喪葬觀念是民族傳統風俗的延續,也是民間信仰的產物,人們在墓葬時放置大量隨葬品,供亡靈在另一個世界享用。厚葬之風使人們認為人死後的靈魂可以升入天界,於是在覆蓋棺槨之時,用描繪靈魂升天情景的帛畫來寄託升天的遐想,這其實是對靈魂有知信念以及升天的追求。
漢「T」形帛畫應是西漢前期,據張正明先生對馬王堆漢墓的考證,證實它的喪俗秦風弱而楚風強,說明墓主人的喪葬遵守的多為楚人風俗。楚巫的盛行是馬王堆「T」帛畫內容得以存在的重要原因,神秘的楚巫之風使創作者可以隨意想像、盡情發揮。漢「T」帛畫的藝術特色在中國繪畫藝術史上極其罕見,描繪出五彩斑斕的漢初社會形象,充分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意識形態,體現了漢初的社會信仰與喪葬風尚。
二、視覺圖像解讀下的作品語義
藝術服務於時代,兩幅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作品,在構思上有著趨同性,也正是因為趨同的構思,作品才有了趨同的主題特徵。兩幅作品都以逝去人的「升天」為主題,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與藝術的發展中呈現各自的藝術特色,於是,我們需要從具體圖像的分析下了解兩幅作品,尋找二者之間的趨同性。
《奧格伯爵的葬禮》描繪的是聖徒聖奧古斯汀和聖斯蒂凡為奧格伯爵下葬,奧格伯爵在基督與瑪利亞的迎接下升入天堂的情景。作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間——伯爵下葬,第二部分是天國——伯爵升天。作品可以看出畫面與現實世界的距離,場面宏偉壯觀,描繪了不下於60個人物,數量相當可觀。前景人物稍大,橫向並列安排,後景人物稍小,縱向分兩側安排,形成標準的十字架式構圖;作品的外在造型採用拱形的紀念碑式造型,紀念碑式造型大氣磅礴且更能突出此作品的紀念性內涵。可見畫家的構圖安排、畫面設置無時無刻不在烘托作品主題、表現畫面主人翁以及他自己的宗教信仰。作品安排巧妙得當,人物主線不僅有十字架形、三角形等構建安排,還不斷藉助次要人物來輔助畫面中心,通過不斷的穿插對比來展現人物主次,突出畫面中心,又通過真實與虛幻的對比融合,表達繪畫主題,使觀者跟隨作品進入到那個真實與虛幻並存的世界,通過無意識的對畫面內容的接受,相信升天是真實存在的場景,賦予觀者現場感與存在感。
畫面中,聖徒聖奧古斯汀與聖斯蒂凡在前景小心地扶著穿盔甲的伯爵,為其下葬,這是真實與虛幻存在的第一幕,也是全畫的最中心。伯爵由聖徒親自為其下葬,這是多麼神聖光榮的一件事,是人們對自己死後最大的期望,人們相信後世,相信有天堂的存在,並且十分嚮往死後可以升入天堂。畫中下葬場面中,人物站在較低的地面,身穿白祭衣的神父,抬頭驚訝又羨慕地凝視著伯爵靈魂升天的一幕,洋溢著人們渴望美好的天界、逃離世俗的願望。這也是當時社會動盪之下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普遍心理,作品中奧格伯爵的升天是人們心理的普遍願望,宗教在教化人們的過程中也是在維護社會穩定,給予人民心靈上的寄託與慰藉。於是,人們必須、也期望相信死後可以升入美好的天堂,這也是當時西班牙的藝術與宗教服務社會的功能性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心理的被渲染和被接受來相信後世,是人們心理願望的高度集中表現。
馬王堆「T」型帛畫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因外形頗似展開的衣服,又稱「非衣」。帛畫主人為漢初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夫人辛追,該帛畫為其內棺上的覆蓋物,用於其出殯時張舉的銘旌,寓意安魂與引魂升天。由於西漢初年黃老之術盛行,統治階級紛紛渴求成仙以及長生不老,在濃厚的迷信色彩下,人們相信死後可以升天成仙。
帛畫繪製在褐色的絲絹之上,自上而下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畫面充滿各類人、神、獸,複雜而條理清晰的畫面充分展現漢初畫工的精巧技藝,以及人們想像力與精神層面的豐富。帛畫展現了漢初人們想像中的三界情景,現實世界中,辛追夫人的家人哀悼她的逝去,她在世時的情景歷歷在目,由於墓主人才是畫面的主角,所以辛追夫人在世時的情景描繪比哀悼的家人顯眼很多,處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對辛追夫人在世時的情景描繪是畫者著力描繪的重點,前後僕人婢女的跪拜相送與她豐滿的體態、華麗的服飾足以展現其生前地位的尊貴。畫面上端部分描繪了人們嚮往的天界情景。太陽、燭龍神等是天界的標誌性象徵,著重描繪燭龍神正下方兩個獸首人身的怪物拉響樂器「鐸」歡迎升天之人的情景,燭龍神處在畫面中軸線的最高位置,主宰一切。畫面最下部描繪地下地神鎮住妖魔鬼怪,保護亡靈不受侵擾的情景。作品展現了中國人的三界觀,黃老之術的盛行、物質的豐富,使得人們的思想意識追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三界的相信,對天堂的嚮往構成了人們對三界的認識,不再滿足於活著時的美好生活,希望死後可以升入天堂,繼續美好生活,這是對死後進入天堂,靈魂永生的嚮往。
三、由符號形成的主題上的趨同性
在漫長的西方繪畫發展史(直至印象派繪畫)中,人物一直都是畫面的中心,而文藝復興對人的重視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導致畫面中人物占據全部,而在中國繪畫的歷史中,人物總是置於一定的環境情景下表現意境(雖然漢「T」帛畫出現時中國畫還未成系統,但哲學思維是民族傳承下來的),這就導致了兩幅作品在畫面構成上的不同,一個直接描繪發生事件的人物與場景,一個描繪了眾多神獸來說明場景,用不同的描繪手法來表現真實與虛幻並存的畫面。
《奧格伯爵的葬禮》和漢「T」帛畫都是描繪人的逝去與升天的情景,然而在中西方不同哲學觀念以及藝術表現手法的影響下,漢「T」帛畫比《奧格伯爵的葬禮》在布局上更為繁雜,主次安排相對不夠明顯,但這並不阻礙兩幅作品主題上的趨同性,二者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
《奧格伯爵的葬禮》上半部為伯爵在眾神的迎接下升入天堂,下半部為兩位聖徒為伯爵下葬,身後站滿前來哀悼的人們,畫家在無限的空間中,讓人間與天國的界限消失不見。這在畫面安排上與漢「T」形帛畫其實是一致的,漢「T」形帛畫由上而下分別描繪天國、人間與地獄的形象,而《奧格伯爵的葬禮》雖沒有描繪地獄,但人們通過下葬的動作明確得知地獄在畫面未表現的下方。事實上,二者都是在一片不合理的畫面空間中同時表現天國、人間與地獄的形象,在有限的畫面中表現無限真實與虛幻的世界。
然而在各自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哲學觀念下,兩幅表現相同內容與主題的作品在各自表現手法上各有不同。《奧格伯爵的葬禮》在表現人間與天堂的形象中較為直接,在西方實證主義與寫實主義繪畫觀念下,通過寫實手法將現實中的人真實再現在畫面上,將現實世界描繪的很真實,虛幻的世界描繪的很神秘。奧格伯爵與哀悼的眾人是真實的存在,聖奧古斯汀和聖司蒂凡是具體現實與抽象升華的特殊融合,是通過寫實手法直接描繪出真實與虛幻的世界。而漢「T」形帛畫是通過繁雜的視覺圖像符號來表現真實與虛幻的,作品之所以描繪出那麼多繁雜的物體,是因為每個物體都有其象徵功能。在橫向部分的天國中,太陽、月亮、燭龍神、把守天門的神、拉響歡迎樂器的神等,都起著一個象徵作用,是代表天國的符號。中國畫的表現手法不像西方那樣追求真實,在繪畫手法上不能夠直接做到天國的神秘虛幻性,於是通過間接手法把對天國的認識、天國中應有的神與物描繪出來,通過神與物的符號意思傳達出天國的信息,以便表明這就是天國,這正是中西方繪畫思維方式上的不同。同樣,在漢「T」形帛畫的人間與地獄部分,玉璧垂磬、彩帛幔帳、神色悲戚的家人是代表人間的符號;鯀和鰲魚是代表地獄的符號,這些符號將中國人思想認識中的三界表現出來,是畫面中心內容的必需品。
二者的趨同性不僅表現在構圖方式與方法上,還表現在突出中心內容的描繪手法上,《奧格伯爵的葬禮》運用強烈的對比而達到突出主題的目的。在描繪人間的畫面中,並排的人群身體都是重色,凸顯出畫面最前端的人,而最前端又按主次分布排列,最中心的色調運用明度最高的黃衣聖徒與穿插在其中的黑衣伯爵進行最為強烈的對比,突出畫面中心。在天國的描繪中除了運用色調對比突出主題中心外,人物大小也有了一定區分,處在最中心的人物最大,兩側漸小,這不僅是人物主次的區分,也是空間關係的表現。整幅畫面中,人物的視線至關重要,將觀者引入到出兩個世界的畫面中心。畫面中間哀悼者一部分視線向下,望向正被聖徒下葬中的伯爵,這是畫面最重要的視覺中心;而主祭和一部分視線向上的哀悼者向上的視線,將觀者引入到天國,而天國中基督與瑪利亞所坐的雲彩呈現的向上的視覺牽引、左右兩側眾神的抬頭仰視,都將視線引入到雙臂微張升天中的伯爵身上,整幅畫面有著向上的視覺牽引力,這也說明了升天才是畫面的中心表達。
漢「T」形帛畫的對比手法主要運用在開合關係和疏密關係中,作品中的4條龍、雙鯨等雖占據空間較大,但他們與眾多形象擠在一起,且有繁雜的穿插遮掩,使人眼花繚亂,反而並不突出。畫面中最突出的墓主肖像與燭龍神處在全畫的中軸線上,且四周留白,不與任何形象穿插攪合,在複雜的畫面中反而被凸顯出來,尤其是墓主肖像四周,是全畫留白最大的地方,突顯畫面中心。4條龍在畫面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畫面橫段的兩條龍將視覺中心引入到燭龍神身上;豎段的兩條龍,將視覺中心引入到墓主辛追身上,這兩者分別是天國與人間的中心,而龍的動勢又呈現出向上的升力,把畫面引向升天的主題中。這些都與《奧格伯爵的葬禮》有著相當程度上的相似。
四、「羽化升仙」主題的背後含義
兩幅作品表現的都是從人間到天堂的情景,說明中西方雖然在哲學觀念、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卻都注重人的後世,並通過藝術作品把人生前的狀態記錄下來,再加以各自的想像與信仰描繪出升天的畫面。
作品直面生與死的主題,畫中人物的形象與表情反映了西班牙那個動盪的年代,政權的更迭導致的貴族世界的精神危機,描繪出人們緊張的精神生活。他的作品直面社會危機時期人們緊張抽搐的精神世界,當然,升天這一美好幻想也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安撫人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人們需要一個心靈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依靠,「羽化升仙」恰恰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安撫動亂社會中浮躁的人們,有如社會穩定的一劑定心針。人們在作品的直面與鼓舞下,看到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接受現實世界的磨難,渴望死後升入天國開始享受美好生活。總之,格列柯的藝術,總是將人們引向現實,又在虛幻中得到解脫,這也是為什麼格列柯的藝術在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文化發生危機時又引起很大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漢「T」帛畫雖不是動盪的社會背景下的產物,但它創作在黃老思想與楚巫盛行的漢代。古人對於死亡的觀念是「視死如生」,他們相信世上有三界,並希望死後可以升入天堂,繼續享受美好生活。通過考古發現可以確證,在當時,人們幾乎將現實生活中的一切場景和物品複製在陵墓中,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肉體的死亡並不代表生命的徹底結束,逝者通過另一種形式存在於另一個世界中。用描繪天國、人間和地獄情景的帛畫作為銘旌最後被覆於內棺之上,重新賦予死者逝去的形貌,並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享有現世的美好生活,或開始新的美好生活,同時,也引領生命在另一個世界中得到永生。
通過對兩幅作品主題上的分析解讀,了解其背後的意義與作用,使我們得出,《奧格伯爵的葬禮》和漢「T」帛畫雖然一個是描繪人間、天國兩個世界,一個是描繪人間、天國、地獄3個世界,但二者的重點都是人間與天國,天國在人間的背後起著精神支撐作用,人間的描繪雖然都是二者的畫面中心,但最終都回歸到天國,「羽化升仙」和「靈魂永生」才是畫面主題。兩幅作品重現了西班牙16世紀和中國漢初年間的社會狀態與精神面貌,展現東西方人們對天國的嚮往和對死後人的存在意識是人類共有的基因。
《奧格伯爵的葬禮》與漢「T」帛畫雖是不同時代不同哲學觀念下的產物,但二者都服務於社會,在藝術的功能性上有著共性。兩幅作品對祭祀、升天的描繪更是體現了中西方不同思維模式下共同的「靈魂存在觀」與藝術服務於時代的精神需求。在各自不同的社會中,藝術作品的功能性和帶給人們的精神支柱非常重要,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通過藝術作品紀念人的存在以及逝後的靈魂存在,在各自不同的信仰下,有著共同的「羽化升仙」願望,並以之為精神寄託。這是對人的存在的重視,是對生命的珍惜,人們渴望靈魂永存,進入天國,享受美好生活。
參考文獻:
〔1〕蘇聯藝術科學院美術理論與美術史研究所.文藝復興歐洲藝術:下冊[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2〕邵大箴,奚靜之.歐洲繪畫史[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邵大箴.圖式與精神:西方美術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何政廣.格列柯—西班牙的畫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5〕何介鈞,張維明.馬王堆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6〕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7〕郭學仁.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內容新探[J].美術研究,1993,(2).
〔8〕洪再新.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0.
(責任編輯 姜黎梅)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