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高校藝術教育美育作用的發揮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信欣 李怡
(天津科技大學團委 天津 300222)
摘要:界定並分析了美育及藝術教育的概念和關係,得出藝術教育是美育下位的概念且屬於形式美育範疇的結論。在分析當前高校藝術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從藝術教育要發揮基礎性作用、發揮形式美育作用以及發揮形式美育向實質美育過渡的促進作用三個方面探討了藝術教育美育作用的發揮途徑。
關鍵詞 :高校;藝術教育;美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11-0131-04
作者簡介:信欣(1987—),男,河北唐山人,碩士,天津科技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文簡稱《決定》)提出了「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是黨的政策提及美育最具體的一次。寥寥數字不僅對美育進行了準確的定位,也為教育系統改進美育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之所謂定位準確,是因為《決定》將美育定位為素養教育、通識教育,而非職業教育、專業教育;定位為以人為本位的情感教育,而非以技術為本位的知識教育。換句話說,在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大背景下,新時代黨對美育的定位是以一種基礎性教育的形式來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養和人文情懷。即在複雜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下規避利誘、凈化內心,在齊心共築「中國夢」的時代召喚下,立德樹人,成功成才。高校藝術教育是大學生美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在時代主題的指引下,高校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的美育作用能否發揮、如何發揮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的話題。
美育與藝術教育的概念及二者關係
(一)美育
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美育包括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旅遊美等多個方面,且廣義範疇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學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由此可見,美育是一種超越性、綜合性的教育,對其他教育、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幾種教育形式都有某種程度的涵蓋或包容。
(二)藝術教育
學者普遍認為藝術教育是以藝術為媒介,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它是培養教育者感受美、鑑賞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教育。而這一概念所提到的審美教育是指教育者藉助審美媒介所開展的審美活動,其內容是具有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主體審美需求的審美媒介,其實施方式是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審美活動,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薰陶,而非理論知識的灌輸。
(三)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係
從二者的概念中不難看出,美育與藝術教育都遵循著「由認知到創造」的教育邏輯,即遵循著促使受教育者主動接觸,具備鑑賞能力,形成價值體認,進而實現藝術再造這種逐級提升的教育過程。但是,從二者的定義來看,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下位概念。
首先,廣義的美育是具備滲透性和廣泛性特點的教育活動,受教育者既可以通過教學雙邊活動達到受教育的目的,也可以在工作、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進行自發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藝術欣賞或藝術再造。相對於美育,藝術教育雖然較之專業知識教育略顯寬泛和隨性,但是藝術教育更多地還是通過教育者有意識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特別是在學校環境下,藝術教育很大程度上應歸為顯性教育範疇。
其次,從美育的概念來看,培養受教育者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只是美育過程中不同層級的幾個階段,其最終任務及最高目標則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價值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這一目標也與《決定》中的美育定位相吻合。而藝術教育更多的是通過藝術媒介為培養受教育者的能力提供方法和途徑,較大程度上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審美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最終目標的一個基礎性步驟。
再次,美育可分為形式美育和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是以培養受教育者審美素養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是以形式美育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由此不難看出,藝術教育尚處於形式美育的階段,《決定》對美育的定位是要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高校藝術教育現狀
如前文所述,在高校教育情境下,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目標的必要和基礎性步驟。藝術教育對於培養高校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促進形式美育向實質美育的過渡與飛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藝術教育在形式美育階段的現狀事關其作用的發揮。
(一)高校藝術教育定位模糊不清
導致高校藝術教育定位模糊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源於人們對藝術教育的不當認識,另一方面源於藝術教育或是美育本身未如其他教育那麼明確具體。
當前,對於藝術教育,國家層面似乎與學校層面和個體層面產生了認識矛盾。國家高度重視藝術教育,自1989年即頒布《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2000年)》,並相繼出台《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2000—2010年)》、《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等文件,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各地區學生藝術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系列活動等工作也相繼開展、漸趨成熟。而一份問卷調查顯示,當前有72%的學校設立了藝術選修課程,但僅有10%的學校開設了必修課程,且多為211重點大學。在開設的藝術課程中,選修過兩門以上課程的學生僅有8%,還有37%的學生未選修過任何藝術課程。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可以說,從國家到個人已基本認同了藝術教育的重要程度,但是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還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藝術教育以及美育本身就具備綜合性、超越性的特點。諸多研究表明,美育對於其他各育的發展,藝術教育對於思想品德、專業學習、創造思維的培養均具有促進作用,而正是由於藝術教育這種通識教育而非專業教育、素養教育而非職業教育的特徵,使得其定位不如德育、智育、體育那麼明確,其地位不如德育、智育、體育那麼重要,畢竟社會的發展需要政治可靠、品德高尚、專業深厚的人才,而藝術教育和美育對於意識形態和專業知識的教育作用是間接的,因此出現了政策方針青睞有加,而實際效果未盡如人意的矛盾現象。
(二)高校藝術教育目標尚未實現
藝術教育的本質是一種藝術美的教育,其目標應當包含面向全體在校學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兩方面內容。而就目前來看,這兩大目標尚未有效實現。這一問題在中美藝術教育的對比中更加明顯。
我國高校的藝術活動多倚重校內藝術團體,特別是具備藝術特長生招生資格的學校,其專業藝術團既可以承擔校內文化活動,又是校外藝術展演比賽的主幹力量。換句話說,國內高校的藝術教育多追求藝術教育成果的展示,而忽略了藝術教育的過程,從而使藝術教育的受眾面大打折扣,背離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其藝術素養的初衷。而在美國,學校更加重視全員參與藝術活動的各個環節,在這種藝術教育氛圍中,學生既是組織者又是表演者,既完成了活動任務又實現了自我修養的提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的藝術教育多將注意力集中在意識養成方面。藝術教育陶冶情操、激發情感的功用變相等同於實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於此暫不評價此種做法的優劣,但是僅僅發揮藝術教育輔助德育的作用,而忽視其引導學生認識美、欣賞美、鑑賞美、創造美的本質內涵以及對其他各育的支持作用實在有失偏頗。而美國將藝術教育視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藝術更多地被視為自我認知和創造思維的源泉。通過藝術教育,學生藝術素養有效提升,認知創造能力不斷增強,這對於德育、智育、體育均有無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三)高校對藝術教育作用重視不足
藝術既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它往往是一個時代對人們所奉行的主流價值觀的升華結晶,抑或是一個階級出於執政需求所依靠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傳播途徑。而藝術無論是發揮何種作用,其形式都有別於社會中分散的間接經驗學習或是課堂中抽象的道德說教,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專業人士的思考與設計,將一個時代、一個階級的主流思想有意識地轉化為藉助藝術傳播媒介或藝術傳播者本身能夠傳達的形式。所以,藝術既具備有意識的課堂教育的特點,也能起到類似於人們在社會中積累經驗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藝術的這種特性以及藝術教育對德育、智育的間接性作用,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忽視其所應發揮的作用。而這恰恰是當代實質美育所追求的、其他各育和教育手段所不具備的滲透作用。
其實,藝術教育的教育中介是一個時代、一定人群所奉行的主流美學價值觀,藝術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其傳達的藝術理念、藝術作品、藝術形式必須符合這一時代人群的審美觀念。而當藝術教育通過對審美媒介的傳遞、剖析、講解,使得受教育者感受到了藝術的本源、理解了藝術創造者的思想、掌握了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那麼受教育者定會將藝術的感召力與自身的創造力相結合併應用於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藝術教育由學校泛化至社會,將個人的審美修養傳播給其他受眾。但是,藝術教育這種作用的發揮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受教育者參與藝術教育的主動性和欣賞藝術、利用藝術的認知深度必須依靠一定的教育手段才能實現,而當前高校對藝術教育作用的重視程度和實施手段還遠遠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藝術教育美育作用發揮的途徑
《決定》關於美育目標的提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即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如前所述,藝術教育的綜合性、超越性、間接性等特點導致了人們對藝術教育認識深度、重視力度和參與程度的不足。換個角度來看,正是因為藝術教育具備上述若干特點,才使得藝術教育向專業教育、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領域滲透成為可能,從而使受教育者掌握審美能力,從基礎的藝術鑑賞上升為創造性的藝術再造,在審美能力提高的基礎上將藝術結晶再次滲透到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實現人文素養普遍提升的目的。這就需要高校藝術教育正視當前問題,尋求解決方法。
(一)切實發揮藝術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藝術教育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必須依靠其滲透性的特點,進而實現藝術教育與美育的一致性,即對個體綜合素質和其他教育形式起到支撐和輔助作用。藝術教育既然作為美育的下位概念,那麼藝術教育在教育領域的身份也必然是通識性教育和養成性的教育。當前,高校藝術教育迫切需要一個準確的定位,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人們對藝術教育作用的正視,並且要祛除急功近利的心態,切實發揮藝術教育面向全員的養成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才規格需求的提高,素質教育取代應試教育是大勢所趨。素質是個體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而形成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而藝術教育先天所具備的基礎性和綜合性無疑與素質教育的目的相契合。1987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斯佩里博士關於裂腦的系統性研究為藝術能夠促進右腦發展、進而促進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提供了生理學支持。此後的諸多研究也表明,藝術教育有利於學生大腦的健康和健全發展,而大腦的發展恰恰是個體發展的生理基點,同時也是德育與智育、智商與情商發展的生理基礎。
正確認識藝術教育的作用是意識層面的第一步,藝術教育的滲透性特點也就相應地決定了它無法像其他教育形式那樣具備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高校對藝術教育的態度就應該是注重長效、釐清比例。當前,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出了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呼籲,任何教育形式都要以「授人以漁」為第一要義。特別是藝術教育更要以培養審美習慣、傳授審美能力為主要任務。而這一任務目標的實現,就需要高校將藝術教育教學進行規範化,避免教育教學的隨意性。藝術教育與基礎學科教學、專業學科教學的結構關係是今後一段時間內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切實發揮藝術教育的形式美育作用
形式美育屬於廣義美育的範疇,是指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可以說,高校中的藝術教育,其目標、任務、作用均與形式美育相一致,藝術教育同時也是高校環境下進行形式美育教學的主要形式。從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看,知識如同積木,相同的知識經由不同個體會在其大腦中搭建出不盡相同的意識結構。這就要求藝術教育要把握兩大原則:一是所選的藝術教育中介要具有代表性;二是將藝術教育中介以及藝術教育各個環節進行拆分細化,將最本源的藝術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
《決定》中提到了要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如何選取審美媒介。美的本質是人們主流價值觀的體現,經典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長期傳承、備受推捧,必然是符合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因此,藝術教育要為學生選取極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媒介,在培養和塑造學生審美價值觀的同時完成對人類文化的認同和體驗。但是,經典的作品,特別是傳承時間較為久遠的藝術作品往往其藝術本源、創作背景、創作手法等藝術精髓並不能被當代人所理解,這也使得人們覺得藝術與生活存在距離,嚮往藝術又望而卻步。藝術教育作為高校教育教學的組成部分,理應也能夠將審美媒介的藝術內涵向學生細緻傳達。藝術本源的介紹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藝術本身就來源於生活,進而激發其觀察美、認識美、探索美的意識;而生活之美的點滴呈現,必然要經由藝術家的獨特思維得以結晶升華,在剖析藝術精髓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使不同時代、不同結構層次的人們體認藝術家的創作手法,也能夠讓學生深受啟發,運用自身的個性特質形成有別於他人的創造素質。
總之,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細緻具體的講解剖析是藝術教育在形式美育階段所應達到的教育效果,這對於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切實發揮形式美育向實質美育過渡的促進作用
《決定》中所提到的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以說是在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基礎上所追求的更高目標。人文素養的核心是人們對人類生存意義和生存價值的關懷,而《決定》中所提出的這一美育定位已屬於實質美育的範疇。形式美育向實質美育的過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也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基礎以及形式美育的主要途徑需要從引導性、實踐性、廣泛性、規範性上下工夫。
學生審美素養的塑造是其人文素養提升的基礎。當前,高校的藝術教育要藝術課程、藝術實踐、文化活動三軌齊頭並進。首先,藝術教育要發揮其引導性作用,通過課堂教學將人類長期積累的藝術知識以間接經驗的方式高效概括地傳達給學生,使其具備理論基礎。同時,藝術課程也不能拘泥於說教,而是要利用學校優勢、地源優勢、政策優勢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優秀藝術作品和藝術團體的機會,使學生感官獲取與原有知識結構相結合,從而引導和激發學生提升藝術素養的動機。其次,藝術教育要注重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以激發和維持學生動機為目的,為學生提供參與藝術交流、進行藝術實踐的平台,拉近學生與藝術的心理距離,使學生對藝術的一時熱情逐漸成為對藝術的愛好和習慣。再次,藝術教育還應將其影響範圍擴大至課堂之外,通過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受教育者提供展示機會,並在全校範圍內形成示範效應、打造藝術氛圍,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藝術教育中來。最後,隨著藝術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及受眾群體的不斷擴大,藝術教育要從目標、內容、師資、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規範,從而能夠更加科學地引導更多學生參與其中,並為其提供更多更好的實踐機會。
綜上所述,「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這一提法將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成為美育和藝術教育的指導性綱領。高校藝術教育應當在國家、學校、個體共同重視並共同參與的基礎上不斷發揮其提升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作用,切實完成形式美育任務,並為形式美育向實質美育的過渡和飛躍打好基礎、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改進美育教學要著眼於提高學生的素養[N].中國教育報,2014-01-27.
[2]李莉.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
[3]趙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1.
[4]周芳.藝術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0.
[5]魏娜.藝術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8.
[6]王雅君.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素質培養的意義[D].保定:河北大學,2004.
(責任編輯:王璐)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