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家長助教提升「共育」有效性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劉佳 潘儒
四年前,「家長助教」概念剛剛走進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希望藉助「助教」角色使家長更好地了解班級教育工作情況,使家長近距離感受幼兒在園生活。起初,家長們的參與興趣比較高,很多家長都自願報名,但在開展3個月後,家長即因工作時間或對幼兒一日生活已基本了解了等理由不再參與助教活動。這一現象讓教師們開始感到困惑:「難道家長助教工作就這樣停滯了?問題出在哪裡?怎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家長助教的作用,為家園共育工作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隨後,全園開始進入到家長助教實施的第二階段——以孩子為本位的共育研究。
第二階段,園所在開展家長助教活動時著重強調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以此達成家園雙方在教育中的共識,提升共育成效。
積極改變工作方式
提升家長助教活動的有效性
在二階研究開始時,教師就針對「家長開放日」和「家長助教」兩項工作進行了對比分析,進一步明確了「家長助教」活動的定義和目標,家長助教不僅僅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參觀者」,更需要深度融合於幼兒園教育活動之中,並在家庭中承擔起「教育者」的角色,成為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引導者。避免出現將家長助教簡單定義為是對個別家長進行的班級開放日活動,或是邀請家長來體驗教育工作等。為此,我園首先圍繞著家長助教工作開展的方式進行研討,進一步明確工作流程及溝通重點。
以解決新生入園的分離焦慮問題為例。以往接待新生的方式有:家訪、新生家長會、入園適應日等,都是從了解孩子基本信息和向家長宣講簡單育兒常識為主,溝通內容相對統一,互動方式基本上是一對多,即便家訪也是有相對固定的詢問模式,但後期是否有具體分析,如何結合後續工作開展,都沒有深入思考。此次家長助教二階研究,幼兒園在開學前就先明確了以關注家長情緒及幼兒在家教養方式為重點,制定新生入園前的首次溝通內容,並圍繞初次溝通中的焦點問題,與家長交流討論孩子的入園準備建議。例如,情緒安撫的方式方法,身體健康護理的建議等。最後,教師依據幼兒的實際表現,建議家長選擇適宜的教養方式,與園所一起幫助幼兒順利渡過分離焦慮期。
比如,針對「分離焦慮」現狀較為明顯的家庭,班級教師先引導家長關注並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說明入園階段幼兒的典型表現,使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有一個合理的期待;第二,向家長仔細介紹班級的一日作息安排,同時宣講此階段幼兒護理的保教常識;第三,根據本班工作重點指導家長做好進班助教計劃;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引導家長有意識和自己的寶寶聊天,讓孩子知道媽媽或爸爸什麼時候會和他一起在幼兒園,增強孩子的安全感。通過開展入園初的助教活動,家長不僅對分離焦慮有了新的認識,更理解了幼兒園教育的價值和園所工作的不易。
此次嘗試讓教師和家長看到了孩子們順利、平穩地適應了園所生活,在爸爸媽媽們的影響下,孩子在班級中的社會交往意願和能力發展甚至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家園之間的溝通不再是簡單的「詢問」和「彙報」,而是針對孩子行為表現的共同分析和探討,家長們逐漸關注班級工作重點,主動協助教師做好在家中對孩子的引導,為後續的家園共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明確家園共育「著力點」
增強共育實效性
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們會出現在家、在園「判若兩人」的現象。家庭教育如何堅守教育原則,與幼兒園尋找在教育理念、行為上共同的「著力點」,是家長助教第二階段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家園需要針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全面的了解,達成統一的認識。其次,共同商討「教育法則」,保證在共育中能遵守相同的原則,無論是在園所、在家,家長都是「助教」。最後,家園雙方需共同肯定孩子的成長,以此正向強化孩子的行為表現,使之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及品德。
例如,孩子不願與同伴分享自己玩具這一現象,有的家長會在發生矛盾時,過於保護自己的孩子,將簡單的問題變為兩個家庭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園教師藉助家長助教活動進行相關教研,使家長和幼兒園能在同伴分享這個問題上更好地達成共識。教師先引導家長們思考當孩子們發生矛盾時,自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然後,可以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引導,讓孩子在此過程中獲得有益的交往經驗;最後,一起說一說在幼兒園可以怎樣做,在家中可以怎樣做等等。當教師和家長以教研的形式坐在一起時,家長助教們開始轉變自己的角色——逐漸接受自己是幼兒教育者這一身份。
同一教育目標下的交流,使得教師、家長的溝通更加聚焦,家園教育的理念、方法逐步統一,促使家園共育更有實效。
關注家長助教的教育方法
增強對家長科學育兒的引領性
《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版)指出「幼兒園要面向幼兒家長提供科學育兒指導」,結合我園家長助教實踐,我們積極探索新方法,提高家長科學育兒的理念和行為。
例如,一位大班家長在觀察幼兒遊戲時,發現孩子連接電子積木遇到了困難,家長馬上介入,直接幫他解決了問題。活動結束後,班級教師與這位家長開展了一次討論。通過溝通,教師了解到家長認為「及時幫助就是教育」,忽視了孩子可能會在探索和解決問題中獲得成長。為此,班級開展了主題為「給孩子適宜的教育」家園活動,讓家長說一說什麼樣的幫助更利於孩子發展。通過討論發現,大部分家長實際上有較好的教育意識,能認識到通過鼓勵而不是包辦代替的方式去幫助孩子,但家長的理念和實際行動為什麼卻脫節了呢?如何才能逐步將家長的理念轉化為育兒行為呢?
教師做了多種嘗試。首先,通過家長會的形式,與家長探討了科學的育兒理念及方法;其次,安排家長助教參觀教室,詳細為家長介紹、演示各個區角、各種材料的教育意義及教師日常的工作方法及目的,讓家長簡單地了解教育內容是如何通過遊戲活動來實現的;最後,在助教活動時,教師通過親身示範,讓家長助教了解如何適當地介入幼兒活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支持。在每次家長助教日結束後,教師都會和家長助教一起再回憶一下幾個關鍵的「教育」片段,大家一起說一說,不同的介入方式下孩子會有哪些不同的反應和變化,明確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以怎樣跟孩子進行互動等等。
同時,教師還鼓勵家長助教將這些良好的方法進行整理,在全班家長會或班級群中進行教育經驗的「現身說法」,讓家長帶動家長,以點及面,輻射全班,使得班級所有教師、家長相互引領,共同進步。
總之,第二階段的家長助教活動,不再停留於簡單參與、體驗等形式上,而是以家長助教為契機,讓幼兒園、家長共同關注助幼兒的真發展,提升家園共育的實際效果。期望「家長助教」這一共育活動,能構建和諧的家園教育氛圍,促進幼兒快樂健康成長。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