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若干問題(1)論文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縣域經濟是縣行政區劃範圍內的經濟總和,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發展縣域經濟對推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
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縣域經濟水平的高低決定了地區和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弱。
縣域經濟水平的差異也是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是一個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身積累能力不足,發展緩慢的西部邊疆落後地區。
研究和發展縣域經濟,提升縣域經濟的競爭力,對縮小與發達地區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和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都具有特殊重要意義。
一、西藏縣域經濟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西藏縣域經濟發展歷程簡要回顧 西藏縣域改革首先從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入手。1979年至1984年,主要貫徹中央召開的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實行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的生產責任制,免徵農牧業稅,休養生息。
1984年以來,在農牧區實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調整了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各縣在堅持「兩個長期不變」政策前提下,摸索出一些適合本地特點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方式。 1989年10月中央及時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西藏問題,形成了十條意見,中央這次會議,對於糾正西藏工作一度在認識上和實踐中出現的偏差,對於穩定局勢、安定人心起了關鍵的作用,從根本上扭轉了西藏局勢,使西藏工作步入正確的軌道,實現了新時期西藏工作歷史性轉折。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深刻指出「決不能讓西藏從祖國分裂出去,也決不能讓西藏長期處於落後狀態」。會議明確了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提出了「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的戰略任務。
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提出「按照總體上與全國框架一致、體制銜接、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適當變通」的原則,著眼於建立市場經濟新機制。並對西藏的進一步發展,採取新的優惠政策和特別的扶持措施。
2001年,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議總結了西藏工作的成就和經驗,分析了新世紀初西藏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提出了「促進經濟從加快發展到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局勢從基本穩定到長治久安」的歷史任務。使西藏縣域經濟迎來了又一次大發展。
通過20多年的改革,鄉鎮企業不斷發展和壯大,並帶動了工業、建築、運輸、商業、服務業的興起,城鄉經濟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鄉鎮企業的發展使社會分工體系不斷完善,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
有效地改變了農牧區單一的經濟結構,走上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道路,推動了農牧區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軌,使縣域經濟基礎不斷加強和鞏固。
(二)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 西藏現有72個縣(含縣級市,不含市轄區),其中包括農業縣、牧業縣,半農半牧業縣、邊貿縣等區域經濟類型。縣域經濟在西藏國民經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2001年,全區總人口為253.7萬人,縣域人口為239.43萬人,占全區人口總數的94.4%;全區GDP138.73億元,縣域GDP為130.97億元,占全區GDP總量的94.4%。
全區工業增加值11.03億元,其中96%以上是縣域工業增加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西藏縣域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西藏縣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75元上升到2001年的5300元左右,增長了14倍多;農牧民人均純收人也由1978年的175元升至2001年的1404元,增長了8倍多。縱向比較成績顯著,橫向比較差距較大。
1999年,全國2109個縣中,GDP超過100億元的共有59個,其中廣州南海市GDP達到306億元,江蘇江陰市達到300億元。GDP超過50億元的縣共有270個,西部地區有19個縣,僅占總數7.3%;GDP超過20億元的縣東部沿海省市占71%。
按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十等份分組,在競爭力最強組中,西部地區的縣占5%,東部地區占80%,中部地區占15%;競爭力最弱的組中,西部地區的占81.7%。東部地區占4%,中部地區占14.3%。
2001年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為26.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平均1億元。西藏阿里地區7縣財政收入總額僅為0.28億元,那曲10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46億元,昌都11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51億元,山南12個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69億元;日喀則18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76億元,林芝7縣財政收入總額為0.54億元,所有的縣遠遠沒有達到平均規模。
壯大縣域經濟、提高縣域經濟的綜合競爭力,已成為西藏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西藏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分析 縣域經濟活動涉及到生產的各個環節,與其地理特色與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因此研究和發展西藏縣域經濟,必須找准西藏縣域經濟存在問題的根源。
我們認為西藏縣域經濟最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西藏縣域經濟競爭力差
1、西藏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客觀制約因素及其分析 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客觀制約因素突出為:一是基礎設施落後始終是制約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二是縣域市場發育嚴重不足,市場經濟難以實現合理的資源配置;三是環境約束是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棘手難點;四是政策因素導致發展的不平衡。
(1)基礎設施是制約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經濟發展必須以基礎設施的充分供給為前提條件。
基礎設施的供給充分,有利於生產要素自由流動,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促進經濟規模的形成以及經濟結構的優化。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經研究指出:基礎設施能力是與經濟產出同步增長的,基礎設施存量每增長1%,GDP就會增長1%。
中央第
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有8億資金投入縣域基礎設施建設,使縣域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好的改善,但基礎設施建設遠遠不能滿足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截止目前,西藏公路密度僅為1.8MK千平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12.8的1/7;年發電量270千瓦時,人均裝機量僅有135瓦,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和57%;鄉鎮和行政村通電率分別為32.31%和20.63%,遠低於全國98.31%和97.77%的平均水平;農牧區70%的鄉村不通電話」
(2)市場體系不健全,難以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西藏社會脫胎於封建農奴制社會,社會經濟形態發育程度較低。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發展較快,但受主客觀因素制約生產力仍處於初級階段低層次水平,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落後,市場發育不足,農畜產品市場化率很低,大量的剩餘產品滯留在農牧區,農牧區各種生產要素不能流動,談不上合理配置,潛在的資源優勢得不到開發利用,無法轉化為經濟優勢,經濟學家所謂「富饒的貧困」在西藏縣域發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3)自然環境是制約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西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阻礙了西藏與外界的接觸,形成了相對封閉的「高原圈」。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加大了縣域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與費用,同樣也加大了招商引資的難度。
此外政策、各種法律、法規、制度不健全,人治色彩濃於法治色彩,更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因素。
2、影響西藏縣域經濟競爭力的主觀原因分析。
(1)縣域經濟主體農牧民競爭力差,主要表現在:一是觀念落後。由於歷史上延續至今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不斷滋生隨遇而安、知足長樂、得過且過的觀念和行為,人們缺乏接受新事物的願望和能力,「等、靠、要」思想嚴重。
二是文化素質低下,市場競爭意識淡薄,商品觀念不強。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農牧區15歲及15歲以上人口文盲比例高達54.24%,未上過學的農牧區人口占52.96%,而小學文化程度就占34.58%,縣域經濟競爭主體農牧民文化、技術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不高,造成成本過高缺乏競爭力。
(2)縣域自身積累力不足。西藏社會發育程度低下,社會分工不發達,商品率和市場程序較低,儲蓄率和投資率低下影響資本的形成,進而導致縣級財政自身積累能力弱,GDP增長緩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繆爾達爾「循環積累因果關係理論」認為:市場的力量通常是傾向與增加而不是減少區域間的差異。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地區按市場原則發展,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繆爾達爾的「回流效應」。
(二)產品結構不合理、小生產與市場矛盾突出 根據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特殊情況,我們認為產品結構不合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當前縣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中最突出的問題。
1、農牧業產品結構不合理。種植結構單一,種植業內部「糧、經、飼」種植比例不協調,糧食作物種植比例高達85%,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種植比例只有15%。
畜牧業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為,良種畜比例嚴重偏低,牲畜出欄率低、飼養周期長、周轉慢,導致畜產品供不應求,如當地居民所需酥油主要由青海及四川藏區等地供應,城市居民的奶類主要依靠內蒙和新疆。
2、農牧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突出。隨著農牧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農牧業規模小、起點低、發展慢、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西方小農20公頃的劃分標準,西藏農 牧民家庭經濟屬於小農經濟的範疇,按照亞洲3公頃的劃分標準,也屬於小農經濟。
西藏大部分耕地分散在農戶手中,由於生產規模小,使農牧業生產要素的配置不盡合理,不能使農牧產品產量超過損益均衡點以上,進而導致農牧產品成本上升,收不抵支,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
(三)政策的制約因素分析 政策制約因素反映在,一方面中央給於的許多特殊優惠政策沒有用好用足。另一方面卻表現在西藏各級政府重視宏觀上大的規劃、往往忽視縣域規劃、各縣各自為政、自行規劃或缺少規劃,幹部行為短期化。
縣政府職能轉變慢。一些縣重規劃,輕落實,「缺位」和「越位」現象時有發生。
「地廣人稀」使西藏縣域經濟難以形成規模。「地廣人稀」是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
西藏的土地面積為122.8萬平方公里,人口253.7萬人,人口密度為 2.07/平方公里,遠遠低於全國124/平方公里。人口與土地面積相比得出的人口密度指標很低,人口經濟密度的指標顯然更低。
「過疏」的人口狀況必然導致三個結果:
(1)西藏絕大多數人口分散在廣闊的農牧區,城市化率低;
(2)西藏產業布局處於分散的狀況,縣域之間缺乏連動性;
(3)西藏的農牧產品大多數是自給自足的,商品率低。
三、西藏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 針對西藏縣域的特性以及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要採取如下對策加快發展縣域經濟:
(一)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
1、加快對縣域能源、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建設要統籌規劃,合理安排。
提高鄉鎮、行政村的通達深度和通過能力。強化能源建設。
加快無電縣電站建設,搞好農牧區電網建設,擴大電網覆蓋面。適度超前發展通信業。
2、積極實施「科教興縣」的戰略。一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證教育投人;二是要加大發展六年義務教育,加快掃除青壯年文盲,積極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三是要加強技術骨幹的培養、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此基礎上引進高新技術企業,發揮其示範和帶動作用;四是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前來創業,同時,用好縣域科技人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全面整治和優化投資環境。營造「親商、和商、安商」的良好縣域投資氛圍。
要降低市場准人門檻,放寬投資領域,改善服務,進一步啟動民間投資,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為寬鬆的環境。引進外來投資,形成全方位的融資格局,為縣域財政注入活力。
(二)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
1、調整農牧業種養殖結構。加快推進種植業「糧、經、飼」三元結構的形成。把畜牧業結構調整與落實草場責任制結合起來,優化畜群、畜種結構。加大出欄率、加快周轉。
2、建立符合國際市場標準的產業化體系。各縣應從實際出發,以資源為基礎、以國內國際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大力發展各類商品生產基地。
著力推行「公司十基地」或「公司十農場」的新型生產經營模式;大力實施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差別化戰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3、立足縣域比較優勢,合理開發利用優勢資源,培育和發展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加快農牧業區域布局調整,推進優勢和特色農牧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4、加大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把它作為農牧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認真研究、探索和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堅持多途徑、多方式,不分地區、行業和所有制限制,本著誰有能力誰發展,誰當龍頭扶持誰的原則大力扶持和培育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開拓市場、引導生產的作用,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的加快發展。
5、發展訂單農業,逐步建立和完善規範有序的中介組織體系,壯大民間運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隊伍。支持發展農牧業專業大戶、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提高農牧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
(三)各級政府要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
1、中央政府要加大對縣(市)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省、市建設資金、國債資金用於縣鄉的比例,援藏項目上重點向縣域傾斜,加強縣鄉交通、水利、環保、通信、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
2、縣級政府要儘快轉變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提高政府能力。 >
3、加強縣鄉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 一是要選准、配強縣鄉黨政正職,優化縣鄉領導班子結構,提高領導班子中熟悉經濟工作成員的比例。
二是要保持縣鄉幹部隊伍的相對穩定,避免幹部行為短期化。三是加大縣鄉幹部培訓力度,定期安排縣鄉幹部到發達地區掛職鍛鍊,拓寬幹部視野,提高幹部自身素質。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帶動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小城鎮是該區域經濟、政治、文化、交通、教育、科技、通訊的中心,對周邊鄉村經濟發展縣有積聚、帶動、輻射的綜合功能,從根本上解決人口「過疏」問題。按照交通樞紐、旅遊資源、資源開發、經濟中心的總體要求,分批投資建設,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五)發展特色經濟,發揮比較優勢 依託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特色經濟。樹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其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經濟觀念,大力發展特色經濟:
(1)林下資源經濟縣要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和綠色食(飲)品業,重點抓好綠色食品的科研和開發,大力發展高原食用菌、紅景天、人參果等具有高原特色的綠色食(飲)品開發基地、生產基地,形成一定的加工能力和品牌效應。
(2)農牧業資源經濟縣要依託特色農牧資源,大力發展耗牛、優質青棵等農畜產品深加工、延深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同時積極引導和幫助農牧民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科學用肥,安全用藥,從源頭上保證農畜產品質量安全。要抓住國家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有利時機,加強農畜產品檢驗檢測設施建設,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的方向,儘快理順管理體制,建立市場監管制度和檢測制度,保證農畜產品的質量安全。
(3)城郊及公路沿線經濟縣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以效益為中心,以增加農牧民收人為目的,結合實際,把青棵、蔬菜、花卉、藏醫藥、飼料、牛羊肉乳、牛羊絨等產業確定為重點培育的主導產業和產品,集中資金和力量,加快發展。
(4)旅遊資源經濟縣要加快發展旅遊業。圍繞獨特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深度開發旅遊資源;以風格獨特、層次豐富的旅遊內容,吸引並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旅遊需求;儘量在滿足需求,創造需求方面作好文章;同時要仔細研究國際旅遊業的發展趨勢以及我區的旅遊產品的組合,形成觀光、探險、休閒、度假齊全的大旅遊產業體系,努力提高縣域旅遊供給的質量層次和內涵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