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高速通信下的學術期刊出版發展

2023年10月19日

- txt下載

摘要:2019年我國正式邁入「5G元年」,中國一直是5G技術的推動者與建設者,未來5G技術也將全面帶動網際網路線上的產品流、信息流,改變整個信息社會的形態。出版業首當其衝,5G憑藉其先進的技術夯實期刊傳播渠道並帶給用戶最新體驗,強勢改變著學術期刊未來市場走向。文中針對目前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現狀,結合高速通信技術的應用,對學術期刊出版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高速通信;學術期刊;科技出版;信息化建設
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再到生態文明,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信息存儲、加工、交流、應用方式的進步。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一次次推動人類政治經濟文明的發展。從遠古的結繩記事到後來的見字如面[1],再到今日的萬物互聯,歷經數次信息技術革命,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人類已經推開了智能文明的大門。5G是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具有增強型移動帶寬(EnhanceMobileBroadband,eMBB)、海量物聯網通信(MassiveMachineTypeCommunication,mMTC)、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ItraReliable&Low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三大特點[2]。但5G並不僅僅是通信技術的一次更迭,而是一次全面徹底的產業變革,突破人與人的聯接,構建的是人與物、物與物,隨時隨地互聯互通的生態系統。5G應場景而生,也必將基於場景而長[3]。全面重構的5G網絡擁有全新的容量和性能,可助力各行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大量的數據與行業深度融合,傳統的行業形態被顛覆,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電力、車聯網等行業等有了突破性的進展[4-5],傳統的期刊出版行業也開始變革,以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期刊的出版發行學習和與作者、讀者、學者的交流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辦公室和印刷廠、電話與郵件之間,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各種電子設備獲取期刊內容、互通互聯。這就促使期刊尋求與5G時代狀態和環境匹配的出版模式,以提供匹配度高、即時性強、體驗感好的知識服務[6-8]。因此,通過技術賦能,實現革命性重構是當前期刊出版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1學術期刊的發展困境
1.1框架固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從文本到影音、從平面到立體、從二維到多維,出版物的方式早已豐富多樣。雖然已有諸多學術期刊有了創建了APP或者微信公眾號[9],但也只是「老酒裝新瓶」,紙版文本內容僅是照搬轉移,傳播效果的視覺化、動態化也有所欠缺[10]。期刊主體思維還停留在紙媒時代的老舊框架,缺乏技術支持。
1.2數據孤島
期刊出版過程積累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以紙質出版物文本、圖像內容為主,還包括發行數據、讀者數據等,均非基於網際網路的用戶實時行為數據,無法快速生成和更新,無法進行用戶行為分析。這些數據多為靜態數據,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合縱連橫,發揮效用[11]。5G時代數據的收集、處理、深度分析能力進一步增強,對期刊獲取優質內容、把握學術前沿大有裨益。
25G時代與學術期刊的對接
2.1增強型移動帶寬eMBB
提及5G,第一個特點就是eMBB增強型移動帶寬提供的高速率性能,已達4G的十倍之多。4G時代還停留在視頻社交與傳統UGC相結合的模式,隨著「5G元年」的到來,PGC(專業生產內容)、VR(虛擬現實)、AI(人工智慧)技術的相互結合發展,期刊知識服務內容的生產形態將出現巨大改變。之前期刊主要以紙質出版物為平台與學者、讀者等,主要是人和人的互動。由於傳播內容、形式、途徑的單一、學術期刊覆蓋面減小、影響力降低。5G時代,用戶數據消費成本大幅度降低,接收終端集中到移動設備上,期刊紙媒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雲圖書館、VR出版、AR出版等多種媒體形式可以為用戶群體帶來形式多樣化的體驗,為期刊出版平台實現跨界融合、整合獲取提供了可能[12]。萬物互聯雖然對傳統期刊帶來了極大的衝擊,但是不破不立,高網速、大帶寬也為期刊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13]:(1)期刊內容傳播方式、渠道的多樣可以擴寬用戶市場;(2)增強了期刊與用戶之間的互動,用戶表達觀點、體現個性需求、提高主體性,同時期刊也能接收更多元的信息數據;(3)節約成本,同時增加廣告或其它媒體形式的收入。
2.2海量物聯網通信(mMTC)
海量物聯網通信提供低功耗、低成本、海量聯接服務。更多設備可以互聯,實際應用場景也會更多。首先,傳統學術期刊版面固定,容量有限,擴版或者增加頁碼需要主管行政部門審核和批示。而媒體形式多樣的期刊出版平台則可以利用其龐大的數據資源,擴展無「無形」的版面,為用戶提供一個可以檢索的海量信息資料庫,以文字為主、影音同步、動靜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傳送信息,滿足用戶的求知慾[14]。其次,傳統學術期刊產品形態固定,內容載體無法分割,出版物之間的關聯性、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交互性很低,讀者、作者、專家、編輯之間相對封閉。mMTC下,聯接不再受到限制,多方交流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術交流及時性、深度、廣度的增強必然促進科研的發展創新和學術影響力。第三,由於策劃、組稿、審稿、加工、出版、發行等環節的獨立封閉,當前我國學術期刊互容度低,文本內榮沒有聚合性,學術成果分散,缺少系統的平台接入對知識資源進行有效整合[15]。5G時代網絡覆蓋可以實現從編輯到專家、從讀者到作者,每篇文章、每本期刊的互聯互通,所有數據都可供處理、分析、、閱讀,信息數據可以按照用戶反饋制定個性化需求重組。尤其是在學術研究領域,用戶在查詢某知識點或內容時,可獲得所查詢知識點或內容的全貌及相關文獻信息,同時按照需求對大量知識數據進行整合、分析、處理等,輸出儘可能貼近需求的有效信息,以契合用戶個性化和深度的知識需求。
2.3高可靠低時延通信(uRLLC)
成年人對針頭扎入皮膚的感官時延是80~100ms,5G的理論時延是1ms,現實場景中實際時延大約是5ms,相比3G和4G時代,網絡實時響應能力提高,信息傳輸變得十分流暢,用戶即點即讀、即點即聞、即點即視,無需等待。近年來,為了增強信息傳播的互動化,VR/AR相關的出版物應運而生,之前VR/AR出版物的呈現形式較單一,而5G高可靠低時延通信的特點無論是從內容、還是視聽都給用戶越來越好的體驗,虛擬和現實得以完美結合。學術期刊作為傳播科技信息、發表科研成果的平台,必須立足於內容,著眼於形式,提高內容傳播的效率和影響力,閱讀體驗的改善,也必然給期刊帶來用戶和流量的改善[16]。
3高速通信背景下的出版業
在5G時代網絡信息傳輸更為高效信息,獲取也更加便利,信息引入、存儲、傳輸渠道更加多樣化。我國出版行業也將在5G引領下進行一場深刻的技術變革獲得新生。過去我國出版業主要依靠紙媒傳播,4G網絡時代開始出現VR吸引了眾多用戶的眼球。5G時代,寬頻的提速視頻清晰度的加強以及VR和AI技術等的引入使期刊出版形式及內容日趨多元化[17]。但是由於巨大流量,5G在帶來上網便捷的同時也會在安全方面造成隱患,這就要求進一步提高監管能力。出版市場也將迎來一場網絡信息監管的全方面升級。因此出版業必須完善行業的監管體系工作條規,充分利用5G技術紅利為用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期刊服務,塑造一個健康的出版產業鏈。
4學術期刊的發展方向
第一,高速移動通信技術還處於發展階段,相關基礎設施有待構建。學術期刊沒有成熟的通用平台,機器聯網、平檯布設、數據採集等技術方案的應用都是一種嘗試和挑戰。第二,應用場景和終端的特殊性。學術期刊因其學術性特點,智能傳播除了依賴內容包裝的好壞和用戶群的活躍度,還應關注讀者與作者的互動。不同於常見的點贊、轉發、收藏等,讀者與作者的互動是在一定的學術環境中發生包括讀者的閱讀對話、讀者的信息反饋、學術文獻的引用、成果的轉化應用,以及學術批評和爭鳴。學術期刊的用戶群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對內容要求更高。第三,平台模式尚不成熟。傳統紙媒向平台的轉化並不僅僅是內容的轉移,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平台的媒體形式多樣且傳播方式多元,需要找到物聯網與內容的契合點,並確定模式,才能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第四,人才是瓶頸。人是經濟活動的根本,5G時代,機遇和挑戰並存,造成出版行業的變化,也造成這個行業人才結構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編輯已不能滿足需要,出版企業需要科學技術與人文素養兼備,擅長內容和技術的融合型人才[18]。特殊的應用場景、複雜的聯接、全新的變革,加上海量數據、海量計算、快速的傳輸需求等交織在一起,對行業變革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5結語
5G時代,傳統媒體利用大數據、AI、雲計算,向全媒體、智慧媒體轉變,重新煥發生命力。學術期刊同樣不應忽視與大數據、AI、雲計算的結合,應當優化和完善不足之處,同時力爭實現出版全流程的智能化,最終實現出版質量和效率的雙向提高。高速通信技術的應用催生了出版業的多種形式,除了傳統的文字、圖像,還有VR、AR、手機出版、網絡視聽的多種形式,如何利用好新的技術,適應數字化的生活方式,是學術期刊出版人應該考慮的問題。多形式復合發展並不是為了替換紙媒,而是要利用5G強大的技術建立期刊出版多媒體矩陣,通過優勢互補,達成學術期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對於學術期刊而言,無論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無論是二維還是三維,這些形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背後傳遞的內容和思想,是讀者的閱讀體驗和收穫。對於期刊而言,在智能化高速通信技術所引領的信息自由流動的時代,內容和思想依然是永恆的追求。
作者:陳曉雲 李慶軍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