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正月剃頭死舅舅」說法的由來是什麼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出了正月,很多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趕緊去剪個頭——畢竟很多地方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傳說。從科學的角度講,這當然是一種迷信——若真有這樣一種謀殺舅舅的犯罪手法,警察同志也很容易鎖定「犯罪嫌疑人」。
不過,某些「闢謠」的材料也沒靠譜到哪裡去。好多材料信誓旦旦地說:這句俗語傳錯了,它在清朝的原文本來不是「死舅」,而是「思舊」——「不剃頭」是思念舊明,來自清朝百姓對剃髮令的反抗。這種說法,說的人很多,可證據其實只舉出過一條,那就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的《掖縣誌》。
民國二十四年《四續掖縣誌》書影(右),見成文出版社《中國方誌叢書·華北地區·第六十號》(左)
這種說法,雖然證據少,但是很能跑。不少媒體抄來抄去,幾乎把它抄成了一個「國學小常識」。
可我們要是仔細推敲一下,又會覺得它非常奇怪——如果我們把「死舅」還原回「思舊」,這句話的「原始」版本就應該是「正月不剃頭,剃頭思舊舊」。「思舊舊」這個說法,實在是有點過於「賣萌」了。更重要的是,「思舊舊」把意思給弄反了!遵令剃頭反而算「思舊舊」,結論卻是不要剃頭。編出這個說法來的人,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也給繞暈了?
其實,暈的不是古人,而是人云亦云的人。只要順手查一下清朝的《掖縣誌》,我們就會看到,在清朝前、中期的山東掖縣,這項的風俗似乎連影子都沒有。
乾隆二十三年《掖縣誌》同一段落書影。見成文出版社《中國方誌叢書·華北地區·第三七六號》
那是不是清朝人怕這條風俗暗示「反清復明」,有也不敢寫呢?才不是呢。其實,就在「文字獄」最盛的清中期,就存在著多條關於「剃頭傷舅舅」的記載。只不過,「剃頭傷舅舅」的時間不在正月,而在五月。
有個清朝康熙年間比較活躍的文學家叫孔尚任,他寫過一本名劇叫《桃花扇》。您可能聽過有句話叫「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其實就來自《桃花扇》。
這位孔大文豪還寫過一本專門講解當時風俗的書,叫《節序同風錄》。書里講,五月五日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這裡的「妨」,就是因觸犯禁忌而傷害到什麼人。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節序同風錄》書影
《節序同風錄》大致寫於康熙時代,在這本書里「不剃頭」的要求僅限端午節一天。過了幾十年,到了乾隆時代,情況又變了。當時有個人叫潘榮陛。他寫了一本介紹北京民俗的書叫《帝京歲時紀勝》。在這本里,整個五月都要「杜絕剃頭,保護舅舅」了。
《續修四庫全書》本《帝京歲時紀勝》書影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古人為什麼要避免在端午節前後剃頭呢?其實,五月五日在古人眼裡是個「陽極而陰生」的危險日期。古人最早設立端午節,目的才不是紀念屈原(屈原死後八百年,才第一次有一本叫《續齊諧記》的小說稱屈原死於五月五日,把屈原和當時已存在幾百年之久的端午節聯繫起來),而是為了辟邪消災,對抗那種「陽極陰生」的「威脅」。
五月五日很「危險」,有關這一天的忌諱,從先秦到近代,一直特別多。有些忌諱會與押韻有關。比如說,在端午節正式形成的東漢時期,有一個叫應劭的人編了本書叫《風俗通》。其中有一句說:「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屋」「禿」在上古語音中同屬「屋部」,這句順口溜用古音讀也是押韻的。
明嘉靖十年錫山安國桂坡館刊本《初學記》書影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端午節「不剃頭,恐妨舅」,或許也是與「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同類的押韻型忌諱。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風俗是農曆五月的啊,怎麼又會挪到農曆正月里呢?其實,民俗這個東西,本身就很容易發生遷移和變化。剃頭禁忌改變時間,倒也沒啥不可能的——很多地方本來就有「正月不動刀剪」的習俗,也許就是因為這一點,才把剃頭禁忌合併進來了吧。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