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貝多芬《第十交響曲》是人工智慧創作的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1827年,當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去世時,他的代表作之一《第九交響曲》發表還不到三年。

1817年前後,倫敦皇家愛樂協會委託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和《第十交響曲》。到了1824年,他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結尾就是耳熟能詳的《歡樂頌》。
隨後,貝多芬開始著手創作《第十交響曲》。但由於健康狀況持續惡化,這部作品未能取得太多進展,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最終留下的只有一些音符、片段和他草草記下的零星的想法。貝多芬的樂迷和音樂學理論家始終對此感到遺憾。
然而,在貝多芬去世兩個世紀後,《第十交響曲》竟被譜寫完成,還進行了世界首演!
當地時間2021年10月9日,德克·卡夫坦帶領波恩貝多芬管弦樂團,在電視及電信論壇上進行了《第十交響曲》世界首演現場直播,吸引了全球音樂愛好者的關注,甚至有人發出感嘆——貝多芬復活了嗎?
01 誰續寫了貝多芬的遺作?
貝多芬顯然不可能重生,但科技卻能讓「不可能」成為「可能」。卡拉揚研究所負責人馬蒂亞斯·羅德爾一直想要完成貝多芬百年前的遺憾,而他在人工智慧上看到了希望。
為了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年,奧地利卡拉揚研究所的馬蒂亞斯·羅德爾(Matthias Röder)博士計劃組建一個跨學科團隊,嘗試挑戰完成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
這個團隊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人工智慧(AI)團隊主要由羅格斯大學藝術與AI實驗室主任阿赫麥德·艾爾賈馬爾(Ahmed Elgammal)教授領導,他和一群計算機科學家的任務是教會AI貝多芬的創作過程。
而音樂團隊有一些著名音樂人加入,包括音樂奧地利作曲家沃爾特·沃佐瓦(Walter Werzowa)。沃佐瓦最廣為流傳的創作之一就是英特爾標誌性的廣告曲。計算音樂專家馬克·戈瑟姆(Mark Gotham)則領導了轉錄貝多芬作品的工作。團隊還包括音樂理論家羅伯特·萊文(Robert Levin),他同樣是一位技藝精湛的鋼琴家,並在此之前完成了許多18世紀莫扎特和巴赫的留下的未完成作品。
簡單來說,整個團隊需要使用貝多芬全部作品的筆記和已完成的作品,外加《第十交響曲》的草稿,讓機器學會繼續創作。
02 人工智慧如何「譜曲」?
想知道人工智慧是如何「譜曲」的嗎?浪漫悠揚的音樂背後,其實都蘊藏著無數的算法。我們所熟知的旋律重複、轉調、排列、組合、迴旋、奏鳴都可以被理解為單一或組合的算法。
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沒有一台現成的機器,只要輸入那些草稿,按下按鈕,就能吐出一整篇交響樂。當時,大多數可用的AI都無法將未完成的音樂繼續拓展超過幾秒。
團隊需要想辦法教會機器貝多芬的創作過程,從而突破創造性AI所能達到的極限。藉助大量貝多芬的作品的訓練,團隊讓機器學習貝多芬是如何從幾小節音樂開始,煞費苦心地將它們一路譜寫成激動人心的交響樂、四重奏和奏鳴曲。
音樂團隊破解並轉錄了《第十交響曲》的草稿,並試圖理解貝多芬本人的創作意圖,還開發了一款「貝多芬AI」。他們以貝多芬已完成的交響樂為模板,試圖拼湊出草稿的片段應該放在哪裡,比如它們究竟屬於哪個樂章,或者應該放在樂章中的哪個部分。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與創作」,計算機最終產出了大概200萬個音符。
隨後,團隊中多位音樂家根據AI提供的音樂建議進行挑選、重組與拆解,反饋給計算機繼續「創作」。經過無數次修正,最終一首完整的交響音樂作品誕生了。
難道人工智慧能替代音樂家?
《第十交響曲》的續寫,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了AI的無限潛能。
其實早在19世紀,機器作曲的概念就出現了。
1951年,「人工智慧之父」阿蘭·圖靈就嘗試過用電腦生成音樂並錄製下來。2016 年,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推出的大型歌曲和風格資料庫 Flow Machines,創作出了「披頭士」風格的旋律。2020年,人工智慧微軟小冰從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音樂科技專業畢業。
基於微軟的人工智慧音樂創作模型以及訓練,微軟小冰能夠根據一段文字描述或圖片,在2分鐘的時間裡,完成配器選擇、編曲及歌詞創作,創作一首3分鐘左右的完整歌曲。
AI不僅在創作效率上大幅度超過人類,在音樂風格的探索上,AI也更「大膽」。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媒體與藝術技術中心主任尼克·布萊恩-金斯教授談起人工智慧對音樂類型的貢獻時說:
「不同類型音樂風格的混搭,是我認為的大轉變。目前有研究將一種音樂的內容放到另一種音樂的風格中,同時探索三到四種不同的音樂類型。我們很難在一個有真正音樂家的工作室里嘗試這些混搭,但人工智慧可以很容易地嘗試上百萬種不同類型的組合。」
03 音樂世界裡,我們如何與AI共存?
人工智慧依靠運算可以實現許多人類無法想像或做到的事情,那麼人工智慧與人創作的差別在於哪裡?
如果說人的經驗和感受是人類獨有的寶藏,藝術的創作在於對生命體驗的情感迸發。不同於人類音樂家由靈感的喚醒,情緒的表達,通過音符與旋律抒發共通的情感,計算機的創作方式目前只能是遵循設計者的指令和數據信息進行學習和模仿。
貝多芬《第十交響曲》研究小組的負責人馬蒂亞斯·羅德爾說:「如果只有計算機生成的音樂會比較枯燥、沒有感情,這時就需要有人的介入進行共同創作,從眾多版本中選擇更適合的一版,並再將它們更好的編排起來。」
在音樂創作中,人工智慧更像一個高科技工具或是共同創造者,它通過大數據再創作,能夠給予音樂家新的創作靈感,並提供輔助,讓人類不斷找到新的方式表達自我、建立連結。
在未來,工業化流水線生產的音樂可能會被AI快速替代,而擁有獨立性、創造性思維的音樂人,才能夠真正用好AI,不斷延續並進階創作之路,帶來更多優美、感人、共情的美妙作品。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