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一段樟木一把刀,刻畫栩栩眾生相,據說這是傳男不傳女的民間工藝

2023年08月06日 - txt下載
以樟木為原料,藉助專業雕刻工具,經藝人的一雙巧手,精雕細刻出四百多種造型,個個面目不同,性格各異,生動傳神。這就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木偶頭。
這項傳統的漢族民間工藝,主要流傳於福建漳州、廈門、泉州及周邊地區。它不僅是木偶戲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間藝術中的工筆畫精品,具有很濃重的中國色彩和閩南鄉土氣息。
漳州木偶雕刻起源於晉,盛於唐,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木偶的整體造型包括頭、四肢、服裝、冠盔等,造型嚴謹,精雕細刻,彩繪精緻,著色穩重不艷,保留唐宋的繪畫風格,人物性格鮮明,表情豐富,造型誇張。
漳州木偶造型種類繁多,既有生、旦、凈、未、丑等多種行當,又有神仙、鬼怪、動物等形象,還有傳統戲劇中的知名角色,例如關公、曹操、梁山一百單八將等等。
漳州藝人雕刻木偶頭注重五形,即眼、口、鼻、眉、耳,和五骨,即眉、頂、顴、額、頦骨。其中,木偶頭最重要的是木偶臉。臉要講究的是五形三骨,即是兩眼、一嘴、兩鼻孔(五形)和眉骨、骨、下頦骨(三骨)。
漳州藝人在雕刻的時候,根據角色的外形、性格、身份、經歷和氣質來構思,加上利用造型、線條、色彩來抓住角色的神髓以及人物獨特的內心世界。
一個木偶頭的誕生,前後經過開胚、定型、細雕、裱紙、磨光、補隙、刷泥、上粉、開臉、蓋蠟等十幾道工序。除了刀工的精湛,木偶雕刻還對原材料樟木的鑑別選擇、塗料的配製都很有講究的——樟木採用較堅韌、防蛀、不易變形的木料;塗料是世襲的秘制的。這樣,木偶保存百年都不會掉色、變形。
據傳,漳州的木偶戲是陳元光率軍入閩,創建漳州的時候帶來的。當時的漳州地勢險峻,交通不便,天災不斷,可謂是「蠻荒之鄉」。當時人們為了祈求生活安定,便祭拜仙佛鬼神。因此,古老而神秘的木偶戲便在漳州民間流行。這些木偶人不僅木偶戲的重要道具,還適用於喪禮驅鬼,也用於婚禮、壽誕、添丁等喜事。
漳州木偶戲表演者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表演,既能夠體現唱、念、做、打,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表現的動作。木偶頭的造型分為生、旦、凈、丑、雜五大類。
木偶的雕刻歷來師徒相承,且以家族祖傳的方式為主,一直沿襲傳男不傳女的傳承古制。但現代老藝人的後代大多不願意傳承這項工藝,因為既費時費力,經濟上也沒有較好的收益。但民間工藝應該繼續傳承下去,這種有著民族氣息的藝術文化形式,不應該隨著老一輩藝人的離開而消逝殆盡。不管傳男也好,傳女也罷,在外來新鮮事物日益增多的時代里,在機器普遍取代人工的潮流中,這種一刀一划、一筆一刻,精心雕琢的手工藝術,應該為它的綻放保留一片天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