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巧奪天工的古代園藝嫁接技術

2023年10月03日

- txt下載

巧奪天工的嫁接技術
;
在果樹和經濟林木的繁育上,嫁接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樣的無性繁殖,比用種子的有性繁殖,不僅結果快,而且還能保持栽培品種原有的特性。同時,還能促使變異,培育新品種。嫁接技術在我國至遲到戰國後期就已經出現。以後,《齊民要術》對有關嫁接的原理、方法,都有比較詳備的記載。
《齊民要術》在《種梨篇》里指出:嫁接的梨樹結果比實生苗快,方法是用棠梨或杜梨做砧木,最好是在梨樹幼葉剛剛露出的時候。操作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損傷青皮,青皮傷了接穗就會死去;還要讓梨的木部對著杜梨的木部,梨的青皮靠著杜梨的青皮。這樣做是合乎科學道理的,因為接木成活的關鍵在於砧木和接穗切面上的形成層要密切吻合。按《齊民要術》中說的,就是要求彼此的木質部對著木質部,韌皮部對著韌皮部,這樣兩者的形成層就緊密地接合了。
嫁接梨樹,《齊民要求》中提到可供利用的砧木有棠、杜、桑、棗、石榴等五種。經過實踐比較:用棠作砧木,結的梨果實大肉質細;杜差些;桑樹最不好。至於用棗或石榴作砧木所結的梨雖屬上等,但是接十株只能活一二株。可見當時對遠緣嫁接親和力比較差、成活率低這個規律,已經有了些認識。我們今天知道梨和棠、杜是同科同屬不同種,至於梨和桑、棗、石榴卻分別屬於不同的科。
為了突出說明用嫁接繁育的好處,《齊民要術》還用對比的方法,介紹了果樹的實生苗繁育。指出:野生的梨樹和實生苗不經過移栽的,結實都很遲,而且實生苗還有不可避免的變質現象。就是每一個梨雖然都有十來粒種子,但是其中只有兩粒能長成梨,其餘的都長成杜樹。這個事實說明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到實生苗會嚴重變劣和退化,而且有性繁殖還會導致遺傳分離的現象。用接木這樣的無性繁殖方法,它的好處就在沒有性狀分離現象,子代的變異比較少,能夠比較好地保存親代的優良性狀。
關於嫁接的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也有了提高。《齊民要術》講到的有見於《種梨篇》的一砧一穗或多穗的枝接法,有見於《種柿篇》的「取枝於■棗根上插之」(■棗就是軟棗、黑棗)的根接法。元代《王禎農書·種植篇》中,總結出了以下六種方法:「夫接博(縛)其法有六,一曰身接,二曰根接,三曰皮接,四曰枝接,五曰靨接,六曰搭接。」「身接」近似今天的高接;「根接」不同於今天的根接,近似低接;「靨接」就是壓接。這個分法有依據不一致的缺點:有以嫁接方法分類的,如壓接、搭接;有以嫁接的砧木和接穗的部位分類的,如身接、根接、枝接等。但是他敘述得既簡明而又條理細緻,所以仍為後來的許多農書所襲用。有些接木名詞作為專門術語,今天不只是在我國,甚至在日本也還在沿用。
正確掌握嫁接成活的技術關鍵,可以看作是嫁接技術提高的一個標誌。明代徐光啟在《農政全書》卷三十七《種植》中說:接樹有三個秘訣:第一要在樹皮呈綠色就是還幼嫩的時候,第二要選有節的部分,第三接穗和砧木接合部位要對好。照這要求來做,萬無一失。它簡要而又確切地說明了嫁接的年齡、部位和應該注意的事。有節的地方分殖細胞最發達,選擇這個部位是有科學根據的。
清代陳淏子《花鏡》一書,對嫁接的生理做了探索。《王禎農書》里只是用「一經接博(縛),二氣交通」這樣概括的推斷來說明內在的機制。而《花鏡》卻清楚地說:「樹以皮行汁,斜斷相交則生。」它對嫁接成活生理機制的解釋,符合砧木和接穗是通過兩者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營養輸送而達到嫁接成活這一原理的。
最後順便指出,從唐宋時期起,嫁接的應用已經不限果樹桑木,並且推廣到花卉上。宋代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公元1082年)里,就已有關於嫁接牡丹的記載。牡丹原產我國西北地區,它花大色艷,富麗多采,深受人們喜愛。但據成書於漢魏之間的《本草經》記載,最初卻是作為藥用植物被人採摘的。到了隋唐時期才成為主要供觀賞用的花卉來栽種。宋代除了用引種、分株和實生等方法,還採用嫁接來繁殖。嫁接的好處不只能產生新種,而且還能把新種很快繁殖起來。所以宋代牡丹的品種既多,花型花色的變化也就更加複雜了。當時洛陽還出現了一些靠嫁接牡丹為生的園藝專業戶,以致「種花如種黍薥,動以頃計。」嫁接的牡丹多已成為特殊的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嫁接的花卉除了牡丹,還推廣到海棠、菊花、梅花等等。這雖然是由於迎合文人雅士和官紳的興致,但也反映出當時的勞動人民在園藝技巧上的非凡成就。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指出過:「按照中國的傳統來說,牡丹的栽培已經有一千四百年了,並且育成了二百到三百個變種」。在這些變種中就有許多是靠嫁接獲得的。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