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區域聚集加強的經濟學解釋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隨著生產力的 發展 ,產業的國際分工不斷深化,傳統的產業間分工逐步轉向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同時,產業的區域集聚也在世界範圍內出現,極大地促進了集聚地區 經濟 的發展。產業的國際分工和區域集聚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互動中同時得到加強。
  關鍵詞:產業;國際分工;區域集聚
  
  0前言
  
  目前,產業分工向縱深發展,從傳統的已開發國家與發展 中國 家的垂直分工為主的產業間分工
  轉向目前以水平型為主的產業內分工,分工越來越細。如何提升產業結構,確保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許多學者已經作了深入研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區域聚集會加強。但是,對於二者為什麼會加強的背後經濟學解釋,相關研究還沒有。本文正是基於這一點,試圖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闡述二者同時加強背後的經濟學解釋。
  
  1產業國際化分工特點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 科學 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際產業分工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特點:首先,產業分工的層次進一步細化,由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轉向產品內分工。早期國際分工的典型特徵是產業間分工,即已開發國家搞 工業 ,發展中國家以傳統農業為主。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製衣、輕工等產業部門)由已開發國家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國際分工逐步從農業國與工業國的產業間分工,轉向出於產品差異化和規模經濟而產生的產業內分工。上世紀90年代起,隨著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以及世界各國的開放浪潮,為國際分工的進一步深化提供了條件。其次,產業分工的內涵進一步深化,由貿易分工、生產分工轉為要素分工和價值鏈分工。20世紀中葉前,國際分工主要通過國際貿易進行,各國按照各自的 自然 稟賦生產產品,按照比較優勢原理獲取國際競爭力。二次大戰後,隨著跨國公司的發展,國際分工出現了貿易、生產、投資一體化的趨勢,一些在已開發國家缺乏生產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被大規模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具有明顯的生產性分工特徵。這使得已開發國家不再局限於將勞動密集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IT等高技術產品的生產也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近年來,部分設計也開始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第三,產業分工的形式進一步多樣化,外包生產模式正在成為全球產業分工的潮流。外包又稱為合同製造,以前產品從研發、設計、生產、供應、銷售都是在 企業 內部完成,現在產業細分使價值鏈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逐漸把一些不是自己強項或成本較高的業務外包出去,走委託製造(0EM)甚至委託設計(ODM)之路。如美國Nike公司幾乎不做任何製造,而是將運動鞋的生產轉移到低成本的亞洲地區合同製造商,然後將產品貼上自己的商標。它只對產品的開發、設計、市場和品牌加以控制,卻獲得產品80%以上的利潤。
  
  2產業區域聚集的特點
  
  21世紀,知識和技術的創造、傳播和共享方式劇烈變革,使得企業區域交流能力驟增,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控制其價值活動,形成全球產業分工體系。與此同時,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又極大的突出了地方企業集聚的重要性。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決策者共同認識到,在全球經濟激烈競爭中,需要增強國家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壓力促使各國政府在產業組織和區域管理中採取有效行動,發展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在主要指集中於一定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眾多具有分工合作關係的不同規模等級的企業和與其發展有關的各種機構、組織等行為主體通過縱橫交錯的 網絡 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空間集聚體,代表著介於市場和等級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
  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區域集聚發展,是提升其競爭力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戰略選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小企業面臨著國內外大型企業在技術、資金、規模和品牌上的優勢,單打獨鬥難以取勝,採取區域集聚的方式,以群體的競爭力,聯手走向全球市場。一般情況下,某個企業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處於領先水平,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它們必須在許多方面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信任、相互聯合而又相對獨立,在既聯合又競爭中求得生存。在產業集群內,大量企業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又進行多種形式的合作。如聯合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建立生產供應鏈,由此形成一種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合作競爭機制。通過這種合作方式,中小企業可以在培訓、 金融 、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市場營銷、出口、分配等方面,實現高效的網絡化互動和合作,以克服其內部規模經濟的劣勢,從而能夠與比自己強大的競爭對手相抗衡。
  
  3二者同時加強的經濟學解釋
  
  產業的國際分工為什麼會不斷加強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經濟學解釋:
  3.1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各國應該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通過國際貿易分享分工帶來的利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專業化分工發展到零部件和工藝專業化階段,不同的企業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選擇生產鏈的一個環節進行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形成知識積累,從而進一步強化自身的分工地位。同時,由於所生產的產品互補性很強,聯繫極其緊密,需要相互不斷的交流,這就需要企業加強相互間的合作,因此,隨著產業的國際分工得到加強,產業的區域集聚也得到了加強。
  企業集群可以在集群內高效率地獲取專業性雇員和專門化供給,為企業的國際化發展提供競爭基礎。由於企業集群內儲備著許多有經驗的雇員降低了企業招聘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企業集群能為高度專業化的技術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勞動力市場,它不僅使廠商較少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而且降低了雇員進行工作遷移的風險。另外,在很多行業中,產品和服務生產以及新產品的開發都需要專門的設備和配套服務,而大多數單個企業不可能提供足夠大的服務需求市場來維持眾多的供應商的生存,也無法解決複雜的技術問題和管理問題。
  3.2彈性生產理論
  傳統認為,企業為了追求規模經濟,進行大規模生產。但是,隨著需求個性化的發展,為了滿足不同的消費者,企業必須對自己的市場群體進行細分、定位,以最大程度的滿足自身客戶市場的需求。這使得企業間的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分工趨於深化。同時,個性化的發展使得生產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企業常常需要面臨突變的市場需求,為了降低風險,需要其他企業的合作。這時,產業的區域集聚能夠有效的抵禦這種風險,降低所有參與企業的風險。
  產品差異化是指企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形成足以誘使消費者購買的特殊性,使消費者認同該產品並區別於其他企業提供的同類產品。企業通過產品差異化進行彈性生產,有利於樹立起一些在全產業範圍內具有獨特性的商品,從而滿足顧客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得到高額回報。集群內部的產業環境,使集群內的企業更能適應市場環境及其變化,利用產品差異化,與市場占有率之間的交互反饋機制,形成市場勢力。一方面,已經形成產品差別化的企業具有較大的市場競爭優勢,可以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具有較大市場占有率的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規模經濟實力,通過研究開發、購買專利、廣告宣傳、售後服務等進一步擴大產品差異化,形成市場占有率和產品差異化之間的良性循環。
  3.3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範圍經濟
  本地的產業集聚帶來企業的集群,而企業的集群可以帶來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範圍經濟,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和專業技術勞動力資源,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企業之間的分工和生產靈活性。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