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投資決策理論中的會計信息需求

2023年08月26日

- txt下載

投資決策理論中的會計信息需求 投資決策理論中的會計信息需求 投資決策理論中的會計信息需求70年代以來,會計研究表明,「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信息作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也就是說,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財務會計存在和發展的靈魂」。(湯云為、陸建橋,1997);在一個高度發達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是企業外部籌資的主要來源,並且當他們發現管理人員業績不佳時,往往能夠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將其商業性投資轉為現金;在中國,「對公有企業來說,管理國家投資的有關部門已經包括在投資人之中」(葛家澍,1997)。因而,投資者是財務報告的主要信息使用者,滿足投資決策的信息也往往能夠滿足其他使用群體(貸款人,政府部門)的需要。 可見,對投資者信息需求理論界觀點不一。其實,以上三種信息類型只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述,其關鍵點仍在於投資風險和期望收益的評估。同時,我們發現,一方面,理論界對會計信息類型的研究往往僅局限於財務會計領域,就會計論會計,而少有投資者本身行為即投資理論中找尋信息的根本,而且往往側重於定性研究;另一方面,投資決策理論本身僅應用於指導個人投資,「引導決策者採取與模型更一致的生動,並根據最終結果修正所採用的決策模型,以達到更滿意的效果。」(何永明、陳文斌,1998)或是聯繫財務中的公司投資決策,「企業集團把不同行業、不同產品的企業組合,股份公司對不相關公司的收購兼并,個別遊資通過基金組合進行投資,這些都是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吳明禮,1998)。但是較少有人剖析投資理論在財務報告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本文擬從投資決策理論入手,通過對投資行 的定量分析,來闡述這個問題。
一、投資決策理論分析
Ui(a)=fi(Xa,Sa
2)
其中,a代表某一投資行為。例如a可能是無風險政府組合投資,也可能是公司股票投資,或者是證券組合投資;Ui(a)代表該投資行為的期望效用,由均值表示的X。為該行為的期望收益,由方差衡量的Sa2為該投資行為的風險。同時Ui(a)隨著X的增加而增加,隨著Sa2的增加而減少,因而我們假定,
Ui(a)=2Xa-σa2
不同投資者將會在期望收益和風險之間進行不同的權衡,例如,某更規避風險的投資者將選擇-2σa2,而不是-σa2。
均值——方差效用假設對會計的重要性表現在,它使投資決策變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資者,無論個人效用函數如何,都需要投資期望收益和風險的資料,而這些資料主要來自於財務報告。離開了該假設,就需要個別投資者效用函數的特定知識,以推斷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在此基礎上,讓我們用兩個方案來闡述投資者如何進行決策及其在決策中所需的信息類型。
方案一:某甲擁有$2,000資金,決定全部用於購買A公司每股市價為$20的股票。首先,他的收益將取決於A公司長期的盈利能力。我們定義:
事件1:高盈利能力
事件2:低贏利能力
總收益=期末市價+期間股利 事件1:$22×100股+$100=$2,300
事件2:$17×100股+$100=$1,800
表一 信息系統
當期財務報告信息
GN BN
事件高(H)P(GN/H)=0.80P(BN/H)=0.20
低(L)P(GN/L)=0.10P(BN/L)=0.90
也就是說,基於對報告分析的廣泛經驗,甲認為,假如A公司確實處於高盈利能力的話,那麼有80%的可能性當期的財務報告顯示好消息(GN),20%的可能性顯示利空消息(BN),同理可得表一中的第二行,再應用貝葉斯公式計算後驗機率P(H/GN)=0.77,P(L/GN)=0.23。
知道了收益和事件機率後,不難計算出該投資方案的期望收益和投資方差(即風
險,)見表二。2
表二 計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資方差 收益率:(2300-2000)/2000=0.15
機率:0.77
期望收益率:0.1155
(2)總收益:$1800 機率:0.23
期望收益率:-0.0230 期望收益率:X=0.0925投資方差:σa2=0.0110
因而,甲的效用函數Ui(a)=2Xa-σa2=2×0.0925-0.0110=0.1740
方案二:甲將相同的資金分散購買A公司每股$20的股票60股和B公司每股$10的股票80股,即採用證券組合形式投資,每股期末支付$1股利。期末B公司股票上升到$10.50的機率為0.6750,下跌到$8.50的機率為0.3750,A公司同方案一。(在這裡,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假定0.6750已經是計算過的後驗機率)。
現在組合中存在四種可能的收益,兩種市價同時上升或下降,一種上升而另一種下降。表三給出了四種收益值和可能機率。
表三 總收益和各自的機率
總收益
AB 股利 機率 事件2:A高B低1,320+680+140=$2,140 0.1684 事件4:A低B低1,020+680+140=$1,840 0.1225
1.0000
證券組合的期望收益率和投資方差如下表所示:
表四 計算期望收益率和投資方差 收益率:(2000-2000)/2000=0.15
機率:0.5925
期望收益率:0.0893
(2)總收益:$2140 機率:0.1864
期望收益率:0.0130
投資方差:(0.07-0.09
2
5) 2×0.1864=0.0001
(3)總收益:$2000
收益率:(2000-2000)/2000=0.00
機率:0.0959
期望收益率:0.0000
投資方差:(0.00-0.09
2
5) 2×0.0925-0.0008
(4)總收益:$1840 機率: 0.125
期望收益率:-0.0098 期望收益率:Xa=0.0925 投資方差:σa2=0.0065
從上表可知,方案二的期望效用Ui(a)=2Xa-σa2=2×0.0925-0.00965=0.1785
此方案一投資單股時甲的期望效用(0.1740)高,因而甲將選擇方案二投資證券組合。
由此可見,在期望收益率相同(0.0925)的情況下,投資者願意接受風險更低的投資方案,即投資者能通過組合多樣化來降低風險。如果無交易費用的話,購買股種越多,風險越小。因為,個別公司因素的實現往往會由於多種證券而相互抵消,從而使得市場因素成為影響組合風險的主要因素,這就是投資決策理論的精髓所在。
從投資者的決策行為中,我們發現,無論投資者個人對風險的態度如何,他都需要有助於評估證券期望收益和風險的信息。即會計信息從質和量上都應該保證能夠提供有關風險和收益的信息,這就對財務報告目標和會計信息質量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對財務會計的啟示
(一)對財務報告目標的影響
從前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投資者是根據當期財務報告信息來不斷修正其對公司盈利能力的機率判斷,從而選擇滿足最大期望效用的買和賣的決策行為,從這一意義上說,財務報告對決策者是有用的。這種觀點已被世界各國職業會計界所廣泛接受。例如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簡稱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簡稱CFAC)第一號(SFAC1,1978)指出,「財務報告的首要目標是為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作出理性投資、信貸及相似決策所需的有用信息」。在這裡,FASB強調「理性」一詞,這和投資決策理論的假設前提相一致,即那些選擇最大期望效用的決策者,才被稱為理性的。同時,此目標中認為,這些投資決策同時適用於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即財務報告不僅應提供有用的信息給公司內部現存的投資者,而且必須將信息公布於市場,因為潛在的投資者也是依靠當前財務報告的利好或利空消息對未來作出合理的預測,以決定是否購買。
如前所述,對投資者而言,有用的信息是指有關風險和期望收益的信息,也就是有助於估計未來投資回報的信息。這種觀點體現在SFACI財務報告的第二個目標上,即「為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於他們評估從股利或利息中取得的預期現金收入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的信息。」首先,從股利和利息中取得的現金收入是總收益的一部分(見表三)。其次,第二個目標指出,投資者需要評估預期收益的「金額、時間分布和不確定性」,雖然這裡所用的術語不同,但同樣被認為相關於未來收益的期望價值和風險。
(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
如果說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解決的是信息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範圍,即從總體上規範了信息需求的數量,那麼對信息質量的要求則是從質上提出了信息要滿足使用者決策的標準,即信息必須具備某些可取的特徵,使它能成為幫助投資者形成對自己回報預測有價值的產品。這種特徵的關鍵在於相關性和可靠性。
根據SFAC2的定義,所謂相關的會計信息是指,能夠通過幫助使用者預測過去、現在和未來事件的結果,或堅持或更正先前預期而在決策中起作用的信息。相關的信息必須同時具備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換句話說,當信息能幫助報告使用者預測事件(例如未來盈利能力)時,它是相關的。就我們在第一部分所談及的投資決策理論而言,我們注意到,投資者的期望收益和風險主要取決於期末股價、期間股利以及機率判斷。毫無疑問,這是面向未來的信息,即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越接近未來,其預測的未來結果也越精確,這就引發了要求以公允市價代替歷史成本的問題,因為後者在對投資者未來預期有更大的相關性。特別地,隨著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應用,投資者不確定因素的增多,風險變得更加難以度量,甚至某些金融機構已陷入財務危機,但以歷史成本反映的財務報告仍顯示「良好」或「健康」的報告凈收益。(黃世忠,1997)這就誤導了投資者對於未來盈利能力的機率判斷。 二是歷史成本更具可靠性。SFAC2認為,為了可靠,信息必須如實表述且具有可驗證性並保持中立。當財務報告信息由於管理當局的誤導而變得有偏倚時,必然造成投資者對未來預期的失誤,則信息就不再譽為真實和可驗證的,即缺乏可靠性。歷史成本由於以過去的交易和事項為基礎而更具可驗證性,並減少管理當局人為因素的影響,因而更具可靠性。
讓我們回到表一中,運用投資理論中的信息系統,能更準確地描述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的關係。根據表一,不難看出,相關的信息系統的主對角線機率越高(0.80,0.90),意味著現有財務報告信息和公司未來經營狀況之間的聯繫越緊密,越有利於甲對公司將來股價及分紅的可能性作出合理判斷,越和甲的決策息息相關。可靠的信息系統的主對角線也很高。準確性是可靠性的重要組成。可靠的財務報告有較高的準確度,即少波動,它使得預測相應的經營狀況和收益的把握加大。對每一種事件而言,主對角線機率越大,波動越小。可見,相關性和可靠性對信息含量的有用性均必不可少。在理想狀態下,可使主對角線等於1,即財務信息完全相關和可靠。而在實現中,往往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進行均衡。比如,對A公司而言,可以通過改變歷史成本為公允價值計量其資本資產,結果導致相關性的提高和可靠性的降低,即主對角線機率增加,而副對角線機率的減少。這使得相關性和可靠性有時存在此消彼長的情形。如何合理處理好二者間的關係,達到相關和可靠的優化,向來是會計界的難點之一。這正是投資決策理論帶給財務會計的啟示。
參考文獻:
①湯云為、陸建橋:《財務會計發展所面臨的挑戰與出路——國際動態和我們的思考》,《會計研究》1997年第1期。
②葛家澍主編:《中級財務會計》,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③李心合:《論決策有用學派的理論與現實困境》,《當代財經》1996年第5期。
④陳建根:《證券市場環境下若干會計問題研究》,《當代財經》1998年第5期。
⑤何永明、陳文斌:《現代投資組合決策模型與風險偏好》,《投資研究》1998年第6期。 ⑦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面向21世紀的計量模式》,《會計研究》1997年第12期。
⑧William R.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 Hall In.1997.
注釋:
1、就大體說來,效用可以均值和方差來表示,但有時效用並不僅僅取決於這兩個變量,為了簡便起見,我們暫時不考慮其它因素。
2、在這裡,忽略費用。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