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論「殘缺美」的藝術內涵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文/ 吳密
【摘要】殘缺是一種不穩定,一種已逝去,一種未完成,一種與清晰、圓滿對立的表現。在藝術家的眼中,殘缺也可以是美的,但「殘缺美」絕不是美的殘缺。殘缺美是哲理之美,和而不同,大成若缺,虛中有實。殘缺美能夠寄託情感,啟迪智慧,帶來力量,增加活力。體會和欣賞殘缺美的過程,本身就是奇妙的美學體驗。
【關鍵詞】殘缺美;藝術內涵;表現形式
墨子云:「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花好月圓終非長久,足赤黃金世上皆無,盛世繁華如過眼雲煙,殘缺可說是普遍的文化藝術現象。殘缺是一種不穩定,一種已逝去,一種未完成,一種與清晰、圓滿對立的表現。但殘缺也有自身的美,是超越膚淺、震顫心靈、更加鮮活的美。黛玉的病態美更加惹人憐愛;玉環一點瑕疵,稱譽美人痣。換一種心態和角度,不再糾結於審美疲勞,或許又是天空海闊,月白風清。
一、殘缺美的本源探析
先從詞源著手來看看「殘缺」的概念,《說文解字》云:「殘,賊也。賊也,敗也。缺,器破也。」古往今來,殘缺大抵都是指缺少、缺陷,鑒於對它的研究太少,我們大膽從反面著手,探究一下「圓滿」的美學內涵。圓,周而復始,陰陽循環,永無止境,是生命的開端,孕育的象徵。佛教有圓融思想的至高境界,也有圓寂、圓覺的功德圓滿。中國文化講究天圓地方,家人相聚叫團圓,夫妻合葬叫圓墳。「詩人比興,觸物圓覽」,「圓者規體,其勢也自轉」,無可挑剔的完美歷來為人孜孜以求。奈何圓滿不常在,殘缺處處有,欠缺、破損、遺憾、矛盾、毀滅等,註定了其悲劇的基調。
殘缺就是空白和缺失的部分,但剖析殘缺,也要跟醜陋相區別。丑畢竟不是一個讓人舒服的詞,我們也不想走到真善美的對立面。丑在藝術上不是絕對的,美醜可以互換,殘缺和丑也許是形式上的不和諧,但卻可能是價值上的和諧,甚至美醜對照都能獲得新的價值,如《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鐘人。
殘缺亦有不同的層次和分類。有容貌、肢體等外在形象的欠缺,也有性格、氣質等內在精神的欠缺;有自然的殘缺,如天生畸形,也有人為的殘缺,如道德淪喪。外在的興許一眼洞穿,內在的卻必須經歷曲折和繁複才能發現。
要說明一點,「殘缺美」不是美的殘缺,前者是另類的、新穎的、反常規的審美心理,是從殘缺之中發現美,後者則是因為殘缺而造成美的破壞、美的中斷,最終導致不美,二者有著本質不同。
殘缺美雖美中不足,但心之所向是美的,是不完美之美,所以不是所有殘缺都是美的,現實形象的殘而不美、反叛變異只能招致厭惡,而只有具備藝術感召力、生命力的殘缺方可產生美感。斷臂的維納斯之美在於捨棄部分獲得完整,有是唯一存在,無卻是千變萬化,通過觀者反覆品味思索,沒有雙臂就孕育出無盡的可能,最終賦予其生命的靈性。對殘缺頂禮膜拜,這在現實中很少發生,由此可見藝術家把握的「度」,不能太深太淺,也不能太遠太近,迷茫徘徊抑或是柳暗花明,就在一念之間。
二、殘缺美的表現形式
通常人們視對稱、統一為美,各部分比例協調、規整,比如皇家建築的嚴格對稱布局,威嚴至尊無上。對於殘缺,儒家講求「中庸和諧,溫柔敦厚,和而不同」,不走極端,不過分強調完美,認為殘缺和完整是不同的元素,適度平衡才美,過猶不及,矯枉過正都會產生動盪和消極。所以孔子說安貧樂道,面對苦難不是妥協而是巧妙適應、樂觀向上、不屈不撓。
道家提倡「清靜無為、抱殘守缺」,殘缺美更是發展到極致,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不為外物所累,不以物傷身費神,摒棄外形之偏見,注重精神的圓滿。老子講「無中生有」,莊子說「無用之用」,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美無言,就是有無相生、弦外之音的典型。相比孔子的倫理之德,莊子是自然之德,是天道,在於忘卻殘的不足,以忘求全,所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殘,不妄自菲薄,坦坦蕩蕩;缺,仍自強不息,瀟瀟洒灑。
自古藝術就有容納的力量,也不排斥殘缺。「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就是殘缺美的表現。李白說「丹青能令丑者妍」,藝術家就是化丑為美,化腐朽為神奇的魔術師,通過藝術的手法,挖掘深層次的神情氣韻、活力生機。寧拙毋巧、寧朴勿華,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作品中的殘缺或是瑕疵,在別樣的審美眼光下,忽視各種規則、各種束縛,展示出新的精神內涵。殘缺是情感的最好寄託。《莊子》中有一系列「殘缺」的人物,雖體格不健全卻人格高潔,右師、支離疏、哀駝它、子輿、佝僂丈人等,他們身殘德全或身殘才全,打破了人們常規的思維,造成了巨大反差。就像許多古詩中的殘缺意象,美的不可方物,黛玉葬花,柔弱女子黯然傷神,悽美的愛情故事何等哀怨!還有殘荷落花,蒼山餘暉,殘陽薄暮,把諸多傷懷如泣如訴,人生的憂傷化為景致的殘缺,演繹得美輪美奐。
中國畫中典型的留白也是有意為之的殘缺,空白的地方看似無形卻透著靈氣,體現了禪的精神,使主體更加清晰。藝術家突破了時空的界限,擴大了畫面的意境,用畫中之虛,引萬千景入,猶如城門的一面帥旗,代表了千軍萬馬。此處的殘缺,增加了整體的節奏感和層次感,意蘊綿長。書法也有布白,如「計白當黑」等,戲劇也常用虛空,如「刁窗」等,可以說,都是以虛代實,虛中有實,虛實結合的典型,奇哉妙哉!
三、殘缺美的藝術價值
殘缺美給人以啟迪和希望。殘缺似乎隨處可見,一般難為人所正視,當觸及到殘缺之時,一種撕扯心扉的陣痛會讓人思索感悟,這是通往異域的另一扇大門,超越自然的桎梏,只有反思後的心靈震撼才更真實可貴。不完滿是悲觀失望的,但也能苦中作樂,縱有酸楚,用笑緩和。堂吉訶德是個殘缺的人物,無論遭遇還是性格都具有宿命的缺陷,為了理想去拯救大眾,儘管出盡洋相、灰頭土臉,仍舊策馬向前、九死不悔。我們不會嘲笑他,甚至能夠明白作者的意圖,堂吉訶德不是神,是個犧牲品,註定無法拯救世界,但他個人的殘缺映射了全社會的弊病,他的頑強也是黑暗中閃現的一絲光明,即使苦難和陽光同在。
殘缺美給人以勇氣和力量。時間匆匆如白駒過隙,落花流水繁華若夢,人的一生幸福苦痛終將煙消雲散。如何辯證地看待諸多遭遇並勇於面對,不在絕望中沉淪,不在殘缺中迷失,不能不說是個嚴肅的話題。孫子臏腳,司馬身腐,左丘無目,韓非囚秦,困境會毀滅人,也能帶給人超越的力量,此為人之不朽的所在。這是一劑強心針,把沉溺於泥潭深淵的人喚醒,那種堅強、尊嚴、力量,是順境無法賦予的,即使是一瞬間的掙扎,也好過渾渾噩噩的一生。
殘缺美給人以活力和驚喜。飛蛾撲火振翅一躍的剎那芳華,肥皂泡膨大破滅前的流光溢彩,都是一種不同以往的藝術體驗。新穎獨特的形式更能吸引人,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的目的就是把事物提供為可觀可見,而非可認可知之物。藝術的手法是將事物奇異化、把形式艱深化,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因為感受藝術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應當使之延長」。實踐中的確如此,略微偏離正軌的不對稱、無組織的圖案往往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感,好奇的眼光伴隨著藝術欣賞,心理上彌補殘缺之後,頓悟成為美妙的體驗過程。
剖析殘缺美,涉及歷史、文化、審美、藝術等多重領域,它有著哲學的內核,是美學的另一副面孔。世上風景無數,但殘荷滯水比柳岸鶯啼更引人遐想,秋風蕭瑟比春花似錦更觸動心弦,美醜的二元對立似乎迷糊了界限,因為殘缺之美是來自生命的真實之美,讀懂了它,能夠獲得智慧、慰藉、希望,更能學會珍惜、感恩和淡然。
【吳密,桂林市同升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