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黃鱔集約化養殖病害系統解析(上)

2023年08月31日

- txt下載

  一、鱔苗放養階段的病害  目前,國內黃鱔養殖主要以採集、收購野生鱔苗作為苗種來源,以下主要解析野生鱔苗放養階段的病害。  1、呼吸衰竭  發生有呼吸衰竭症狀的鱔苗,在清水漂養時,鱔苗頭吻端會長時間伸出水面,下頜部始終處於吸氣膨大狀態,並且驚動不下沉或下沉後頭部又立即伸出水面,俗稱打樁。這一病態打樁現象與正常鱔苗水面呼吸有較大區別:正常鱔苗呼吸水面空氣一般僅以吻尖接觸水面,並且吸氣後立即下沉,而呼吸衰竭鱔苗吸氣時,頭吻端有一半以上,甚至整個頭部長時間露出水面。病苗下池後,大部分游附於水草之上,呈明顯體質衰弱、無力狀態,拒食,從放養時,3天內死亡一般會達到80%以上。  發病鱔苗體表無機械損傷,無充血現象,粘液正常,解剖臟器無炎症,但血液暗紅。  鱔苗發生呼吸衰竭嚴重程度不同,其表現症狀亦有所差距;輕微症狀在換水漂養時,短時間內並無打樁現象,即使長時間漂養,也只有少量出現,下池後,上草的比例也不大,3-4天死於呼吸衰竭的一般只有20%以內,但剩餘的鱔苗會逐漸演變為痙攣症而陸續死亡;而重症呼吸衰竭鱔苗則會全部出現打樁現象,下池後很快出現死亡,並達到死亡高峰。  一般沉水式誘捕鱔苗,高密度或干法貯運鱔苗,均易發生呼吸衰竭。  解決方案①鱔苗下池前,使用抗酸劑浸泡;②鱔苗下池前,使用可拉明浸泡;③低密度帶水運輸鱔苗,並在運輸鱔苗的容器里設置附著物。同時收購時應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  2、脫水  患有脫水症狀的鱔苗,在換水漂養時,初始狀態表現為遊動異常有力、迅捷,輕握鱔體無柔軟感,略現僵硬,外觀體表微微泛紅,漂養10小時後,鱔苗呈呼吸衰竭狀。下池後,黃鱔拒食,並很快游附於水草之上,不入水,24-36小時後,體表開始彌溫性充血,機體僵硬,粘液減少,甚至局部脫粘,並繼發性細菌感染,皮膚壞死,48小時後開始死亡,5天內達到死亡高峰,累計死亡率可達90%以上。  當鱔苗經過長時間干法或高密度貯運後,易出現脫水症狀。目前,黃鱔養殖技術中通行的發熱、發燒病理,其內在機理正是黃鱔機體脫水過程,單純意義上一定程度的載體升溫,並不會造成黃鱔死亡。  解決方案①低密度,帶水運輸鱔苗;②鱔苗下池前,使用等滲溶液浸泡鱔苗;③開食後,鮮餌拌喂維生素C、尼克酸(煙酸)以及凝血維生素即Vk。  3、痙攣症  黃鱔痙攣症的成因及預防筆者已在2002年《科學養魚》第3期上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經過研究和總結,目前關於治療方案已有較大進展。  解決方案①鱔苗下池前,抗酸劑浸泡處理;②鱔苗下池前,抗痙劑浸泡處理4小時;③鱔苗下池後,拌喂抗痙劑和抗酸劑;④非氧化類消毒劑全池潑灑2個療程。  4、白尾病  鱔苗白尾病主要發生於每年4-6月份放養時,一般鱔苗下池3天後開始發病,開始時尾柄處出現白化,並迅速擴大,向前身蔓延,致使整個尾部出現白皮,蔓延邊緣有充血帶。白皮病灶區粘液脫落,皮膚壞死並深達肌肉層,尾尖部角質化。患病鱔苗體質衰弱,遊動緩慢,此病有傳染性,累積死亡率一般在50%以內。  此病病原為白皮極毛桿菌,與鰱鱅的白皮病屬同一類病原。此病原在酸性水體具有較大感染性。暴發白尾病的鱔苗,在放養前,一般都經過4-5天的貯養時間,且長期不換水,使載體偏酸性,為白尾病發病提供了契機。同時,鱔苗由於長期處於飢餓狀態,且生活於惡劣環境,造成鱔苗體質衰弱及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也是白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實驗表明,將體質健壯的鱔苗與病苗混養,健壯苗不感染,說明白尾病主要感染體質不好的鱔苗。  解決方案①儘可能不採用貯養時間過長的鱔苗;②調節發病鱔池水體pH值,使水體偏鹼性;③非氧化類消毒劑全池潑灑2個療程;④足量投喂鮮活餌料,並拌喂氯四環素。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