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激發活力建設和諧新區

2023年08月22日

- txt下載

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是1991年由城市邊遠鄉鎮區劃調整組合而成的新區,面積134平方公里,人口17.8萬。在這裡,一百多年前,中國民族工業四大實業家之一的張謇先生創辦了大生紗廠、廣生油廠等一批實業,鑄就了港閘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的歷史地位。新時期,港閘以區劃調整為新起點,譜寫了16年持續跨越發展的新篇章,國民生產總值年均遞增27.8%,2006年達到100.08億元,是區劃之初的39.5倍;財政收入年均遞增39.1%,2006年達到20.3億元,是區劃之初的141.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區劃之初的827元提高到7477元,是區劃之初的9倍。
充滿活力,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近年來,全區在「活力」上做文章,收到顯著成效。在港閘這片熱土上,社會活力已經成為一種核心競爭力和感召力,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勃勃動力,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大亮點。
堅持發展速度與質量的統一,始終抓住發展的主題不動搖。只有堅持又好又快的發展,發展才有活力。區劃調整以來,針對經濟總量小而土地資源十分匱乏的區情特點,正確處理好發展願望與發展方向之間的關係,積極走「三優化」發展之路。一是優化布局,推進集約發展。積極推動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推動同類產業集群發展,形成了以船舶修造及配套、電力能源、現代紡織、機械電子、輕工食品五大產業為支柱的特色經濟板塊。二是優化投向,積極引導投資取向,變招商為擇商,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招,對不符合產業布局規劃的項目一律不引,對能耗高、資源利用率低、經濟效益差的項目一律不進,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一律不要,從而使工業投入不僅實現了量的快速擴張,而且質量得到有效提升。200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投入占比達72.53%,設備工器具投入占比達61.5%,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值達到87。三是優化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積極調優經濟結構、工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穩定一產,發展二產,主攻三產,大力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現代工業體系,發展壯大企業規模。2006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比超過90%,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9.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十五」期間增長10多倍。正是抓住了發展質量這個前提,港閘區經濟呈現出持續跨越的強勁態勢,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四年翻一番,財政收入平均五年翻兩番。
堅持改革、積極開放,為發展提供持久動力。缺乏動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活力。只有讓各類生產要素得以充分激活,創造財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區域發展才會有持久動力。憑藉南通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的先發優勢,發揮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的先天優勢,內外並舉,「三力」互動,推進發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親商、安商、扶商中加快產業集聚,在外資、外貿、外經聯動發展中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十五」期間,累計新辦三資企業207家,完成協議註冊外資8.6億美元,到賬外資3.17億美元,吸引並培育出多家龍頭骨幹企業。其中,江蘇永興多媒體業已成為亞洲最大的光碟生產企業,中集的特箱銷量和罐箱銷量分別名列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一。與此同時,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形成了以紡織、服裝、電子、機械為主的外貿出口產品體系,產品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6年,全區完成自營出口9.44億美元。以改革激活力。按照「規範有序、積極穩妥」的原則,從鄉鎮企業改制入手,經過分層次、多輪改革,初步建立起與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運行管理機制。全面推行鄉鎮和區屬企事業單位改革,改制率達99%以上;全面推行黨政機關改革,調整合併鄉鎮,機構和人員結構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事項減少近80%,政府採購制、會計委派制、行政執法責任制、審批限時辦結制以及首問負責制等一系列制度得到有效落實。以政策調民力。在引進區外資金的同時,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作用、政策的引導作用以及親情的感召作用,以最優的政策、最好的服務、最佳的載體鼓勵和扶持全民創業。截至2006年,全區民營企業已發展到3600多家,每平方公里超過20家,個體工商戶已發展到8600多戶,每八戶就有一戶,民營經濟GDP占比達到62%,成為支撐港閘經濟的「半壁江山」。
堅持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斷激發社會活力。我們把激發社會活力擺在與激發經濟活力同等重要的位置,堅持社會發展的投入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形成了經濟與社會比翼齊飛、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發展格局。一是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強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建區以來,共建成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2家,擁有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38個,申請專利近1000件,列入市級以上科技項目130多項,其中國家火炬計劃10項,「863」計劃1項,港閘區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江蘇省科普示範城區」。強化教育現代化工程建設。「十五」期間,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人均超過1000元,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2006年「江蘇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鄉鎮」建成率達到100%。強化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醫療和康復「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全區的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二是著力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堅持以公民道德建設為核心,創新方式方法,積極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和各種文明創建活動。注重典型示範,建成市級以上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文明行業61個,形成了文明戶、文明個人爭創機制和文明村共建的長效機制;注重創建推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園林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為抓手,著力解決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極大地改善了城鄉環境面貌,營造了和諧的人居環境;注重文化育人,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農家書屋」建成率達45%,小品《出爾反爾》等優秀文藝作品在全國獲獎,老年軍樂隊、職工合唱團等群眾自發性團體長年活躍於城鄉文藝舞台。三是著力打造和諧安全環境。健全民主機制,暢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政務、村務公開面達100%,70%的村和社區分別獲得省、市、區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稱號。每月兩次的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已持續十年,社會矛盾糾紛調處率和成功率分別超過98%和95%,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到98.62%,被命名為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區。
堅持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激發全民共同創業的熱情。人民群眾是社會活力的不竭源泉。在推進發展過程中,我們既把富民作為加快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讓廣大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又以富民的實際成效進一步激發廣大群眾的創業熱情,從而使發展顯現出最大的活力。堅持創業與就業並重,在鼓勵和扶持創業致富的同時,把擴大就業作為增加群眾收入的主渠道,大力推進充分就業和技能培訓保障工程建設,使有勞動能力、有就業願望的勞動者得到充分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多年來保持在3%以內,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率超過85%,農民的非農收入占比達到96.5%;在加大對經濟薄弱村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補貼的同時,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為民謀利,全區近50%的村民小組有小分配,年分配額最高的達到人均1萬元。堅持政府與社會互動,在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和社會保險的同時,逐年增加民政和社會保障支出,初步建成失業、養老、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在企業基本實現全員覆蓋,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達到99%,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9.1%;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九年來,做到應保盡保,保障標準逐步提高;被征地農民全面實行基本生活保障,現已累計安置被征地農民16253人,安置資金達4.48億元。堅持民生與民權並舉,在充分保障人民群眾依法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權利的同時,切實維護好群眾利益。例如,在征地、拆遷安置上,確保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保拆遷補償足額到位,嚴格控制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成本和低價位商品房價格,確保拆遷安置房的價格低於農民自拆自建。堅持城市與農村統籌,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的同時,按照「布局優化、村莊綠化、河道凈化、道路硬化、衛生潔化」的要求,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100%,獲得全國自來水普及先進區稱號,74%的行政村建成了省級衛生村。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