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以人為本 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教育培訓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以人為本 加強對失地農民的再就業教育培訓
 一、失地農民的生活http://WWw.LWlm.cOM及再就業現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培根的話說: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對大多數農民來說,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據國土資源部統計,每征一畝地,將造成1.4個失地農民,當前我國失地農民的總數已超過4 000萬人,而且每年還以200多萬人的速度遞增。國家統計局對近3 000家農戶調查顯示,耕地被徵收前年人均純收入平均為2 765元,徵收後下降了26元。去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東部某省歷年累計200餘萬的失地農村人口中,有30萬人左右是失地貧困人口。中西部地區問題更為突出,西南某省20%的失地農戶僅靠土地徵用補償金生活,25.6%的失地農戶最急需解決的是吃飯問題,24.8%的失地農戶人均純收入低於625元,處於絕對貧困狀態。另據信訪部門統計,去年全國受理土地信訪案件中,大部分為農民失地又失業問題。①多數失地農民面臨著種糧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等生計問題。 
  農民土地被徵用後就不可能再以種地為職業,失去了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了最根本的就業崗位。由於失地農民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偏低,就業難問題比較突出。由於大多數失地農民的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普遍很低,在土地以外的其他工作崗位競爭中處於劣勢,難以找到新的就業機會。特別是40歲以上的勞動力,尤為突出,雖然他們過去是農業生產的好手,但現在只能從事簡單的看管、搬運等臨時性工作。許多農戶在全部或大部分耕地失去後,希望從事非農經營,然而由於過去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缺乏從事二、三產業經營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由於農民投資理財的知識和能力較為有限,面對變化莫測的市場,難以為土地補償費尋求有效的增值渠道。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已影響到城鄉社會穩定和農村經濟發展。
  
  二、教育培訓是提高失地農民素質,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強大動力
  
  教育培訓能夠提升失地農民的再就業能力。從理論上講,教育培訓是對勞動力素質的開發,也即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培訓提高經濟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勞動力的素質。就業則是勞動者參加社會合法勞動的過程,是勞動者進入社會、經濟生產過程與生產資料及其他生
  產要素相結合的過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教育培訓創造的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素質),而就業實現勞動力的價值(勞動能力)。勞動者素質將教育培訓與就業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這就是素質、培訓和就業的內在邏輯關係聯結,實施素質就業離不開教育培訓。
  教育培訓能夠促進失地農民再就業並能提升其職業地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一個重要論斷: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人力資本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物質資本、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更為重要。在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尤其是勞動密集型手工作業的工種由於不採用
  機器作業,使用的勞動工具也比較簡單,因而,勞動者的技能水平的高低就決定了產品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同時,高素質的勞動者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加了產出和國民收入,從而增加了社會總體消費水平,並能進一步刺激投資的增長,增加社會的就業量。所以,教育培訓對促進就業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失地農民再就業教育培訓更是如此。
  近年來,政府在失地農民就業教育培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於農民自覺接受教育培訓意識薄弱,而且政府在對失地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也存在著多頭管理;培訓模式不合理;培訓形式不科學;培訓內容不系統;培訓力度不夠強;組織分散,投入有限等一些問題,致使對失地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效果不夠理想。
  
  三、加強對失地農民再就業教育培訓的獻言
  
  (一)樹立以農民為本的觀念,充分認識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的重要性
  我國是一個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農民群眾始終是我們黨依靠的主要群體,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首先應以農民為本。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人是社會的載體,說到底農民應是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受益者。所以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不能以犧牲失地農民的利益為前提,否則最終的結果必將阻礙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因此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必須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農民為本的宗旨,充分體現失地農民的利益和意志,保護失地農民的根本利益。從失地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想失地農民所想,急失地農民所急,辦失地農民所需。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預防失地農民走向貧困的最好辦法。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要像關心城鎮下崗職工那樣關心支持失地農民再就業,逐步清除各種不利於統籌城鄉就業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從大的就業觀念來看,土地是農民生活的來源,賴以謀生的工作崗位,失去了土地就等於下了崗、失了業。就業是失地農民最好的保障,關係失地農民生存和發展。他們再就業問題與失業職工同等重要和嚴峻,應當而且必須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二)完善失地農民再就業教育培訓機制,強化政府主導和服務職能
  教育培訓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減少在再就業安置中的不公正現象。正義原則要通過調節主要的社會制度,來從全社會的角度處理這種出發點方面的不平等,儘量排除社會歷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仁義因素對於人們生活前景的影響。② 
  過去,我們的培訓往往只停留在為了培訓而培訓的意義上,政府部門對於失地農民的培訓更多的是把它作為一項政績工程來對待的,很少關注培訓的質量以及培訓的最終目的的完成情況,這不僅造成了嚴重的人力、財力的浪費,也無法完成培訓的實際目的幫助、解決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畢竟,培訓只是一種手段,我們不是為了培訓而培訓,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幫助失地農民再就業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政府的政策措施只有真正落實到操作層面上來才是切實有效的,才能保證城市化長期平穩的發展。③所以,抓好抓實失地農民教育培訓,解決好失地農民的再就業問題,是當前各級政府迫在眉睫需要研究的新課題。
  1.加強宣傳引導,轉變失地農民的就業觀念。通過廣播、電視等媒體,以晚會、知識競賽等群眾喜聞樂見活動為主要形式,大力宣傳就業政策。選擇一批失地不失志,自力更生創大業的先進典型農民,採取新聞報道、巡迴做報告等形式,樹立典型失地農民就業榜樣,進行宣傳表彰。同時,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生動直觀、政策指導性強的優勢,以聲圖並茂的方式,幫助被征地農民轉變就業觀念,認清發展大勢,找准自己的位置,樹立有活干就是就業的理念,使其自覺融入社會前進和發展的大環境中。
  2.整合教育資源,改革教育培訓模式。對失地農民的就業教育培訓,要由國家統籌規劃,政府相關部門分工指導和協作,以教育系統為農民培訓的主體。發揮地區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資源優勢,構建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對失地農民轉型培訓納入農民教育體系。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