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風水說」與鄉土景觀模式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引言: 工業 革命以後的西方世界始終經受著一種生態上的「精神分裂症」折磨,一方面是對高產值、高物質享受慾望的無止境的追求,其導致了 自然 資源的枯竭和環境的惡化;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一有機會便投身於大自然中去露宿、去遨遊,為此又不得不通過各種途徑,包括 法律 的和技術的,對環境進行保護和治理。在利用 現代 科學 技術和法律手段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硬性的協調的同時,許多有識之士試圖從 哲學 、倫 理學 和心理學等方面尋求醫治上述「心理症」的良方。正如 中國 的氣功和針灸對西方世界充滿魔力一樣,中國古老的「風水說」也被認為是醫治這種「心理症」的魔方,被稱為是「駕奴龍的真正的科學」國外的「風水熱」對國內產生了一種「回歸效應」,使國內許多敏感的學者也開始對這種長期被斥為「封建迷信」而具有頑強生命力的傳統文化現象進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與大多數持全面批判態度的人相反,有的給「風水說」以很高的評價,並認為在現代仍有其實用價值;有人則持折衷態度,認為其整體上屬於封建迷信產物,但在某些方面如對羅盤的 應用 和對地形 分析 仍具有科學性。本文將結合理想風水模式及典型事例,著重「風水說」的哲學解釋層次進行探討,也在這一層次上,它能給現代生態學及環境科學的 研究 帶來一些啟發。
一、什麼是「風水說」
  風水源於古代確立城市的外部環境和人們選擇建築地點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建築哲學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借鑑祖先選地定居的經驗,形成了相地術,古稱堪輿術,占卜之意。其 理論 分別著眼于山川形勝選擇(形法)和注重方向及布局(理法)兩種。在古代,風水術盛行於全國各地,成了左右人們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風水有人斥為偽科學、迷信,誠然,其中不少 問題 無法說清,是一個重要原因。若從當代建築地理環境理論加以剖析,可以透過現象發現其中合理的內核。
  風水,我們把它分為五個層次來解釋:第一個層次,風水的生物遺傳層次,古代定義叫風水。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大地中瀰漫著一種氣,這種氣是碰到風就吹散了,遇到水則停下來,所以叫遇水則止。第二個層次叫文化的積澱層次,第三個層次是哲學的解釋層次,第四個層次是技術的結實層次,第五個層次是民信,民信就是我們給它賦名的,實際上是大眾的民信。
  那麼,什麼是生物的遺產層次呢?就是人一生下來就喜歡景觀,一生下來就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這個人本能的東西,都是天性的。比如說你愛爬樹,比如說女的愛穿花衣服,男人喜歡打獵等等,這些天生的即所謂的人的天性。
  第二個層次,人的天生的東西要去解釋,要用一個模式去解釋,解釋的模式就是一個哲學解釋層次。中國人和西方人各自都有哲學解釋體系,這就是一個哲學體系,就是用哲學的 方法 解釋。
  在此之前,在生物遺傳層次和哲學解釋層次之間,還有一個層次就是文化的積澱層次。也就是說東西方文化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東方人喜歡紅色,西方人不喜歡紅色,而西方人喜歡綠色。那麼,這個紅色就帶有一種濃厚的文化層次。紅色是激盪人心的,它是在原始 社會 看到殺了一頭牛,然後很興奮,所以對紅色很敏感。只不過東方人這種敏感是吉祥的,西方人這種敏感是凶的。所以我們看到過街的紅綠燈是紅色代表凶的,是禁止通行的,綠色是通行的,這也是從西方符號引進來的。所以就是說這個符號有東西文化的差異。哪兒如何來解釋這套差異,那就是哲學的解釋層次。
  東方的哲學體系是一個化始化機化成,一個陰陽的解釋體系。所謂的化始,就是萬物始於陰陽,萬物都是從混沌開始的。一個大地,然後開始有陰陽,開始有分化,分化出來人,分化出其他的動物和植物,所以又叫陰陽哲學。所謂化機,其過程就是陰陽的這種瀰漫的氣,太虛無形,那麼這是整個太虛的陰陽,宇宙是有陰陽組成的,這種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而下沉以後就成了大地上的東西。在天,上去以後變成天象,無形之氣在天成象,明星辰,罡氣上騰,那麼地下是婁氣,無形之下在地成形。山川草木婁氣下來就形成山川草木、河流、動物、植物。那麼這兩個氣,罡氣也是陽氣,加上婁氣,兩個氣交織在一起,為風雨為風雪。下雨、下雹、下雪就是罡氣和婁氣兩者相遇變成的。這兩種氣將來會停到什麼地方呢?這就是陰陽沖合之穴,就是兩個平衡的穴位,這個穴位叫陰陽相間,福祿永增,萬事得以暢順,這就是化成。
  化機是整個及至流動的過程和交匯的過程。化成,集大成,有果實。當一個人看中了一個地形的走向,通過天象找到了一個陰陽沖合的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就是你要做下來的,就又回到了哲學上講的。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樣就可以陰陽沖合,化成了,萬物就會得以昌盛。即所謂好風水,就是藏風聚氣。
二、什麼是鄉土風水
  眾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這就是中國本土文化中的一項重要 內容 。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華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就有了很明顯的「鄉土性的環境選擇」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用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 發展 。(2)位於河流交匯處, 交通 便利。(3)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4)一般位於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頗具啟發意思的是,這些村落多被現代村落或城鎮所迭壓,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範圍內,在15個現代村落中就發現了11處新石器 時代 的村落遺址。甘肅渭河沿岸70公里的範圍內,就發現了69處遺址。可見,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聚落選址因素的考慮很是講究。從上古文化遺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區之外,居民區與墓葬區的有意識的分離,成為後來區分陽宅、陰宅的前兆。新石器時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斷改進,反映了人們隨環境而變化的適應能力,對原始聚落的位置選擇,也體現了遠古先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有了較高的認識水平。總之,人們在觀察環境的同時,開始了能動的選擇環境。
  再則,鄉土風水學中以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之外則為凶地。《堪輿泄密》曰:「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龍經》亦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返水」、「反弓水」一類的地形均為凶地,不利於生養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迴環朝穴。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之類關係作了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得出結論,這一結論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河曲的變化 規律 是相吻合的。換而言之,古代建築風水學中 總結 的「水抱有情為吉」的觀點,就是根源於此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