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求解秦巴經濟走廊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難題論文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 文章提出求解秦巴經濟走廊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難題的基本思路在於:準確界定生態產業園區概念及發展重心,正確處理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進程中的五大關係,慎重選擇秦巴地區生態產業園區發展類型,突破秦巴經濟走廊創建生態產業園區的技術力量的缺憾、市場機制的缺失、執法管理的缺陷、增長模式的缺點、資金投入的缺口、公德意識的缺損六大障礙;文章最後還根據問題解決的難度係數和緊迫性等指標來定量分析輕重緩急,對秦巴經濟走廊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時序進行統籌安排。 關鍵詞 生態產業園區 發展類型 時序安排 引 言 秦巴經濟走廊是銜接我國東西部的重要紐帶,目前,「孔雀(筆者註:此處指人才)東南飛、政策西部行」的現狀,使得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陷入窘境;而長期以來由於技術力量的缺憾、市場機制的缺失、執法管理的缺陷、增長模式的缺點、資金投入的缺口、公德意識的缺損等原因,造成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非常嚴重。
作為一個經濟欠發達而生態環境問題又比較突出的區域,當務之急是突破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點,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無疑,生態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可以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本文提出求解秦巴經濟走廊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難題的基本思路。
1、準確界定生態產業園區概念及發展重心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些特殊經濟區域相繼設立,尤其到了90年代,各種類型的開發區出現了遍地開發的態勢,從類型學及發展時序角度看,繼第一代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代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後,目前出現了第三代的生態產業園區,而且生態產業園區中大部分為工業園區。當前學術界對生態產業園區概念還沒有完全從學理層面釐清之時,對其加以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生態產業園區是一個復合概念,因此,對這一概念界定要從多個角度出發。 從理論依託的角度看,生態產業園區是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產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成的一種新型產業組織形態。
從生態角度看,生態產業園區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 從產業集聚角度看,生態產業園區是生態產業的集聚場所。
從環境角度來看,生態產業園區是具環境保護意義和生態綠色概念的產業園區。 從產業發展模式角度看,生態產業園區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它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
從資源配置角度看,生態產業園區可以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從發展目標角度看,生態產業園區的目標是廢物減量化、資源循環化、生產清潔化,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或減量排放。
從管理角度看,由於生態產業園區內的企業是按生態鏈和閉路循環形成的,因此可以實現園區、企業和產品三個層次的生態管理。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將生態產業園區界定為:一個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工業生態學原理,將眾多能夠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上、中、下游產業集聚在一起而形成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地域」綜合體,它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在各成員之間通過共生組合達到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等來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從而實現園區在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它是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具有環境保護意義和生態綠色概念。 從產業園區發展趨勢看,生態產業園區正成為許多國家園區改造的方向。
研究資料顯示,已開發國家上個世紀九十二年代就開始規劃建設生態產業示範園區,美國政府還專門設立了一個「生態產業園區特別工作組」;生態產業園區也是中國第三代產業園區的主要發展形態,我國從1999年開始啟動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建設試點工作,並在「十五」期間準備確立一批國家級的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內外生態產業示範園區的實踐經驗表明,生態產業園區走出了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秦巴經濟走廊經濟欠發達而生態環境問題又比較突出的現狀,要求這一區域發展第三代的生態產業園區勢在必行。
2、正確處理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進程中的五大關係 國內外生態產業示範園區的實踐經驗表明,在建設生態產業園區的進程中應處理好五大關係: 第一,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和協調發展關係。生態產業園區建設要從企業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及園區整體效益發展多方面綜合考慮,並著眼於產業生態關係的連接,把環境保護融入經濟活動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和協調發展。
第二,企業之間的共生組合關係。生態產業園區要遵循「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依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新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第三,動態平衡與靜態發展關係。生態產業園區建設從整體看是強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建立在生態的良性循環基礎上,追求物質循環的動態平衡,但同時也不能以完全忽視局部的靜態發展為代價,否則就使得微觀層面缺乏動力。
因此要處理好動態平衡與靜態發展之間的關係,以獲最佳的生態經濟效益。 第四,園區內外資源整合關係。
在實際工作中,生態產業園區不可能集聚一條產業鏈所有的企業,從經濟理性角度看這也有悖於整體效益最大化原則,因此不能不顧整體效益而強調生產全過程都在一個區內循環,比較好的選擇是「拆除圍牆」,整合園區內外的資源。 第五,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要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其它生態產業園區的做法,而要以借鑑為主,結合實際情況來規劃建設,正確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3、慎重選擇秦巴地區生態產業園區發展類型 確定了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應處理好五大關係之後,選擇生態產業園區發展類型也是至關重要的。從類型學角度分析國內外現有的生態產業園區,我們可以將其大致劃分為舊區改造型、新區開發型和虛擬設計型三種。
第一,舊區改造型。舊區改造型生態產業園區主要是現已存在的產業園區,對園區內的工業企業通過適當的技術改造,在區域內成員間建立起廢物和能量的轉換關係。
美國恰塔努加生態產業園區就屬於這種類型,它曾是一個以污染嚴重聞名全美的製造中心,後來杜邦公司以尼龍線頭回收為核心推行企業零排放,既減少污染又帶動了環保產業的發展,在老工業園區拓展了新的產業空間。其突出特徵是通過重新利用老工業企業的工業廢棄物,減少污染和增進效益。
舊廢鋼鐵鑄造車間變成太陽能處理廢水的生態車間,循環廢水為旁邊的肥皂廠所使用,臨近的肥皂廠是以其副產物為原料的另一家工廠。總之,各子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而相互銜接,形成一個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工業網絡。
第二,新區開發型。新區開發型生態產業園區則要求在新建產業園區進行開發建設之初,就要進行科學規劃和合理設計,將園區設計為開放式結構,便於園區生態產業鏈網絡在園內產業不斷集聚過程中逐漸豐富,儘可能讓區內企業間可以進行廢物、廢熱等的交換。
如美國喬克托生態產業園區採用交混分解技術將當地大量的廢輪胎資源化得到碳黑、塑化劑等產品,進一步衍生出不同的產品鏈,這些產品鏈與輔助的廢水處理系統一起構成工業生態網。 第三,虛擬設計型。
虛擬設計型生態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主要是因其建立在虛擬設計基礎上而得名。具體而言,就是藉助計算機技術,首先憑藉園區信息系統,在計算機上模擬各成員間物、能交換聯繫,然後進行技術、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可行性論證,如果論證的結果表明切實可行再付諸實施。
很顯然,通過計算機的虛擬設計可節省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投入,同時也可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提高園區的整體效益和管理效率,降低系統風險。不僅如此,通過虛擬設計還能突破園區的藩籬,不僅使得區內企業可彼此交換、循環利用資源,而且也可與區外企業建立起這種聯繫。
秦巴地區各地市在創建生態產業園區時,應慎重選擇符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發展類型。具體而言,對於現有的各種類型產業園區,要依據循環經濟理論和產業生態學原理,依託現代技術,加快舊區改造進程;對於要新建的生態產業園區,要注意搞好前期調研和總體規劃,提高園區內科技含量。
無論是舊區改造還是新區開發,在技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要儘可能通過信息系統進行模擬設計和運行,將系統風險降到最小。整個過程政府要充分發揮協調和服務職能,制定相關配套政策,為生態產業園區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4、突破秦巴地區創建生態產業園區的主要障礙 從當前的總體情況來看,秦巴地區生態產業園區在規劃建設中 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障礙: 第一,相關技術的缺憾 要真正實現產業園區的生態化,必須有生態產業園區的特定技術作為支持,然而,秦巴地區這些方面的技術相對都不能達到生態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標準,主要體現在,秦巴地區生態產業技術水平偏低,相關技術開發周期長,科技成果轉化難,園區企業技術含量低工藝落後、自動化程度低、運行可靠性差等,都是秦巴地區當前普遍的技術缺憾,導致秦巴地區要實現生態產業園區的物質循環和廢物最小化碰到了技術瓶頸。 第二,市場機制的缺失 生態產業園區內的企業作為「理性的經濟人」,會在回收與循環利用副產品及廢物發生的費用,以及購買新原料和簡單處置廢物發生的費用之間權衡,即使廢物的再利用和循環技術可行,企業也可能不會這樣做,除非在經濟上是有利可圖的。
當產品被生產出來及廢物被處置時,為了再循環,必須把物質分離成各組成部分,而分離需要付出勞動和費用。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企業往往會放棄循環利用方式而增加園區的環境負擔,因為他們很清楚,對環境這種典型公共物品的污染是一種外部效應,其內化包含高交易費用,治理污染不能由自由市場提供而是由政府提供,此時就出現了市場機制的缺失而導致市場不能正常工作,它是阻礙生態產業園區發展進程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三,執法管理的缺陷 秦巴地區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最大的障礙來自於目前的環境法規,其次是有關工業園區的管理辦法,這些政策都是嚴格限制污染性項目的引入或進入。而按照生態工業理念,通常被限制的污染性項目的廢物在工業生態系統中可能是中間產品或副產品,因此,所謂污染性項目在生態產業園區內外以及不同生態產業園區內的生態內涵可能有所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而靈活界定。
廢物減量化是指局域或區域總體效果的廢物減量化,而不是指單個企業或者少數幾個企業的孤立效果,是面而非點,是結果而非過程。另外,現有的環境政策如排污收費、污染物配額分配等可能適用於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初期,由於對構建工業生態鏈產生障礙而不太適用於園區的成熟時期。
第四,增長模式的缺點 長期以來,秦巴地區的工業化、園區化選擇的是一種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效率、低技術」為特徵的增長模式,在環境治理方面則表現為「只污染不治理」、「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誰污染誰治理」等末端治理、責任治理甚至無責任治理等,而沒有貫穿「源頭治理」、「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這種增長模式有著重大的缺陷。綜觀秦巴地區環境污染進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對區域造成嚴重污染的殺手主要就是小造紙、小製革、小化工、小電鍍等15類小企業(即「十五小」),這些小企業的「異軍突起」正是在這種忽略環境的掠奪式發展思路下而萌生,它們的出現為產業園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
第五,資金投入的缺口 生態產業園區建設離不開資金投入,這是解決當前各類產業園區環境污染和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定性因素,然而各產業園區在建設初期,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尚且不足,更何況短期內難見成效的生態環境。環保投資嚴重不足、投融資機制不健全成為制約的秦巴地區又一主要原因。
儘管從80年代初以來,秦巴地區環保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占GDP的比例一直偏低,與污染相比治理投入還遠遠不夠。秦巴地區主要障礙之一就是資金缺口太大,捉襟見肘,致使生態產業園區建設舉步維艱。
第六,公德意識的缺損 在上述各項都遭遇阻力的情況下,道德力量是最後一道防線,尤其對於涉及產業園區環境安全這樣一種公共物品,道德力量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的突出問題是園區內經濟主體的公德意識普遍缺損,使得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不可避免。在有些園區,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規,但再好的環保法規在公德意識缺損面前往往成為一紙空文,如「九五」期間,各地市的產業園區應國家環保總局的要求,取締和關停了那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又無治理價值的一批小企業。
然而近幾年,一些園區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放鬆了環境保護這根弦,致使眾多早已關停的「十五小」、「新五小」等一些重污染工業群又出現反彈,有些園區甚至還違法新建了一些消耗高、污染重的企業,它們長期危害人類身心健康,都是由於社會公德意識缺損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必須明確的是,解決這些障礙是一個很長久的過程,而且也並非單方面因素得到解決就大功告成,鑒於生態產業園區這種多因素組合形成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地域」綜合體,必須多管齊下,當前的工作重心應該是找准突破口,根據解決的難度和緊迫性等指標來分清輕重緩急,對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時序進行統籌安排。
第一,技術層面,引進技術與自主開發並舉。要找准技術突破口,目前技術突破口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水重複利用技術、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與再循環技術、重複利用與替代技術等。
要依託高校和科研機構,秦巴地區周圍有大小百餘所高等學府,還有30多所中科院及各部委的科研機構,這為該地區的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技術研發支持和條件。 第二,市場機制層面,建立並健全生態產業市場機制,通過機制創新來彌補市場機制缺失問題。
發達的生態產業要建立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基礎之上,主要包括成熟的市場本身和完善的市場外部環境。就成熟的市場本身而言,作為競爭主體的環保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並健全適合市場主體運行的生態產業市場機製成為突破口。從德國的經濟生態化的成功經驗表明,企業界和政府積極合作,加快環境技術儘快進入市場,政府幫助技術開發者尋找試驗和示範場地,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對技術改進提供支持。
第三,管理層面,根據國外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的先進經驗和我國工業園區環境管理的現狀,可以將工業園區環境管理分為三個漸進的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建立以現有環境政策為核心的園區環境管理體系;第二階段是對園區實施區域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第三階段是建立基於生態工業的環境管理體系。 第四,增長模式層面,實現增長模式的轉換。
擯棄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的增長模式,採用「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也就是說,在園區內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通過成員之間的副產物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廢水的逐級循環利用、基礎設施的共享清潔生產等手段,最終實現園區的污染「零排放」或減量排放。
秦巴地區要在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發展生態產業園區,各個園區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廢物零排放和減量排放的時間表。 第五,資金投入層面,引進BOT方式,設立生態環境補償基金,政府、企業共同投資建設生態產業園區。
從國外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發現,企業和政府共同對環保技術投資,使環保產業投資多元化,減少了企業單獨投資新技術帶來的高風險,促進了環保技術由潛在市場向現實市場的轉化。如1994年德國的一項調查表明,政府和私營企業用於環保產品和服務的投資達到277億美元。
第六,公德意識層面,自律與他律並行。企業作為園區內的經營主體,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雖然無可厚非,但深入分析目前世界各產業園區內成功企業的「秘密武器」,可知其中絕大部分企業放棄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財模式,轉而追求「均衡利益的滿足」,回歸到西方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首倡的「利己與利他的統一」思想。
某些現代經濟自由主義者不斷誤讀斯密,將其自由市場理論中的道德價值抽離,並「逐漸淡化經濟自由主義的道德承諾,但不可否認的是,斯密卻是一個鮮明的、道德化的經濟自由主義者。」其社會理想是利己與利他的統一,在《道德情操論》一開頭就明確指出:「無論我們設想一個人有多大程度的利己主義,他的本性卻顯然是見他人有遭遇便動心。
」書中他還呼籲建立一種正義的道德規範。斯密的突出貢獻在於試圖說明一種理想化的市場關係,其關於經濟人的利己與利他的統一的思想,應該作為生態園區企業的行動指南。
這就要求我們在倡導園區企業自律的同時,建立園區生態環境披露制度,通過他律來約束企業的行為,達到「自律與他律並行,利己與利他統一」。 主要參考文獻 孫自法.環保官員稱發展生態工業園區勢在必行[J].中新社北京2003-10-9(電) 趙永新.生態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J].人民日報,2001-09-05,www.gzii.gov.cn 楊明奕.生態產業園區的原則及分類[J].中國環境報,2003-07-18
(3) 孟偉,羅宏.論生態產業園區的進展與障礙[J].中國環境報,2003-04-04
(3) 范斌.經濟自由主義的道德承諾[J].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5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