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35歲中年危機?不存在的

2023年08月05日

- txt下載

致敬 梵谷 《夜間咖啡館》簡七·豆文丨簡七(微信公眾號:簡七讀財)
晚上好,我是簡七。
今天有朋友給我發了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據說是最近的知乎熱榜,裡面很多回答都點贊過萬。
從答案里看起來,35歲+的職場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焦慮感最強的,人到中年工資微薄,勤勤懇懇996,生怕失業再找工作時遭遇年齡歧視;
第二類乾脆轉身離開,要麼自己創業或者做點小生意,要麼轉行去開專車、做地產經紀等對職場依存度低的工種·;
第三類未雨綢繆,可能從30歲就提前打算,有意培養自己從純技術崗部分轉向管理崗。
我2007年大學畢業,身邊大多數朋友也站在了35歲這個關鍵節點上。
這個話題經常會被拿出來討論,大家每次都有相似的感慨,為什麼明明工作那麼努力,還是這麼艱難呢?到底要做什麼,才能擺脫焦慮?


01三個職場階段,別等35歲再補課


首先,我想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所在的行業和從事的工作內容,標準化程度有多高?一個很殘忍的答案是,標準化程度越高,年齡能夠為你加分得就越少。
無論怎麼努力,被機器或是更便宜的勞動力替代,是必然的結局。
所以我們接下來討論的,是相對非標準化的職場發展。
就像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財務規劃目標和行動計劃一樣。身邊那些成功的案例,是如何做好職場生涯規劃,步步為營的呢?
第一階段
時間:工作前3-5年
目標:做個稱職的「工具人」
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開始工作,會經歷一個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的過程。
這個階段,是練習基本功的時期,比如,做表格、PPT、工作彙報能力......
在這個階段,讓你的同事和老闆都感受到你是一個很「好用」、踏實的員工,那麼你就累積下了職場的「第一桶金」。
反之,如果沒打好基礎,就想要升級、跳槽,往往欲速則不達。
第二階段
時間:工作5-10年
目標:團隊配合,干出成績來
如果說打基本功培養的是「點狀能力」,那麼下一個階段的核心,就是讓一件事落地的閉環能力,也可以說是「線狀能力」。
那麼,怎麼培養這種能力呢?
可以深度參與,或獨立完成一些項目,在「躬身入局」的過程中,對公司、行業發展形成初步思考,並熱執行。
從實踐中得來的結論,顯然會比道聽途說更靠譜,你也會更容易發現真正的問題。
這個階段的大忌,是「眼高手低」。
有些人熱衷於不斷向老闆提出新的想法,卻又找出更多的理由來解釋未能成功執行的原因。
你拿下的一個個實打實的戰績,才是通向下一階段的敲門磚。
今後,不管你是想跳槽去更大的平台,還是升職,都會更有底氣和話語權。
第三階段
時間:工作10年以上
目標:放大思考範圍,形成網狀思維
到了第三階段,除了能力的不斷提升,還需要培養自己的兩個習慣,一個是思考習慣,還有一個是任事心態。
把思考範圍放到整個公司和行業,形成「網狀思維」。
這也是我正在努力學習和摸索的階段,以後有機會可以單獨仔細聊聊。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個故事,和大家共勉:
故事的主人公是,格力電器的總裁董明珠。
其實董明珠36歲的時候才剛剛成為一名銷售業務員,還帶著一個8歲的孩子。按照今天的標準,也是一個焦慮的中年人了。
她靠著自己的努力,年年成為公司的銷售冠軍,並且多次打破自己創造的銷售記錄,最後成為了公司經營部部長。
她當上部長後,改變了公司多年的業務流程,有人覺得不理解,還和她發生了衝突。
一般人總是想和氣生財,剛當上部門領導就改變沿用多年的制度,很容易得罪人,但是她認為她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去做這件事,不怕得罪別人。
在她的帶領下,格力的銷售額年年上升,連續10年排在全國首位,成為國內空調行業的龍頭,而她也在七年之後成為了格力電器的總經理。
董明珠做的一系列事情,就是她思考習慣和任事心態的充分體現。
也許你會質疑,我們普通人和董明珠的差距太大,沒有可比性。
但其實到了工作的第十個年頭,是只顧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還是能站在全局角度去做決策,職場的分水嶺就顯現了出來。
我們發現,三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目標和功課,努力修煉好每一段的人,即便過了30歲、35歲,有了職場危機感,也有能力找到一條路去突圍。


02攻克焦慮就好像馴服一頭猛獸


看完上面三個階段,大家可能都在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默默對號入座了吧。
最後我想再和大家分享三點:
1. 和焦慮正面交鋒
焦慮就好像一頭養在心裡的猛獸。如果處理不好,會被它所吞噬。
因此攻克焦慮最好的辦法,不是去和它對抗 ,而是想辦法去引導它、馴服它,讓大腦感受到:我是能夠解決好這一切的。
試著培養這樣一個思維習慣:做「有用的事情」,而不是停留在現狀。
當你對未來的危險感到焦慮,可以想一下:我可以做些什麼,來降低它對我的衝擊?
比如,朋友T曾經和我開玩笑說,再不努力,到了35歲就要去送外賣了。
玩笑歸玩笑,行動很積極。他通過考證、學習,來正視、解決自己的焦慮。
面對不確定性,一個更好的應對方式,並不僅僅是焦慮,而是理性地思考——
我可以做些什麼,讓這種不確定性降低一點,再降低一點?
並不是為了「這個不夠好的我」不斷自責、自卑,
而是承認「我的確不夠好,但我可以努力慢慢變好」。
2. 做好財務規劃,為自己「兜底」
做好財務規劃,有足夠的被動收入支撐,會讓你的選擇更加從容。
生活中我們焦慮的一大原因來自於,金錢。
跳槽換工作、怕中年失業的背後,其實還是怕被淘汰,沒了收入。
所以,在剛踏入職場的時候,就養成好的理財習慣。
比如,我們一直和大家強調,存下3-6個月的生活費,保證現金流。
這樣的話,即使你想「重啟」自己的職業生涯,也會有一定的底氣。
還有,記得為自己做好基礎的保障,除了醫保外,再為自己和家人配置好重疾等保險。
要知道,人到中年,能為你「兜底」的只有自己。
3. 最後
想和大家分享,我最近在追的一部美劇《後翼棄兵》,裡面一句我也很認可的話,「Always stay open.(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

《後翼棄兵》海報
我覺得這非常重要,提醒自己,不僅是保持縱向、深度的精進,還要保持橫向的好奇心。
把觸角伸得遠一點、廣一點,讓自己對不同的聲音保持開放、接納的姿態,習慣接受不確定性,那麼也就能習慣性地應對挑戰。
好了,喜歡今天的內容話,
點個「在看」告訴我吧。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