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河南高中歷史教案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時間如白駒過隙般流逝,我們又將學習新的知識,有新的感受,何不為即將開展的教學工作做一個計劃呢?根據教育考試規定,歷史教案該如何與時俱進呢?感謝您的閱讀,以下是小編帶來的河南高中歷史教案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河南高中歷史教案1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運動
難點:袁世凱得以實現轉制獨裁統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學手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的綜合法;運用相關的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動畫
教學過程
一、袁世凱專權
明確指出: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之後,南北方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但在政治上仍處於對峙狀況。北方各省基本上處於袁世凱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實際上處於同盟會的控制和影響下。袁世凱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後,破壞《臨時約法》,控制內閣,加強北洋軍,削弱革命軍,實行專制獨裁統治,並且派人刺殺宋教仁,從而導致了反袁的二次革命。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一是聯合中間力量,造成中國第一大黨,以奪取國會中多數席位,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內閣。二是企圖通過民主手段建立責任內閣,以保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實施,把中國政治納入資產階級共和制的軌道。但是這一行為,阻撓了袁世凱的獨裁。因此,袁世凱派人在上海火車站刺殺宋教仁,以阻止國民黨組閣,撲壓革命勢力,並派北洋大軍南下,從而導致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的武裝鬥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但是由於革命黨人力量渙散,北洋軍閥力量強大而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採取了哪些手段?可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兩面派手法,唱擁護共和的高調,行獨裁專制之實。政治暗殺手段,武力鎮壓,先發制人,鎮壓二次革命。強迫國會選舉其為正式大總統。獨斷專行,解散國民黨、國會,廢《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使其獨裁專制披上合法外衣。
通過上述分析進而歸納袁世凱稱帝的原因是什麼?可概括為:袁世凱掌握強大的北洋軍;帝國主義的支持(以袁世凱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為例,目的在於換取日本的支持);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推行「復古尊孔」,為復辟大造思想輿論。
四、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迷夢,恢復了中華民國的國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護國運動勝利了。但是,護國運動並未-北洋軍閥的統治,更沒有擺脫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控制,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還遠未完成,所以,依然失敗了。然而,護國運動說明違背歷史發展潮流,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從另一方面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小結
本節由始至終貫穿著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北洋政府之間維護民主共和與堅持獨裁專制的矛盾與鬥爭,其鬥爭的實質是資本主義勢力與封建勢力之間的鬥爭,是順應歷史潮流前進與逆歷史潮流搞倒退的鬥爭。同時,向人們展示: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逆行,終將以失敗而告終,遭到歷史的征懲罰。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閱讀課本、製作資產階級革命派反袁鬥爭紀事年表、思考討論:袁世凱為建立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採取了哪些手段?袁世凱這樣做的主觀原因?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實現帝制?袁世凱復辟失敗說明了什麼問題?等問題,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設計一系列問題,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板書設計
第三章 第一節 北洋軍閥統治的建立
一、袁世凱專權
1.政治:控制內閣
2.軍事:削弱革命軍
二、二次革命(1913年)
1.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2.宋教仁案
3.善後大借款
4.二次革命的發動與失敗
三、袁世凱稱帝
1.袁世凱竊取正式大總統
2.袁世凱獨裁
3.袁世凱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
4.袁世凱稱帝
四、護國運動
1.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討袁
2.蔡鍔在雲南組織護國軍討袁
3.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
河南高中歷史教案2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導入本節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爭並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麵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煙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隻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稅法》規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說明什麼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擺脫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爭一觸即發。
3.獨立戰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閱讀教材關於戰爭進程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後順序總結獨立戰爭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製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標誌著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大捷,戰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後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 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於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第1款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 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稅的印第安人……
第3節 第1款 聯邦參議院應由每州兩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其任期為六年……
第2條
第1節 第1款 行政權應操於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 第1款 總統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第1節 聯邦的司法權應操於法院及聯邦國會得以隨時規定並設立的各種低級法院。法院和低級法院兩者的法官,只要能忠於職守,即應繼續在職……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定的建國目的是什麼?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麼?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慾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情感的流露。
河南高中歷史教案3
第四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重點:美國內戰;德意志統一;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難點:美國內戰前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 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學手段:利用地圖、投影儀、計算機等教學設備,進行形象直觀的教學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
一、導入
引導學生分析時代特徵,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湧來。
二、俄國1861年改革:
一組同學演示:「俄國農奴貧窮的生活」
主要表現大批農奴被農奴主束縛在土地上,過著貧困生活,沒有自由,隨時被打受虐,甚至降為奴隸。而農奴主卻過著奢侈的生活,為牟取暴利,他們將大批的糧食、原料出口歐洲。導致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原料、市場和資金無法解決,遠遠落後於西歐。並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分析農奴制這種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已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嚴重阻礙,並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
二組同學演示:「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
主要表現經濟上的落後導致軍事上的失敗,俄國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人民起義不斷。
一名學生演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上台講話:「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引導學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顯示改革內容。可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廢除農奴制「是一次對農奴的『合法』掠奪?」並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關資料。組織學生探討、評價改革的性質、作用及不徹底性。
本目小結提問:為何在封建制度最頑固的俄國會出現自上而下的改革,並且取得成功?
強調俄國改革的力量大於封建勢力。
三、美國內戰:
三組同學演示:「美國的領土擴張和西進運動」, 出示「美國領土擴張」地圖。
主要表現美國自獨立後,制定的對外擴張領土的政策、擴張的手段、結果。
播放錄像:「西進運動」片斷,引導學生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
四組同學演示:「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現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間的矛盾。
北方的資本家因為沒有充足的勞動力、原料、國內統一的市場而無法開工。
南方的種植園主一面在種植園中驅趕成批的奴隸勞動,一面與英國資本家大談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運往英國,並從英國大批進口廉價工業品。
本目為難點,學生不易理解透徹,教師適當補充講解。
先講明兩種經濟形式的性質、矛盾產生的背景,並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南北雙方的矛盾及矛盾產生的焦點,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矛盾對美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嚴重影響。最後簡介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的發展和南北兩大階級鬥爭的深入,結合教材兩段資料探討林肯上台與美國內戰爆發的關係。
簡介林肯生平,一名學生演示林肯演說的片斷:「選票比子彈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組同學利用自制地圖講解內戰經過,包括內戰爆發、初期北方失利、聯邦政府頒布革命措施扭轉戰局、轉折戰役、南方投降等過程。
探討兩個法令在戰爭中的作用。
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從戰爭的性質、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國內戰的歷史意義,並客觀地評價林肯其人。
四、小結
小結提問:為何資本主義的美國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強調交戰雙方同是資產階級,實力相當。
小結全課:通過學習俄國1861年改革和美國內戰,對比資產階級的改革和革命有何異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從目的、方式、內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課時 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
課前發放本節預習提綱,由學生填寫相關內容。包括: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過程、特點和歷史意義。課上展開充分討論,探討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一、導入
提問: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哪些國家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統一:
六組同學演示:「德意志統一」
利用新聞播報形式列舉統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經濟狀況。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給德意志資產階級提出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德意志資產階級的軟弱性、普魯士完成統一的優勢。
學生演示俾斯麥上台,發表演說,闡明「鐵血政策」。
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的兩個資料分析「鐵血政策」的性質。
利用地圖簡介普魯士王朝的三次統一戰爭。討論俾斯麥的統一策略對戰爭的作用,注意普法戰爭後期性質的變化。
最後分析統一的歷史意義,探討德國的強大日後對歐洲、對世界的影響。
小結提問:俾斯麥在德意志統一中發揮了什麼歷史作用?
三、義大利統一:
七組同學演示:「義大利統一」
展示14、15世紀義大利經濟的發展,文藝復興時文化的繁榮。對比19世紀中期義大利的社會狀況,探討義大利在歷史進程中落後原因。
最後由學生歸納義大利統一的歷史條件、統一的進程、特點和歷史意義。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義大利統一的特點、加富爾和加里波第在統一進程中的歷史作用。
四、小結全課:比較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點。
第三課時 日本明治維新
一、導入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衝垮了歐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飛,同時也震撼著古老的亞洲。
二、日本明治維新:
八組同學演示「日本明治維新」
結合地圖,展示19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狀況。封建幕府統治的腐朽,經濟發展的落後,人民起義不斷,西方列強的入侵。
引導學生分析,內憂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統治已成為眾矢之的。注意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闡述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幫助學生弄清封建領主經濟的概念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的幾股新生力量。引導學生把握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社會變革之間的關係。
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來源,簡介武裝倒幕的過程。
重點分析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和歷史意義。
結合教材內容先由學生歸納改革的內容,再結合本目幾段資料和插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
然後,通過學生思考,對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其一成一敗的原因。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背景、力量對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體內容以及國際環境等方面進行比較。
最後,關於明治維新的意義,首先應充分肯定它的積極成果,然後再適當地講述它的消極影響;分析時要結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結
19世紀中期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大發展的時期。發生於這一時期的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是日本從封建社會轉變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極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強國的轉折點。但是,我們也應看到,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成功了,但由於這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的封建勢力仍然很強大。隨著其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很快躋身於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中,給日本乃至亞洲歷史投下了陰影。
討論: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教學設計思想
本課為3課時。設計為活動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像歷史學家一樣去發現、探究、解決歷史問題,發展歷史思維能力,學會運用唯物史觀思考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和國際意識。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內容,培養學生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重視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板書設計
第四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一、俄國1861年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改革的內容
3.改革的意義
二、美國內戰
1.美國的領土擴張
2.兩種經濟形式的矛盾
3.美國內戰及其意義
三、德意志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
2.統一的過程
3.統一的意義
四、義大利統一
1.統一的歷史條件
2.統一的過程
3.統一的意義
五、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社會背景
2.武裝倒幕
3.明治維新及其意義
河南高中歷史教案4
第六節 亞洲革命風暴
重點:歐洲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與作用
難點: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地圖、歷史圖片、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亞洲革命風暴形勢圖」。提問:世界歷史發展到19世紀上半期時,亞洲哪些國家的領土已不再完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引入新課。
二、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提問:歐洲列強何時踏上殖民亞洲之路的?
回憶新航路開闢之後西方殖民歷史,結合地圖,簡介19世紀上半期亞洲一些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問:工業革命前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方式、特點有哪些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點。
通過比較商業利益和工業利益的結果不同,引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可結合教材中資料部分所引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依據教材,重點分析其雙重性。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結合地圖由學生概括起義名稱,分析起義的意義。教師簡介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本目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如下: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概況和意義。
其次,教師設置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起義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義有哪些人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誰?是誰?
印度的封建王公為什麼要參加起義?發揮了什麼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最後,教師進行總結、歸納。並可擴展、引申:
探討印度人民怎樣才能取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勝利?印度的獨立最終採取了什麼方式?
四、小結
亞洲革命風暴之所以發生在19世紀中期,是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結果。它是亞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和本國的封建勢力,體現了亞洲人民爭取改變現狀的進步的歷史要求。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板書設計:
第六節 亞洲革命風暴
一、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2.起義的爆發與發展
3.起義的失敗
4.起義的意義
河南高中歷史教案5
羅斯福新政
1. 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1)1929年10月下旬,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一場空前規模的經濟危機終於爆發,美國曆的「大蕭條」時代來臨了。
(2)這場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大危機迅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劫難逃。
(3)這場經濟大危機不僅範圍廣泛,持續時間也特別長。
(4)這場經濟大危機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罷工等-運動不斷發生。
(5)在經濟大危機初期,美國胡佛政府採取了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自由放任是西方傳統的經濟思想。結果,在胡佛任內,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
2.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1)「新政」的主要內容包括救濟、復興和改革三個方面。
(2)救濟是指救助急需幫助的大批失業者和貧民;復興是指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使陷入蕭條的經濟恢復運轉;改革是指採取長遠措施改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
(3)「新政」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1933~1935年,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1935年以後,著重改革。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的全過程。
3. 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1) 羅斯福新政吲起一系列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在美國曆留下深刻印跡,對後來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2)羅斯福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3)羅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
(4)羅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
(5)羅斯福新政的一個更為重要的影響,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4. 羅斯福新政的特點
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
第二單元: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的表現
(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戰後20年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2)20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出現滯脹局面。
(3)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的里根到1983年初,美國經濟開始復甦。
(4)1993年柯林頓人主白宮後從1991年3月到12月,美國經濟出現了歷空前的持續1 17個月的增長,失業率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最低點。
(5)然而從年起,美國經濟再次陷入衰退。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表現
(1)聯邦德國經濟發展原因
a.政府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殘餘勢力,社會秩序比較穩定,同時實行非軍事化,集中國家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經濟;
b.政府採取市場經濟、國家調控、社會保障三者相結合的經濟政策,注意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c.出於美蘇冷戰的需要,美國對德國採取扶持政策,並通過馬歇爾計劃對德國提供大量援助。
(2)表現:到60年代初,聯邦德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國家。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