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正月初七人日美食:七樣菜、盒子菜、及第粥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正月初七,女媧創世神話中的人類誕辰日。俗稱「人日」,也叫「人慶日」、「人勝日」、「七元日」。晉人董勛《問禮俗》云:「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
中國上古社會的動物象徵譜系中,雞、狗、羊、豬分別象徵東西南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時,牛和馬象徵著地與天,也就是上方和下方。女媧創世神話中講的前六天所造的六種動物合在一起,恰恰是三維度的立體宇宙構成的一種隱喻,加上中間為七,已經到了極限,「七」就成了宇宙數字,循環極限數字。古人對空間的認識是先由東西,再向南北,而牛馬的出現又較其他四畜晚一些,所以從雞到人的創世神話所造動物是有先後順序的,空間數字「七」又轉換為時間的循環變化,七日象徵著時間的極限,「七」這個神聖位置留給人,成為人的紀念日。
客家俗諺:「七勝八敗」。其中「七勝」由正月初七「戴人勝」民俗簡化而成,「七」被引申為「吉慶」、「勝利」、「順意」;「八」則是「白」、「敗」的諧音,借指白喜事、忌日、凶災等。
但贛南客家的數字禁忌卻忌諱「七」多於忌諱「八」,如正月初七日吃「七樣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樣菜」的諧音象徵表示人們祈願聰明、勤勞、幸福、長久之外,還隱含著人們對「七」這一數字的禁忌。因為在客家話中「七七八八」就有「麻煩」的意思。客家人的喪葬習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等。「走七」俗稱「撞七」,報喪後第二十八天(俗稱「四七」)。又忌逢農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則須舉家走避,客家俗語云:「撞三沒撞四,撞得生人沒點氣」。「七七」(即報喪後四十九天)內禁孝子孝孫理髮、忌碗筷疊放以防喪事層出不窮。「四七」俗稱「妹子七」,有孝女備物祭奠的風俗。「做七」是指從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孫即須穿著孝服備牲醴拜靈,又稱「篩七」。以「三七」、「五七」、「圓七」(即七七)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備牲醴果品等延僧誦經,儀式如同臨喪「做齋」。其實上述禁忌民俗也都與正月初七「人勝日」信仰有關,生於「七」對客家人來說是喜,死後逢「七」祭拜同樣也是喜,只不過有紅白之分,但「七」作為象徵無窮循環的數字,其神聖性卻是一致的。
中國自漢代開始有人日節習俗,魏晉時期愈加重視。唐代及唐代以前人日節的主要民俗活動是「戴人勝」。《荊楚歲時記》載曰:「(人日)剪彩為人,亦鏤金箔為人,貼屏風上,亦戴之頭鬢。亦造華勝以相遺……像人入新年,形容改新。」「剪彩為人」即用五色綢緞剪為人形,「鏤金箔為人」即雕刻金屬薄片成為人形,這些由綢緞剪成或金箔鏤刻而成的「人形」,就是所謂的「人勝」了。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日即事》云:「鏤金作勝傳荊風,剪彩為人起晉風。」唐代尤其流行人日佩戴人勝、在床帳粘貼「人形」,因此唐代的人日節就成了「人勝節」。如李乂《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有「幸陪人勝節,長願奉垂衣」之句,便是證明。唐以後人日節衰落,戴人勝的習俗只在少數地方仍有流傳。如宋代詩人宋祁《人日》有「況鏤黃金假作人」之句,明崇禎《嘉興縣誌》記載:「士女造華勝相遺,或戴於發。」佩戴人勝在於祈求人丁興旺,是上古人類生殖崇拜的遺風。日本正倉院所存唐代人勝值得注意,一枚的圖形是女子,有十六個字的另一枚繪有兒童。這些繪有女子和兒童圖像的人勝要貼在床帳或屏風上,貼屏風較貼床帳興起晚,床帳更能說明問題,即繪有女子和兒童的人勝是一種生育巫術,貼於寢室床帳,祈求婦女具有生子的能力。至於女子戴人勝於頭,原始意義也當是希望自己具有生殖能力。人勝標誌和人日命名二者所表達的含義是一致的。
唐代,每年人日,皇帝都要賞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到宋代,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吃「七樣菜」、喝「七寶粥」習俗已經廣為流傳,但今天仍然傳承「七樣菜」、「七寶粥」歲時民俗的,卻主要是分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
北方地區正月初七傳統美食民俗:盒子菜
說明:盒子菜源於古代立春「咬春」習俗。即吃春餅、春卷、春盤。春餅是用燙麵烙的一種雙層薄餅,吃的時候揭開,現在飯館則多用卷烤鴨的鴨餅代替。卷春餅的菜稱為「和(讀「或」音)菜」,用豆芽菜和粉絲加調料或炒或拌而成。另外還要配炒菠菜、炒韭菜、攤雞蛋等熱菜以及被稱為「盒子菜」的熟肉,如醬肘花、醬肉、燻肉、爐肉(均要切絲)。如果在家裡吃,這些菜是從「盒子鋪」(賣熟肉的鋪子,如西單「天福號」)購買,熟肉鋪送貨時把熟肉盛在外觀精緻的盒子裡,吃飯時就把盒子擺在自家的餐桌上。待顧客吃完肉之後,肉鋪再取回盒子。菜因為裝在盒子裡,所以被稱為「盒子菜」,熟肉鋪則因靠牆放滿了備用的盒子,而被稱為「盒子鋪」。
正月初七人日,北方地區還有登高、攤煎餅、吃「盒子菜」等習俗。與重陽登高的消極避禍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積極的祝頌祈福的內容,因而常是合家同登,飲宴歌唱,盡情歡樂。老子所謂「眾人熙熙,如登春台」所言正是上古人類春日登高的愜意。寶顏堂秘笈本《荊楚歲時記》注曰:「北人此日食煎餅,於庭中作之,雲『熏天』。」「盒子菜」乃熟食葷菜,非常適合人日野外登高食用。
廣州地區則有人日「游花地」、「選人日皇后」習俗傳承。廣州芳村花地灣是著名的花卉產區,每逢正月初七「人日」,廣州人便成群結隊地去花地遊覽,俗稱「游花地」。過去廣州人在人日出遊的過程中還要評選「人日皇后」,中選者主持這一天蒸米糕、做美食等項活動。當選者除了具備美貌之外,烹飪技術也需過關才行。此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是典型的出得廳堂,入得廚房。
南北朝梁朝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載曰:「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以七種菜所做的「羹」,當時民間俗稱「七寶羹」。《荊楚歲時記》未具體載明「七種菜」是素菜還是葷菜,還是葷素均可。從清代中後期還局部流傳於江南各地的相似民俗中,或許可以窺探到當時「七寶羹」的一些風情。
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種作羹」。
廣東潮汕地區:「以菜七樣煮食,雲益壽。競抬神出遊,各村設供,以兆一歲平安」。
浙江:「正月初七日,家家吃疊砂糰子,俗名曰人口團,食者可一年人口平安」。
安徽:「以飴糖掇炒米成團,謂之餉大平,俗以為想太平意。」
在人日,以廣州、香港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一帶喜歡吃「及第粥」,至今仍然流行。所謂及第,就是希望在科考場中取得狀元,人日吃「及第粥」就是取其好兆頭。「及第粥」由豬肝、豬肚、豬粉腸、肉丸和雞蛋等一起煮而成。
客家人年初七「以七種菜為羹」,俗稱「七樣菜」。
梅州客家俗語云:「吃完七樣菜,撿金又撿銀!」潮汕人則認為「吃了七樣羹,越吃越年輕。」吃七樣菜之所以有著如此美好的預兆,與七樣菜的內容有著密切關係。粵東地區客家的「七樣菜」一般是芹菜、大蒜、香蔥、芫荽、韭菜,另有就是魚或者豬肉等,有葷有素七種菜肴放在一鍋烹飪,煮好後便全家男女老少坐在一起享用。「七樣菜」取七種蔬菜或魚肉的諧音,如芹菜,表示吃了就會變得更勤快,大蒜則寓意會划算、善經營,香蔥即指代聰明,芫荽表示有緣、團圓,韭菜象徵天長地久,有魚或有肉表示富足。全家吃素的人家則以豆腐竹代替魚肉,同樣有「富足」的寓意。
與粵東客家近鄰或雜處的潮汕人,也有類似「七樣菜」的習俗,名曰「七樣羹」。潮汕人的「七樣羹」分甜、咸兩味烹制。選用的蔬菜包括厚合(即百合)、芥蘭、芫荽、大芥菜、春菜(即小芥菜)、大蒜和芹菜。鹹的做法是熬好排骨湯,然後將七種菜放進排骨湯里煮成一鍋濃濃的菜羹,還可在羹里加入香菇、蝦米或魷魚絲等調味品,使羹湯更加香醇。至於甜味「七樣羹」的做法,則將青菜用油爆炒,然後下糖調味,這種做法相對簡單,吃起來甜蜜爽口。
福建、台灣地區閩南人的「七寶羹」則多用菠菜、芹菜、蔥或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閩南人俗稱菠菜為「飛龍」,吃菠菜寓意生龍活虎、身體強壯;閩南人吃芥菜則表示長壽;吃薺菜則驅除凶災;而吃白菜則寓意明明白白。至於芹菜、蔥或蒜、韭菜,其寓意與客家七樣菜相同。
廣西陸河客家年初七的七樣菜,俗稱「七樣菜茶」。是日上午,陸河客家煮「七樣菜茶」為主食。「七樣菜」即大蒜、芥菜、荷蘭豆、油麥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七種蔬菜或香料。家庭較富裕者還往往外加以蝦仁、魷魚、香菇等加香油炒熟,然後用上好幼茶(即綠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缽內,用擂茶棍仔細擂成糊狀,衝進滾燙開水即成香噴噴的客家擂茶。七樣菜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飯,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這種菜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熱散寒,驅邪扶正,沁人心脾,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民間美食。
各地客家「七樣菜」的稱謂各有不同,所用材料也有所差異。
福建閩西寧化、江西贛南石城等縣稱之為「七樣羹」,與畲族及畲族祖地潮州地區的稱謂一致。但所使用的材料不全是素菜,一般有大蒜、芹菜、香蔥、韭菜、魚、肉以及客家米粿。
江西贛南寧都客家則與閩南人的稱謂一樣,曰「七寶羹」。其材料卻也與閩南人不同,閩南「七寶羹」全部是素菜,而寧都「七寶羹」則有菜有肉,一般用大蒜、芹菜、香蔥、韭菜、芫荽、芥菜及肉丸。清光緒元年《瑞金縣誌》載曰:「人日,以七種生菜為羹,親串鄰比互相餉遺。諺云:食過七種羹,打點作營生。」
台灣客家人多在大年初七這天吃火鍋,火鍋用料「七樣菜」是必不可少的,即芹菜、大蒜、香蔥、芫荽、韭菜、魚、肉,並分別寓意「勤快」、「會算」、「聰明」、「人緣好」、「長久幸福」、「年年有餘」、「富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