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腹股溝區解剖經典概括

2023年10月18日

- txt下載

腹股溝區的解剖傳統上主要指的是腹股溝管的解剖。隨著腹股溝疝腹膜前修補術式及腹腔鏡疝修補術的出現,也應該包括腹膜前間隙的解剖,可以概括為「12345」:
「1」指1條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女性)。福建省立醫院基本外科黃東航
「2」指2條韌帶,分別是腹股溝韌帶(後面是髂恥束)和恥骨梳韌帶(Cooper韌帶)。
「3」指3個區域,分別是肌恥骨孔(或腹股溝盒)、危險三角和疼痛三角。
「4」指4個解剖層面,從前向後分別是①腹外斜肌和腹股溝韌帶、②腹內斜肌和弓狀下緣、③腹橫筋膜和④腹膜。這裡面包含還有兩個很重要的間隙,腹股溝盒(Inguinalbox)和腹膜前間隙((preperitoneal space)。
「5」指5條腹股溝區的神經,分別是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生殖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
「12345」概念並沒有涵蓋腹股溝區的所有解剖元素,只是將目前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基本上包括進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我們在手術中看到的解剖是可能存在一定變異的。
(1)精索(spermatic cord)
精索包括輸精管、生殖股神經、蔓狀靜脈叢、睪丸動脈以及來源於腹內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睪肌纖維)從內環穿過。
(2)內環(internalring)
內環是腹橫筋膜上的卵圓形裂隙。位於腹壁下動脈的外側,精索和子宮圓韌帶經內環穿出盆腔。內環附近的部分腹橫筋膜延伸為精索內筋膜。精索內筋膜、睪丸、精索(包括輸精管、生殖股神經、蔓狀靜脈叢、睪丸動脈以及來源於腹內斜肌和精索外筋膜的提睪肌纖維)從內環穿過。
(3)腹股溝韌帶(inguinalligment, poupart ligment)和髂恥束(iliopubic tract)
腹股溝韌帶是由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至恥骨結節間向後上方反折形成,其內側的部分纖維向下後方反折,形成腔隙韌帶(又名陷窩韌帶,Gimbernat韌帶)。腹外斜肌腱膜在外環口又分為上方的內側腳和下方的外側腳,而外側腳分出部分纖維(反轉韌帶),向內上反折,經恥骨結節表面和內側角的後方,與腹白線相附著,參與腹直肌前鞘的構成。反轉韌帶及附近的腹直肌前鞘是我們固定補片的重要結構(而不是固定在恥骨結節的骨膜上!)。
髂恥束是腹橫筋膜增厚的部分,起於髂前上棘,止於恥骨上支。通常在開放式前進路手術中較難看到,在開放式後進路修補術或腔鏡修補術中可以看到,尤其是直疝更為明顯。
腹股溝韌帶和髂恥束的關係「只是位置非常接近而已」。
(4)恥骨梳韌帶(pectineal ligament, 又稱Cooperligament)
恥骨梳韌帶在解剖上是有爭議的,但是我們在臨床上可以理解是腔隙韌帶(陷窩韌帶)在恥骨梳的延續,覆蓋於恥骨上支有光澤的纖維結構由骨膜、髂恥束反折的纖維和腹股溝韌帶組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韌帶。是用於固定補片的主要結構,但固定時要小心走行於其上的死亡冠血管。
(5)腹股溝盒(inguinal box)和肌恥骨孔(MyopectinealOrifice)
通常把腹外斜肌下的腹股溝管里一個封閉的解剖間隙即腱膜下間隙,稱為「腹股溝盒」。國外測定值平均結果為:從髂前上棘到恥骨結節為12cm,內環到恥骨結節為5cm,腹外斜肌腱膜在腹直肌前鞘的插入處到腹股溝韌帶傾斜緣的凹面端為5cm。這個間隙的大小和形狀沒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正是基於這種原因,設計一種定型補片,使之適用於所有原發性疝修補成為可能。在Lichtenstein術式中,Amid建議補片的大小7.5×15cm(原來5×10cm)。這個尺寸文獻報道不一。我們國人的這個大小較歐美人要小一些,但至少也要用6×11cm大小的補片。肌恥骨孔由法國醫師Fruchaud在1957年提出的。人體的腹股溝部位有一個薄弱區域,其內界為腹直肌外緣,外界為髂腰肌,上界為腹橫肌和腹內斜肌,下界為骨盆的骨性邊緣,這個區域稱為肌恥骨孔。肌恥骨孔內無肌層結構,抵擋腹腔內壓力的只有腹橫筋膜,當腹橫筋膜薄弱時就會發生腹股溝疝
肌恥骨孔概念的提出為腹膜前修補疝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和解剖依據。
(5)危險三角(又稱Doom triangle )
1991年由Spaw提出。是指在輸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間,其中有髂外動、靜脈通過。值得指出的是這個三角平面的角度是多變的,是因人而異的,在做腔鏡疝手術時要注意。
(6)疼痛三角(pain triangle)
疼痛三角位於精索血管的外側、髂恥束的下方。有腰叢神經的分支(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和股支、股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穿過。比較容易損傷的是股外側皮神經和生殖股神經的股支。所以不能在該區域內釘合補片!
(7)腹壁的層次、腹橫筋膜(transversalis fascia)的再認識
腹壁的層次:在腹前下壁弓狀線以下自壁層腹膜到腹直肌共有6層結構,分別是壁層腹膜、疏鬆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層)、膜樣腹膜外筋膜(覆蓋於腹膜外脂肪表面的一層很薄的較堅韌的膜樣纖維組織)、腹壁下血管及其周圍脂肪、腹橫筋膜、腹直肌等。在弓狀線以上,腹橫筋膜與腹直肌之間尚有腹直肌後鞘。
腹橫筋膜是腹內筋膜的一部分。腹內筋膜是包繞腹膜的一個有廣泛連續性的筋膜,是被覆在腹壁各部肌肉深面的一層筋膜,由於其被覆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位於腹前外側壁(腹橫肌)深面的部分稱為腹橫筋膜,位於膈下的部分稱膈下筋膜,位於腹後壁的部分稱為腰方肌筋膜、腰大肌筋膜和腎筋膜,位於髂窩的部分稱髂腰筋膜,位於盆腔內的部分稱為盆筋膜。
腹橫筋膜在腹上部較薄弱,在腹股溝區最為發達,特別是接近腹股溝韌帶和腹直肌外側緣處較緻密。其上方連膈下筋膜,下方續髂筋膜及盆筋膜,呈穹窿形襯附於腹直肌、腹橫肌、腹股溝韌帶、髂血管和恥骨等結構的表面。形成較堅強的腹股溝管後壁,覆蓋了腹橫肌腱膜弓與腹股溝韌帶之間的裂隙。腹橫筋膜與前面的腹橫肌結合比較疏鬆,但與腹直肌後鞘卻緊密相連。
在腹股溝韌帶後下方,腹橫筋膜形成一強化的纖維組織帶,稱作「髂恥束」(iliopubic tract)。髂恥束是行疝修補術的重要結構。在腹股溝區,腹橫筋膜還分化出以下結構:⑴在內環處呈吊索狀環繞內環口;從盆腔來的輸精管和從腹後壁來的精索內動脈和靜脈由此進入腹股溝管。⑵在精索穿過內環處延續成為精索內筋膜,呈漏斗型突出,如發育不良或退性形變,腹膜由漏鬥口向外突出,是造成腹股溝斜疝的重要因素;⑶容納腹壁下血管穿行並形成血管鞘;⑷在股血管前方沿其下行形成股血管前鞘;⑸在白線位置與對側腹橫筋膜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纖維帶。此外,腹橫筋膜在腹股溝區有四處增厚隆起呈柱狀向頭端伸延,分別是在白線位置、腹直肌鞘外側區、腹壁下血管起始處和內環內側。其中位於內環內側的隆起,有時有一些縱行的纖維束加強腹橫筋膜,稱為「凹間韌帶」(interfoveolar ligament),對內環口有加固作用。
腹膜外筋膜(又稱腹膜下筋膜,腹膜外組織)是位於腹橫筋膜與壁腹膜之間的疏鬆結締組織,向後與腹膜後隙疏鬆結締組織相連續,在腹下部特別是腹股溝區含較多脂肪組織。可以分為淺層的膜樣腹膜外筋膜、深層的疏鬆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層)。
腹橫筋膜和腹膜外筋膜有時被稱為腹橫筋膜的淺層和深層。其實,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層面。在腹股溝區,腹壁下血管走行於在腹橫筋膜和腹膜外筋膜之間,精索血管和輸精管走行於腹膜和腹膜外筋膜之間。腹膜外脂肪主要存在於腹膜和膜性腹膜外筋膜之間,在正中線附近及膀胱周圍最為肥厚,在脂肪組織間也可見其滋養血管。腹橫筋膜和腹壁肌肉之間的脂肪組織較少。在腹膜外筋膜和腹橫筋膜之間沒有血管結構,有時存在小脂肪團,尤其好發生於腹壁下血管附近,這些脂肪團原本位於腹橫筋膜外,其向內突破了稀疏薄弱的腹橫筋而進入該間隙。在腹直肌後方、直疝三角和恥骨梳韌帶附近區域,腹橫筋膜和腹膜外筋膜間的粘連較為疏鬆。在腹壁下血管的外側和髂窩處,二者粘連較為緻密往往融合。 
腹橫筋膜深面的腹膜外間隙被膜性腹膜外筋膜分隔成兩個外科間隙,分別是壁層間隙和髒層間隙。前者位於腹橫筋膜和膜性腹膜外筋膜之間,內含腹壁下血管等;後者位於膜性腹膜外筋膜與壁層腹膜之間,內含腹膜外脂肪、臍中間韌帶、臍內側韌帶、膀胱等。在臍內側韌帶處,上述筋膜會粘合附著,而兩個間隙相互融合。
腹膜、腹膜外筋膜和腹橫筋膜這三層結構都將延續到精索內,此時,腹橫筋膜改稱為精索內筋膜。精索內的疝囊容納了內容物後呈立體的管狀,血管和輸精管貼附在「疝囊管」外的內下方,疝囊管和精索結構一起被腹膜外筋膜包裹,後者在內環處又被稱為第二內環。腹膜外筋膜又被精索內筋膜覆蓋。腹膜外筋膜與腹膜粘合較緊密,和精索內筋膜粘合則較疏鬆。
(8)髂腹下神經(iliohypogastric nerve)
髂腹下神經在髂前上棘內前方約2.5cm處穿過腹內斜肌,向內下方走行於腹外斜肌深面,然後在外環上方約2.5cm處穿過腹外斜肌腱膜,離開腹股溝管。
(9)髂腹股溝神經(ilioinguinal nerve)
髂腹股溝神經較髂腹下神經細,在其外下方,幾乎與之平行,在腹股溝中與精索伴行,然後出外環,分布於陰囊或大陰唇。
(10)生殖股神經(genitofemoral nerve)
生殖股神經來自腰叢(L1-2神經),進入腹股溝管內環前分出股支和生殖支。股支進入股鞘,支配大腿近端前方皮膚的感覺,損傷會引起股三角區的感覺過敏。生殖支:穿過腹股溝管,在精索的後外側穿出,分布於睪提肌和陰囊肉膜,提供提睪肌、陰囊和大腿內側感覺的神經支配。損傷會引起射精障礙、射精疼痛感。
(11)股外側皮神經(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nerve)
股外側皮神經來自腰叢(L2-3神經),在髂恥束的下方通過髂肌的前面,提供大腿外側皮膚感覺的神經支配,位置較表淺,較其他神經相比最容易損傷。
(12)股神經(femoralnerve)
股神經是腰叢最大的分支,主要支配大腿前方皮膚和伸肌。位於比較深的平面,通常不易損傷。但是要小心其細小分支的損傷!
(13)Retzius間隙、Bogros間隙和間隙分割韌帶(intervalligament)
Retzius間隙由瑞典解剖學家Retzius提出,指的是恥骨膀胱間隙。它位於正中線, 前方有腹直肌、腹橫筋膜和恥骨, 後面是膀胱。這個間隙上至臍平面, 下至盆底肌, 外至腹壁下動脈,主要為疏鬆的結締組織和脂肪, 基本為無血管區域。
Bogros間隙可以看作是Retzius間隙在外側的延續,它位於腹壁下動脈的外側,在下腹部兩側各有一個這樣的間隙。此間隙最早由Bogros提出,後來由Nyhus將這一概念引入LIHR中。這個間隙內有一些重要的血管和神經,操作上必須小心謹慎。
值得一提的是,在Retzius間隙和Bogros間隙之間,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是有分隔的,在TEP手術中特別明顯,表現為一層薄層較韌的韌帶,我稱之為「間隙分割韌帶」(應該不是凹間韌帶,凹間韌帶在腹壁下動靜脈的前方,和髂恥束是一個層面)。必須用剪刀予以剪斷,使得兩個間隙得以貫通。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