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公共建築室內空間進展研究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載

摘要:蘇州近代建築研究可追溯到民國時期,針對蘇州近代建築研究成果豐富但缺乏梳理的狀況,文章以室內設計學背景歸納清末民初蘇州室內空間研究現狀。同時聚焦蘇州近代建築室內空間的相關研究,指明當前研究重點及不足,以期為近代建築室內設計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近代;蘇州;公共建築;室內空間
引言
「空間」一詞最早源自於拉丁文「Spatium」。在現代漢語中「空間」通常指「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現」[1]。中國傳統建築由「間」構成空間基本單位,台基以上、屋檐以下、牆柱以內,為室內空間範疇。西方建築強調精神空間,用厚重的石壁將內、外空間截然地分開。歌德曾說:「我們的房屋不是覆蓋在四根圓柱上的,它們是蓋在四面四堵牆上的。」室內空間設計時需考慮室外空間環境。義大利著名建築理論家布魯諾·賽維在《建築空間論》[2](ArchitectureasSpace)中強調「空間——空的部分——應當是建築的主角」,建築的目的是創造供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人為空間,因此空間在建築中處於重要地位。作為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建築是反映時代內容的一個重要載體。近代建築吸收西方建築文化思想,表現出中西交融的面貌。室內空間作為建築的「主角」,客觀記錄了社會文化的演進歷程,近代建築空間的研究是蘇州建築研究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頁。蘇州建築一直以高質量、巧工匠著稱,相關著作與研究成果豐富。近代以降對蘇州城市建築的關注變少,隨著改革開放到來,蘇州近代建築吸引大批學者關注並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為此,本文對現有資料進行梳理,探討蘇州建築空間研究的現狀及意義。從現有資料看,前人對本課題的研究有一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對蘇州近代建築室內空間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1949年以前,清末至民國時期的書籍及刊物,這部分的資料記載是後世研究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但由於很多歷史資料保存得不是很完整,這部分內容試圖就資料詳實程度進行討論。第二,1949年後近代建築的研究,這部分研究成果基於保存較好的近代建築及史料,將以當代視角分析、歸納、整理蘇州近代建築。
1建築室內空間史料記錄(1840—1949年)
作為最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築物,1860年動工的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有重要研究意義,《蘇台麋鹿記》記載,「忠逆首以復園吳宅,東拓於潘,西拓於汪,兼而並之,建偽王府,規模僭越。」[3]經過巧妙設計安排,使官署、住宅、花園三個部分各自獨立又互相連繫。官署是忠王府主體部分,自南向北依次為照壁、大門、儀門、正殿、後堂和後殿,前後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正殿與後堂以廊相連,使其成為一體,擴大體量,平面呈「工」字形,合稱為工字殿①,系整個建築群的精華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忠王府主體建築按傳統形制建造,並顯示出中國工匠的巧妙技藝。姚承祖(1959年)[4]則系統地闡述了江南傳統建築的形制、構建、配料等內容,兼及江南園林建築的布局和構造,內容十分豐富。第二章建築的木構做法;第五章廳堂種類與構造;第七章殿庭的進深開間、結構、尺寸等章節描寫建築空間設計準則;第八章裝摺記錄門窗、欄杆、掛落等項,即內檐裝修。全文內容對研究傳統形式建築及布局構造有較大意義。「每日起床,我和朋友同往『天廳』與忠王家庭相聚……天廳中男女分席,各居一方,由忠王的牧師主持禮拜……我跪在虔敬的會眾之中,清晨的金色陽光透過雕刻精緻的窗柩,映射在會眾的向上仰起的臉上」[5]。在南京忠王府建築中有一處「天廳」,專門為府內眾人禮拜活動所在。姚穎(2006)發現蘇州忠王府後殿進深比正殿淺,而其高度與正殿相等,莊重程度不減正殿,推測後殿這樣特殊處理是因為「天廳」或「聖殿」[6]——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義成立拜上帝教,這種基督宗教信仰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建築設計上。《王韜評傳》中引《蘅華館日記》云:「咸豐四年(1854)八月三十日同(西人)麥、慕二牧師登洞庭山……是日禮拜,麥、慕二牧師登岸講書。」是已知基督教士來蘇境傳道較早者[7],此後傳教士先後在天賜莊、楊家橋、養育巷等地創建學校、醫院、教堂以供宣講傳教之用。林樂知(1907年)綜合考慮了交通、地價、周邊建築屬性以及可附設藏書樓演說堂4個因素後選址蘇州天賜莊建造大學堂(現鐘樓)[8]。《東吳大學實錄》則記錄了東吳大學創辦、學務等情況。「甲錄建設之部」中對校舍建設的時間、造價、尺寸、功能有詳細記錄[9]。根據《FirstannualreportoftheSoochowHospital(1883年)》所記載的博習醫院、景海女校、聖約翰堂等可以與東吳大學堂形成聯動關係,更好地宣講科學思想。博習第一院「經藍醫生精密設計,建築確適合當時之需要,更為昔日最完美之教會醫院建築也,且注意科學之治療」②。最初計平屋八幢,其中一幢為門診;三幢為內、外科病房;一幢為割症室(即手術室);其餘三幢為宿舍、洗衣、廚房等輔助用房。房屋採用江南民居常見的人字形雙坡屋面,覆蓋以小黛瓦,山牆圖飾精美,每幢均以走廊相連,四周築有圍牆。《蘇州博習醫院年報(1929年)》[10]中第二院拆除博習醫院原有的中式平房,興建2層門診大樓和3層半住院大樓,室內增設熱水汀、冷熱水管、電燈電話等裝置。兩樓之間由走廊相連接,以便雨天行走、暑天遮陽。如蕭默先生所說:「西方建築比較重視單體建築內部空間的創造,是三度的,更具立體感……中國建築更著意於建築沿著水平方向延展的群體組合和由群體所圍合的空間(庭院)的經營……是二度的,只有長、寬兩個尺度。」[11]蘇州市志第十卷第五章公共建築描寫道:「晚清時,蘇州的公共建築大致為:各級各種衙門,商行貨莊……建築物均為傳統法式……清光緒八年後,蘇州開始出現教堂、學堂、住宅等磚木結構的洋式樓房建築。」[12]公共建築從中式傳統建築慢慢轉向西洋式建築,建造樣式、建築風格、空間設計也更具科學性、人性化和複雜化。
2建築室內空間當代研究論題(1949年至今)
唐小祥(2016年)認為,「蘇州近代建築不但數量多質量好,而且門類齊全,官署、學校、廟宇祠堂、教堂等均有所及。」[13]作者調研考證80處蘇州近代建築,將歷史資料與建築人文有機結合,歸納與研究蘇州近代建築文化,為蘇州古城近代建築的保護增添色彩。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深入挖掘蘇州的歷史文化內涵,理清蘇州發展的歷史脈絡,總結蘇州發展的得失成敗,全面展現了蘇州豐厚的文化積澱。因側重點原因,關於建築的部分多為側面描述。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近30年,蘇州建築室內空間的相關研究變多,對建築風格、室內空間設計與裝飾等問題進行探討。
2.1建築風格研究
蘇州近代產生眾多造型獨特、風格各異的優秀建築。龔瀅博士論文(2020年)探討清末民國蘇州近代建築的源起、演變及與周邊城市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推進近代建築譜繫結構研究[14]。黃雋茜(2010年)選取民國民居建築中典型實例為研究對象,根據傳統建築構建中融入元素的不同,將民居建築分成仿古典式、現代式、殖民地式、日式及西班牙式五類。認為蘇州民國民居具有多樣性、集中性、替代性、中西合璧等特徵[15]。劉春羽(2016年)從立面構成、圖底關係、構圖法則及比例關係等方面對商店立面造型進行深度剖析。認為商店業態、商業氛圍、建造方式的改變以及中西文化融合是影響立面造型的主要因素[16]。孫迎慶(2009年)認為歐美風格慢慢影響了蘇州古城風貌,除了西方教會建築外也孕育出一大批本土建築,這些建築與傳統建築相融合給城市留下深刻印記[17]。與蘇州不同,西方建築文化思想給開埠較早的城市留下了較大影響,相關研究成果較多。伍江(2008年)總結近代上海建築設計中學院派、現代式與中國古典復興三大思潮後認為「注重功利,追求時尚;中西合璧,兼容並蓄。是上海近代建築最本質的特徵」[18]。江似虹將爾冬強先生拍攝的幾百幅老上海歷史建築的彩色照片與珍貴稀見的黑白歷史原照加以對比,向西方打開了了解中國建築的大門:「人們能看到上海有多美,上海的西式建築有多美。」[19]過偉敏、羅晶(2015年)根據南通近代中西建築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認為中西合璧建築有「西風東漸」—「洋體中用」—「中西融合」—「走向現代」四個發展時期。同時根據建築的形態趨向總結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築存在洋門臉式樣、石庫門式樣、外廊式樣、大屋頂式樣及集仿式樣五種基本類型[20]。根據以上學者研究,近代建築風格主要歸納為傳統形式、中西合璧、殖民地式以及折中主義建築幾類。
2.2室內空間設計研究
老子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建築中空的地方——空間,為人們所使用,因此研究建築室內空間有很重要的意義。吳永發等(2014年)測繪並整理了東吳大學內風格鮮明的百年建築[21]。鐘樓作為歷史最悠久的教學樓,位於校園主軸線上。建築平面呈「∏」形,承擔教學、實驗、閱覽、辦公、會議等用途。二層西端設有大講堂,以供神學課程、師生祈禱、布道活動使用。蘇州美術家顏文樑說,「希望我山明水秀之蘇州,成為世界美術之中心,而光華燦爛之美術世界更從我美校微光中發現,此鄙人等所馨香禱祝者也。」[22]因此在滄浪亭旁籌建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校大樓按羅馬建築樣式設計建造,校舍分上下三層,底層理論教室;中層辦公室、石膏素描室、美術陳列室;上層中國畫室、圖書室、西畫人體室。公共建築室內空間複雜,其空間設計組合需要進行合理科學的安排。彭一剛(1983年)認為建築設計是一種複雜的形式,「只有抓住本質的聯繫,並一層一層地進行剖析,才能最終地揭示出建築發展的基本規律」[23]。他把「內部空間的處理」分為兩個部分,「單一空間的形式處理」和「多空間組合的處理」,從空間組合的角度系統地闡述了建築構圖的原理及應用。張綺曼、鄭曙暘主編《室內設計資料集》中「室內空間設計」一章提到在空間設計時應考慮空間類型、空間分隔、介面處理、空間感等因素[24]。楊冬江(2007年)梳理近現代我國室內設計發展歷程,以1840年中國進入近代為標誌,到新中國成立後室內設計發展為一門專業,近現代室內設計歷經兩次高潮。中國傳統室內設計在西方潮流影響下發生改變,中西兩方文化相互融合構成發展主線,自此中國室內設計步入近現展歷程[25]。近年來涉及近代室內設計研究的相關論文開始出現。如朱松偉在《「西風東漸」背景下近代上海室內設計研究》(2016年)中探討了上海的室內設計發展,以當今視角解讀室內設計改變所蘊含的文化現象。此外齊子軒在《重慶近代民居類歷史建築的空間解析》(2015年)總結山地台院式、天井式、近代城市型三種重慶民居建築的空間布局、平面型制、形態尺度等特點。姜姍(2020年)《鼓浪嶼近代洋樓平面研究》從平面布局、構成元素等方面梳理鼓浪嶼近代洋樓的主要類型、空間布局、形式演變等特徵。這類論文研究主要聚焦在地域建築上,不同地域文化視角下解析室內空間的發展特徵,為論文研究提供參照意義。2.3室內空間裝飾研究早在宋朝,我國就有了建築裝飾的概念。李誡在《營造法式》中用大段篇幅記錄小木作工藝做法,將小木作分內檐裝修和外檐裝修兩部分。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將工程做法分為「大木」「斗科」「各項裝修」等,更注重建築的各項裝飾工作。呤利所見南京忠王府:「極為雄偉美觀……寬敞的庭院的兩旁,繞有彩色繽紛的柱廊,一直伸到後面……整座王府顯示了中國工匠的巧妙技藝,石刻、窗雕、木刻……」並感嘆這「正是南京全城最好的所在」。近代建築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下的產物,室內裝飾也是多元化發展。過偉敏、羅晶(2015年)認為「裝飾構件的變化是在面對外來文化時的歷史調適,是傳統與現代的過度形態」[26]。王馨怡、劉佳(2019年)以多元文化交融為起點,總結長三角地區蘇錫常的近代建築裝飾中西幾何紋樣圖案與結構流變特點。西式圖案的本土化演變豐富了中國近代建築的裝飾表現。同樣,受西方影響中國傳統的回紋、靈芝紋、菱形紋等裝飾圖形結構呈現簡潔、抽象化趨勢[27]。陳曦(2017年)在論文第四章《工商文化微觀層面的影響機制》中提出建築裝飾符號的拼貼概念,而裝飾符號的表現載體就是山花、窗洞等建築裝飾[28]。趙麗君、鮑猛(2020年)研究發現從整體上看南京室內裝飾流派眾多,同時天花、地面、牆面、門窗軟裝等細節處理也非常到位[29]。此外,薛穎(2017年)的《近代嶺南建築裝飾研究》認為不同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影響建築特徵,近代嶺南西式建築、民間建飾以及官方建築裝飾分別表現出國際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徵。三類建築裝飾既遵循各自軌跡,又存在特徵交叉融合,成為近代嶺南建築裝飾的總體特徵。張穎泉《西方設計流派對民國家具風格的影響》(2013年)、郭承波《民國建築室內裝飾中裝飾性陳設的功能與布置手法》(2013年)兩篇從室內家具、裝飾陳設幾方面入手,認為民國時期室內設計更注重個人審美情感寄託,空間陳設有更強的靈活性和精神感。
3研究結論與展望
通過上文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歷史資料記載是近代建築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教會建築史料記錄最為完整和詳細,這也是近代建築的主要研究內容。但這部分資料較為分散,且有些文字資料較為珍貴或遺失不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搜尋,對研究一手資料的尋找形成阻礙。其次目前關於近現代蘇州近代建築室內空間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建築類型分析、建築空間特點、裝飾立面造型等物質要素方面,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記敘不夠充分,這說明對蘇州近代建築認識深度不夠。第三根據既有文獻分析結果顯示,隨著近代建築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室內空間的研究逐漸成熟。但從研究成果來看,地域差異性較大,上海、南京、武漢等城市研究成果較多,蘇州近代室內設計的論文研究成果較少,且部分雜糅在室內設計史相關研究內。總之,蘇州近代建築研究成果豐富。從研究內容上看,涉及建築風格裝飾、造型特徵總結、建築文化內涵、空間形態演變等方面;從研究視角與方法上看,表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注重與其他學科如歷史學、社會學等領域相結合。傳統建築在時代進程中慢慢轉型,產生新的變化。在研究過程中應當注意到蘇州近代建築的多元化、室內設計的人性化、空間布局的複雜化,認真剖析空間演變背後的原因,深入了解近代蘇州的社會史與文化史,為豐富我國近代建築室內空間研究作出貢獻。
作者:張琦 李安琪 單位:蘇州大學建築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