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愛國情懷的指向對象-議論文900字

2023年09月03日

- txt下載

忠君的觀念是中國封建結構的鮮明特色,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較為早期的文人:他們將君主視作國家主權、領土的象徵,甚至忠君先於愛國概念的誕生,並且被道德化了。
鮑照在《代出自薊北門行》中寫: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詩人描繪了戍邊將士普遍的心理:投身疆場是為了保衛君主統治下的王土,為君主而死,即是為國而死。辛棄疾也寫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將恢復中原冠以君王之名,也體現了古代的愛國往往與忠君、維護君王統治相關聯。文天祥在其《正氣歌》中也寫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儘管當時的君主並沒有治理天下的才幹;文天祥更是對這一關聯進行了深層的解釋,即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封建道德觀念作為一種行為規範,也深刻地影響著古代文人的愛國情懷。
由此可見,對君權的深化深刻地體現在文人的愛國表達中。一方面,這種思想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導致文人盲目地維護腐敗、不具生命力的王朝;另一方面,對客觀精神標誌的敬畏也使文人的愛國情懷增添了莊嚴性和雄壯性。
在戰亂與腐朽的年代,百姓是災難最為直接、同時也最被動的承受者。文人們目睹著,也親身經歷著下層人民的疾苦,並為他們發聲。在這些作品中,包含著作者深沉的憐憫之情以及對客觀環境的批判。
王粲在《七哀詩》中以婦人棄幼子的典型事件,四兩撥千斤地刻畫了在戰爭動亂的環境下,百姓的生活無以為繼,母愛子之深,卻仍然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統治者將稱霸擴疆視為唯一要義,而百姓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卻得不到滿足。這種鮮明的對比,極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主義的黑暗與虛偽,流露出作者對失去話語權甚至任人宰割的貧苦百姓的無線憐憫之情。
杜甫的《新婚別》同樣通過新婚夫婦的分別,表現了上層階級窮兵黷武對普通家庭造成的破壞。古代婦女只能依託丈夫而生,而此時丈夫參軍,新娘既沒得到姑嫜的認可,也不能夠改嫁他人,她的一生註定是以悲劇結尾的。
《三元里》則是對人民精神的一曲讚歌。面對外敵的侵犯,政府選擇如何全盛金甌日,卻類金繒歲幣謀,極盡軟弱無力;然而平民百姓卻犁鋤在手皆兵器,去對抗敵人的堅船利炮。文人在強烈的現實對比下感受到:這種保衛土地的愛國熱情是偉大而壯烈的,人民的魄力是集中而強大的。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