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議中西醫結合專業發展現狀論文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最近年幾來,隨著當下醫療事業的一個現代化的發展,中西醫結合醫學也就逐漸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當中。本文敘述了什麼是中西醫結合的相關論文範文,來供大家借鑑參考一番。
  第1篇: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症
  閆思雨: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院
  目的: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有所增加,其發病率及患病率也呈上升趨勢,而心血管疾病因其較長的治療期和易於反覆的病情,常常還存在許多伴發症,焦慮症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諸多醫務工作者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症的臨床觀察與療效分析中發現,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較單一的西醫治療或中醫治療更為有效。這一觀點目前大多存在於散在的臨床觀察或療效評價中,缺乏大數據的支持,也缺乏更為合理的進一步證實,因而作者對目前的相關文獻進行歸納總結與分析比較,希望能對未來的研究和臨床有所幫助與啟發。
  方法:搜集並閱讀大量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症的相關文獻,從中篩選出具有較強科學性和代表性的文獻,歸納總結出對於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症,目前較為認可的基本治療思路和治療方案。同時,分析比較各文獻對該疾病治療之間的研究差異,進一步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筆者認為更為合理的研究方案供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參考。
  結果:經過對大量文獻的閱讀,筆者得出目前對於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症的治療普遍傾向於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思路,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對於雙心疾病,西醫的治療手段主要是聯合心血管病藥和抗焦慮藥,但聯合用藥會使不良反應增多,甚至兩方面的用藥相互影響,降低療效。第二,研究數據表明,單一的中醫治療見效較為緩慢,並且無法獲得較為滿意的痊癒率。第三,多項臨床觀察及研究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在治療效果、焦慮症狀評分及對療效的滿意度等方面均占明顯優勢。
  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伴焦慮症在臨床的療效觀察中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值得臨床醫務工作者學習借鑑。但多項臨床觀察中卻顯示出一個共同的有待解決的問題,絕大多數研究中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均以加入一個方劑的使用代表在臨床上加入了中醫治療,而「中醫治療組」也只選用一個方劑進行治療。這不但影響了研究本身的說服力,更是對中醫治療的極大曲解。「辨證論治」是中醫診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同一種疾病有寒熱虛實等不同證型,選藥處方也當靈活應用。給所有患者使用同一處方,這本身就有違中醫理念,中西醫結合也絕非中藥與西藥的結合。故筆者希望關於中西醫結合治療的中醫方面的臨床及研究,不必拘泥於使用一種方劑,而是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進行治療。
  第2篇:龍江醫派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特色淺議
  姜德友,吳佳姝(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150040)
  摘要:龍江醫派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形成了獨特的學術思想,即堅持中西醫結合,倡導大醫學觀。高仲山先生在面臨中醫廢止之際,提出中華大醫學觀的思想,為中醫謀求發展。由於建國後中醫藥政策幾經變換,龍江地區早期中醫醫家學習西醫的代表人物有馬驥、張琪先生,他們堅持執中參西、固本創新。隨後西醫醫家學習中醫,代表人物有黃殿棟、張亭棟先生,堅持執西參中、開創革新。龍江醫家的優秀成果證明,正確的中西醫結合道路是中醫與西醫相交匯的道路,需要掌握兩種學科體系,採集長處以融會貫通,為龍江醫派後輩子弟指明道路。
  關鍵詞:龍江醫派;中西醫結合;大醫學觀;高仲山
  近現代以來,龍江醫家紛紛投身中西醫雙向學習,高仲山先生率先提出發展現代化中醫,堅持中華大醫學觀。因而龍江醫派形成獨特的學術思想,中西醫結合,倡導大醫學觀,一直引領龍江醫家至今。
  1思想背景
  16世紀下葉,傳教士將西方醫學帶入我國,隨後的教會醫院普及,人民對西醫的認可度逐漸上升。至晚清時期,西方醫學已然大面積輸入中國。1929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部分人士鼓吹廢止中醫,遭到中醫界全面反抗。種種歷史過往促使中醫醫家反思己身,意識到中西醫結合的重要性。建國以來,中醫藥政策經歷了4個階段,1949年至1954年中醫學習西醫,1954年至1978年西醫學習中醫,1978年至1991年黨中央大力推動中西醫結合,1991年至今人大會議提出「中西醫並重」,賦予中醫西醫同等地位,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2]。
  2思想實質
  2.1中西醫結合
  中西醫交匯並非僅僅是中醫學習西醫。明朝隆慶年間,安徽省太平一帶即有用種人痘之法預防天花[3]。1652年此法推廣至日本,1688年俄國專門來我國學習此法並快速傳入朝鮮,至18世紀中葉,人痘法這一免疫預防技術深入歐亞。1796年英國鄉村醫生貞納基於此發明牛痘後再度流入中國,成為當時預防水痘的惟一之法。從人痘法變成牛痘法,從國內到國外再到國內,這種過程正是中西醫相互匯通的體現。時至今日,中醫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時同樣重視西醫部分,而國外逐漸對針灸、中醫藥認可度提高。習總書記更是大力主張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兩門不同體系的同種學科,通過優秀知識的傳遞學習與創新,形成更加完善全面的新體系。對於中西醫結合的理解,絕非僅是盲目地作為中醫學習西醫,或僅是作為西醫學習中醫。所謂中西醫結合的實質,無論立足於中醫或是西醫,當是掌握兩種體系,吸取雙方優秀的精華,摒棄自身的糟粕,形成現代化、科學化的中國醫學觀念。
  2.2大醫學觀
  高仲山,名侖,字仲山,為黑龍江省「四大名醫」之首,開創龍江醫派先河,提出中華大醫學觀,曾主編《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月刊》(後更名為《濱江省漢醫學月刊》)雜誌,著有《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婦科學》等。由於為中醫出身,故遵照毛主席所說的方法,指出中醫作為中國特有的古老文化,需要「有批判地繼承,吸收和繼承其精華,批判和揚棄其糟粕。中醫要科學化,再也不要用舊方式、舊方法培養舊式的新中醫了」[4]。高仲山在中醫科學化的方向及具體實施步驟方面,於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月刊上明確提出五條觀點:第一,將固有學說中確有實效而理論亦合於科學原理者用科學方法解釋之;第二,確有實效而理論不合科學原理者用科學方法證明之;第三,既無實效而理論又甚不合科學者廢棄之;第四,凡漢醫成法所無者設法補充之;第五,漢醫所有之成法而為西醫所無者保存而發揮之;第六,「聘請漢西醫藥通才及化學師、藥劑師,豐其待遇,使無生計之累,以整理改進漢醫藥學術為終身業務,則戮力同心,精神貫徹,方可收整理改進之實效」。並進一步提出中醫改進的要求有二:一是要求漢醫學說與世界醫學貫通融合,二是要求漢藥化驗提煉便於服用。他用科學方法整理中醫,期待實現中醫科學化。並通過認真分析中醫學術特點,深刻思考中醫學的發展之路,故而堅守中醫立場,積極吸收西醫知識以謀求中醫發展,同時主張建立中西醫兩套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高仲山的領導下,龍江醫派堅持中華大醫學觀取得了傲人成果。
  3醫家發展
  3.1執中參西,固本創新
  3.1.1馬驥馬驥早在1936年即曾求學於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較為系統地學習了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傳染病學以及西醫內外婦兒各科理論。在以後的醫療實踐中,他始終堅持以中醫學理論體系、思維方式為主體,同時吸收西醫學的內容來整理髮展中醫學術及其應用。同時還應用現代科學儀器和設備進行客觀的科學實證,取中西醫之長,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從整體觀念出發全面分析以達到治療目的。
  理論中,馬驥從不盲目排外,對於現代醫學及日本漢方醫學均有系統學習研究,主張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為輔的醫療模式,並互相印證、全面分析、融會貫通,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寶貴的經驗。臨床中,診病十分細緻,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兼以現代醫學的檢查方法為輔助。科研中,十分重視中醫的現代化。認為「實現中醫現代化,需要借鑑包括西醫學在內的多種現代自然科學,才會有新的成就。但必須從中醫本身特點出發,深入探求,否則舍本求末,總是不會有大成就的」[5]。馬驥將自己50餘年治療胃脘痛的臨證經驗輸入電腦,經過精心設計,這項成果獲得黑龍江省政府1985年科技進步三等獎。他與科研組人員共同完成的「小鼠實踐性腎盂腎炎及中藥治療的研究」,榮獲1992年黑龍江省科研進步二等獎。
  馬驥與高仲山位處同一時期,對於中西醫結合的認識已然較為深刻,並以身作則,匯聚中西,參酌中外,故而逐漸形成了中西醫匯通的醫學觀。在建國前後中醫發展艱難的情況下,他把握時代發展方向,為中醫藥現代化貢獻了全部力量。
  3.1.2張琪張琪於1941年參加高仲山所創辦的「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此間通過學習認識到西醫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與中醫理論間的差異。他主張「執中創新」,即強調以傳統中醫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術為根,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再談「創新」。他針對中西醫結合提出需分清主從關係,當以中醫為主、西醫為從。
  在理論上,張琪雖支持中西醫結合,但也意識到其中常見誤區,不可盲目地將西醫理論套到中醫理論上。1964年他撰寫《脈學芻議》,該書針對脈學中有關問題加以闡發,揭示出脈學根基仍在於中醫基礎理論,雖與西醫心血管內容相通仍不可一概而論。在臨床中他認識到中西醫各自的長處,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同樣藉助西醫CT、B超及生化檢查等作為手段。如腎炎病人無其他症狀但尿蛋白仍存,糖尿病病人三消症狀消失但血糖、尿糖仍高,這些情況下需要針對無明顯症狀的客觀異常指標進行辨證治療。另一方面,他堅持中醫治療為主兼以西醫治療為輔。如慢性腎炎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與中藥清熱利濕或補腎健脾,糖尿病、肝硬化、再生障礙性貧血、心血管及膠原性疾病等中西醫藥合用效果皆顯著。在科研中,他開創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腎炎的新思路。1962年他與單翠華合作研究,1981年此項工作被授予黑龍江省衛生系統科研成果二等獎,1986年被國家科委和衛生部確定為「七五」攻關計劃[6]。
  張琪位列首批國醫大師,同樣與馬驥、高仲山等多位先生投身於建國前後中醫變遷的浪潮中,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做貢獻。他於理論、臨床、科研中均堅持中西醫當結合,但一再強調必須分清中醫為主的地位。
  3.2執西參中,開創革新
  3.2.1黃殿棟黃殿棟於1944年自哈爾濱軍醫學院畢業,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後方醫院外科主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外科主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骨傷科主任等。著有《骨科臨床檢查法》《骨外固定學》《腰痛病》《中醫傷科學》(全國高等中醫院校四版教材),發表論文120餘篇,是早期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科疾病的開創者之一。
  黃殿棟論文雖多,但因時間久遠多不得觀閱。1983、1986、1988、1989、1990的5年間,他的多篇論文先後榮獲黑龍江省科技成果二三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其中1990年獲獎的「肩肘帶治療鎖骨骨折和肩鎖關節脫位」一文更是解決了中西醫歷史遺留下難以解決的課題。其流傳的事跡較少,但在其中西醫結合著作中可窺得一二。黃殿棟出自西醫學院,受到西醫嚴謹科學的精神薰陶,多臨床鑽研,並將心得體會與發明創造撰寫成論文供他人效法,更在骨科治療中摸索出西醫、中醫的優勢所在。並將傳統的正骨手法與西方治療手段相結合,形成了保守與手術、藥物與非藥物、中藥與西藥相結合的獨特治療思路,臨床療效顯著。在面對保守治療、西醫手段難以改善的情況下,他努力學習中醫傳統熏洗法治療骨傷,如以「漢防己洗藥」加醋治療足跟痛[7],應用骨科洗藥治療鈣化性岡上肌腱炎[8]等。並先後擔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骨傷系教研室主任、教授、碩士生研究導師,鄧福樹、張曉峰等龍江骨傷科醫家均深受其影響。
  身為西醫,他卻廣學中醫作為輔助治療手段運用於臨床中,摸索出獨特的骨傷治療思路,促使龍江骨傷科形成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特點。他還無私地將自身經驗認真帶教,培養出一批批中西結合骨傷科人才。
  3.2.2張亭棟張亭棟195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此後參加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走上中西醫結合道路[9]。現任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教授,是使用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曾發表相關論文102篇,著作3部[10]。
  砒霜治病中西方有其歷史根源,但未能獲大眾接受。1971年韓太雲發現民間藥方,以砒霜、輕粉、蟾酥等藥物合用治療淋巴結核和癌症。1972年與張亭棟合作研究,經實驗檢測發現全方中砒霜為有效成分。張亭棟集中於白血病的治療,兩相結合,奠定了他以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基礎。1979年,他撰文明確指出,在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55例中,通過不同治療手段配合癌靈一號注射液,總緩解率達70%,其中有12例完全緩解[11]。張亭棟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美國杜邦科學技術創新獎、世界尤里卡金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等[10],2011年他與屠呦呦一同榮獲葛蘭素史克(GSK)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12],2015年榮獲求是傑出科學家獎[13],同年他又與陳竺院士共獲第六屆唐氏中醫藥發展獎[14]。在一系列榮譽背後,張亭棟仍樸素地堅持中西醫結合道路,明確指出在雙重診斷的基礎上,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擬定適宜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可以提高療效無可非議[15]。
  張亭棟勇於開創研究新方法,多年潛心於臨床與研究,結合中西醫的優勢,為世界醫藥做出了卓越貢獻。
  3.3結語
  龍江醫派傑出中西醫結合醫家還有王春來、於材聲、王剛、徐啟營、張述剛、劉元章、聶運升、鄭玉清、王德敏、賈寶善、包福助、蓋世昌、王玉玫、鄧振鵬等,他們靠自身經歷證明中西醫結合道路當為中醫與西醫雙向研究,採集長處以融會貫通。無論是通過中學西、西學中還是後期中西醫結合教育,龍江醫家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倡導大醫學觀,繼續為現代化醫藥事業增磚添瓦。
  第3篇:我國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發展現狀調查
  張靜1李婧1王朝輝2吳瑋2王明民2
  1青島大學,青島,266003;2青島市第六人民醫院,青島,266003
  摘要目的:了解我國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現狀,為促進其發展提供思路和應對策略。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了解中西醫結合專業建築規模與床位情況、設備配置情況、醫療衛生服務情況、人員情況、學術與科研情況等。結果:90%的傳染病醫院設置了中西醫結合專業,專業現有床位數占醫院總床位數的10.9%,平均擁有衛技人員36人,年齡多集中在30-40歲及20-30歲。診療疾病集中在肝病、愛滋病和結核病,88.9%的專業表示患者來源匱乏,70.4%的專業需自籌科研經費。結論: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設置率較高,但普遍面臨實力懸殊、病源缺乏、診治範圍窄、人才匱乏及梯隊設置不合理、科研經費不足等問題,亟需政府投入及院領導重視。
  關鍵詞:醫院管理;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
  傳染病醫院作為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承擔著各類傳染病的防治以及協助國家相關部門檢測傳染病流行趨勢並及時採取應急醫療救治的責任[1]。近30年來,中西醫結合專業將我國傳統的中醫藥思維與現代醫學藥學技術相結合,在傳染病的診治方面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國特色的傳染病診治方法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認可,臨床療效也漸漸顯示出優勢和生命力[2]。本文對我國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促進其發展的策略。
  1資料來源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在我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傳染病專業委員會的會員單位中隨機抽取30家傳染病醫院為樣本醫院,並發放調查問卷。
  1.2調查方法
  通過查閱大量相關文獻資料,根據《傳染病醫院建設標準》要求,自行設計問卷並形成初稿,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建築規模與床位情況、設備配置情況、醫療衛生服務情況、人員情況、學術與科研情況、培訓與繼續教育情況等。依據專家論證意見進行多次修改,最終形成定稿。
  1.3統計學方法
  對所收集數據採用EpiData3.1錄入軟體建立資料庫,雙人檢驗錄入,並使用Excel2007軟體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主要為描述性統計分析。
  2結果
  2.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抽樣調查的30家傳染病醫院,涉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河北、遼寧、黑龍江、陝西、雲南等地區。其中,三級醫院23家,二級醫院7家。27家醫院設置了中西醫結合專業,設置率90%。
  2.2建築規模與床位情況
  中西醫結合專業現有平均建築面積為1486.4m2,占醫院總建築面積的3.4%,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建築面積分別平均占醫院總建築面積的4.2%和3.8%。中西醫結合專業平均床位數為64張,占醫院總床位數的10.9%,其中三級醫院平均為71.2張,二級醫院平均為38.2張,床位數量最多的專業擁有床位230張,占全院總床位數的20.9%。
  2.3設備配置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27家醫院的中西醫結合專業均與醫院其他專業公用大型診斷設備,有66.7%的專業擁有舌脈四診診療儀、肝病診療儀、低頻治療儀、中頻治療儀等小型治療設備,96.3%的專業擁有熏蒸床、中藥熏蒸儀、電腦遠紅外按摩床、中藥離子導入儀等理療康復設備。
  2.4醫療衛生服務情況
  2.4.1醫療服務提供情況。27家樣本醫院中,中西醫結合專業2014-2016年年均門診人次分別為17714、20005和21847人次,年均住院人次分別為1144、1228和1210人次。
  2.4.2接診疾病情況。中西醫結合專業門診接診數量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為B肝、肝硬化、C肝、肝癌和結核病。住院患者的疾病譜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為B肝、肝硬化、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結核病。
  2.5人員情況
  2.5.1人員總量。樣本醫院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平均776人,其中中西醫結合專業為36人,占全院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4.6%。三級醫院平均為41人,二級醫院18人。專業中非在編人員16人,占專業衛技人員總數的44.4%。返聘人員數占專業人員總數的1.8%。
  2.5.2崗位分布。在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醫師、護士與其他類別的衛技人員分別占總衛技人員的34.3%、64.6%和1.1%。衛技人員年齡多集中在30-40歲及20-30歲,分別占35.2%、32.5%。職稱以初級人員為主,占55%,其次是中級人員,占27,8%,高級人員所占比例僅為16.6%。人員學歷方面,以本科為主,占41.5%,其次是大專學歷,占29.3%,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學歷人員分別占4.9%、19.5%。
  2.6學術與科研情況
  承擔教學工作的醫院共22家,其中三級醫院21家,二級醫院1家。科研項目研究經費來源為國家、省直轄市部委、專業(學術)機構、市科研經費以及自籌的醫院分別有7、9、11、13、19家。2014-2016年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2.3篇,其中二級醫院4.2篇,三級醫院27.4篇;獲得科研成果獎2.8項,其中二級醫院1.4項,三級醫3.2項;以主編身份完成的專著2.5部,其中二級醫院1.3部,三級醫院2.8部。
  2.7培訓與繼續教育情況
  在設置人員培訓的醫院中,其他崗位人員轉崗到本科室前的培訓時間多為1-3個月,占33.3%,培訓時間1年以上的醫院有5家,占18.5%。94.4%的中西醫結合專業會定期組織科室業務學習。每家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均有繼續醫學教育或學分考核制度,平均每年送往上級醫院進修人員2.1人次,每人平均進修時間為5.8個月。
  3討論
  3.1中西醫結合專業設置率較高,但不同醫院專業實力懸殊
  調查結果顯示,27家醫院設置了中西醫結合專業,專業設置率達90%,但不同地區的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在建築面積、床位數量、設備配置、診療人次數、人才隊伍結構等方面實力懸殊,部分醫院的中西醫結合專業形同虛設。發展不均衡的原因除了與經濟發展水平、人口數量、醫院級別等客觀因素相關外,還與各地政府對傳染病醫院的投入有關。目前,各地區的衛生支出存在差異[3],經濟發達地區有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來支持傳染病醫院各專業的發展,而經濟欠發達地區則相形見絀,而這些地區恰恰是傳染病的高發地區。
  傳染病醫院主要承擔公共衛生責任,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和正外部性,故醫院硬體設施建設、人員培養等不應該完全依靠自身,尤其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和偏遠地區的醫院,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其的投入。首先,應加大對其整體尤其是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扶持力度和資金補償力度;其次,應針對傳染病患者的實際情況,適度提高患者的醫療報銷比例[4]。
  3.2中西醫結合專業病源匱乏,數量不足
  調查顯示,2016年中西醫結合專業診療人次較2015年環比減少了1.5%,反映出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病源的匱乏。這與目前傳染病醫院整體缺乏核心競爭力、傳統傳染病發病率下降、傳染病歸口管理制度不健全、民眾對傳染病的誤解、傳染病醫院地理位置偏僻等原因有關[5-6],還與專業未形成特色品牌和優勢以及醫院領導不重視有關。
  針對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病源匱乏的問題,一是要充分運用政府資源,規範傳染病患者歸口管理,嚴格准入制度[7];二是院領導應高度重視,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突出醫院中西醫結合特色和優勢;三是學科應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儘快形成專業診療特色,將發展方向與規模、學術交流與促進、人才培養與引進、專業學習與提升等結合起來,建成擁有優秀學科帶頭人、專業人才結構合理、技術與學術水平較高的中西醫結合專業團隊;四是擴大宣傳力度,引導人民群眾正確評價和接受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治療,及時獲取就醫信息。
  3.3中西醫結合專業診治範圍狹窄
  傳染病醫院主要以內科治療為主,其治療的病種是38種法定傳染病[8]。由於傳染病醫院自身的特點和專業局限,決定了醫院業務範圍相對單一,這種情況同樣出現在中西醫結合專業中。本研究提示,27家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診療範圍狹窄。需要突破單一學科建設的窠臼,大力發展綜合學科來「反哺」專科,提高醫院的整體診療水平和學術水平,以專業化帶動醫院的全面發展,走「專科特色,綜合發展」的道路。
  3.4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梯隊設置不合理
  目前傳染病醫院人才流失嚴重,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更是難求。由於經濟不景氣、職業風險高、位置偏僻等原因,傳染病醫院在人才引進時處於劣勢。人才招聘進來以後,由於在發展前景、晉升、培訓等方面不占優勢,優秀的人才大多流向更具競爭力的醫療機構,致使人才引進來也留不住。本調查發現,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平均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人,僅占全院衛生技術人員總數的4.6%,普遍面臨專業人才數量不足的問題。傳染病醫院中西醫結合專業還面臨人員結構過於年輕化、人才梯隊斷層現象明顯和人員學歷水平普遍偏低的問題。
  打造高質量的人才梯隊,全面提高中西醫結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提高醫院競爭力的關鍵。①應該加強醫學院校對中西醫結合專業的設置力度和培養力度,從源頭上提高人才質量,為中西醫結合專業的發展儲備優秀醫學人才。②開展定向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吸引鼓勵優秀、年輕的中西醫結合專業人才來傳染病醫院服務。③留住專業中現有人才,優化內部人才的培養機制,增加中西醫結合人才參加學術交流、培訓講座的機會,完善繼續教育機制,將繼續教育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充分發掘醫務人員潛力,提高其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④建立名老中醫「師帶徒」制度,充分發揮老一輩中西醫結合專家的傳幫帶作用[9]。⑤積極引進人才,尤其是引進高質量人才作為學科領軍型人物。
  3.5中西醫結合專業科研水平較低,支撐經費不足
  由於傳染病醫院自身軟硬體條件有限,科研經費不足,科研水平相對較低,制約了專業科研項目的開展,且使得科研立項難度較大。本調查顯示,63.3%的傳染病醫院需自籌專業科研項目研究經費。另有研究指出,部分醫務人員參加科研的目的僅為職稱晉升需要,往往投入精力不多,較多的科研項目重複進行,取得的成果不盡人意[10]。針對此問題,中西醫結合專業應搭建專業科研平台,營造創新氛圍。①鼓勵科室積極開展科研創新工作,通過臨床研究和評價的方法學實踐,對疾病提出中西醫結合的優化治療策略和方案以及確定中藥在其中的作用和定位,把科研創新重點放在傳染病的診治上,開拓符合傳染病醫院特點的中西醫結合科研成果轉化途徑。積極探索新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法,並廣泛應用於臨床。②促進多學科融合,尤其是中醫與西醫的融合,將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循證醫學進行有機結合,緊跟科學發展的前沿,大膽引進、探索新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使治療方案有更強的針對性,提高療效。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