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河南省所有制結構的比較研究(上)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要:本研究報告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以鄧小平同志關於「三個有利於」的論述和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原理為依據,立足全國改革發展的大局,對河南省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和研究。研究報告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大量統計數據進行了綜合比較,堅持用數據支撐觀點,從對現實所有制結構的實證分析中得出結論。研究報告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全國各地區所有制結構的變化看河南的所有制結構。主要對全國各省份、各地區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比較,從而找出了河南省所有制結構在全國的位次。第二部分,河南省所有制結構變化和演進的縱向比較。主要對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總產值、從業人員、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構成變化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比較,提出了繼續優化河南所有制結構的有關認識和觀點。第三部分,河南省所有制的行業結構分析。主要研究了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成分在河南工業40個行業中的布局、作用及各自所處地位的變化。第四部分,河南省所有制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和調整優化的主要原則。
關鍵詞:所有制結構國有經濟集體經濟
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認真總結以往在所有制問題上的經驗教訓,制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逐步消除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羈絆,出現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局面。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這段話,既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之所以出現生產力大發展、綜合國力空前增強的可喜局面的基本經驗,也指出了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為生產力的更快發展創造體制條件的艱巨任務。
所有制結構是生產關係的根本體現,是經濟結構的基礎。所有制結構的演進,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所有制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國有經濟比重明顯下降,非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新的所有制格局。根據黨的十五大精神,結合河南實際,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有利於科學認識所有制結構的歷史變遷和現狀,正確估價河南省所有制結構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處於何等位置及其存在的差距,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調控的針對性,理清河南所有制結構調整和改革的思路,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一、從全國各省(市、區)所有制結構的變化看河南的所有制結構
(一)1985-1995年全國各省(市、區)所有制結構變化情況
如果把國有經濟比重超過50%看做國有經濟占有絕對優勢,把國有經濟比重超過1/3,並高於集體經濟所占比重看做國有經濟為主;把集體經濟比重高於國有經濟比重,同時也高於其他經濟比重看做以集體經濟為主;把其他經濟成分所占比重高於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之和或分別高於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比重看做以其他經濟成分為主,那麼,1985-1995年全國各省(區、市)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可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在1985年,全國29個省(市、區)中,國有工業占絕對優勢的達27個,占93%,全國基本上是國有經濟一統天下。而到了1995年,國有工業占絕對優勢的省份下降到13個,下降幅度超過50%。集體工業為主的省(區、市),1985年只有2個,1995年達到7個,增加了3.5倍。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天津、上海、福建、廣東、海南5省市,1985年尚是國有經濟包打天下,占絕對優勢(海南1985年是廣東轄區),經過10年時間,變成了其他經濟成分為主的地區。到1995年,全國30個省(區、市)的所有制結構(以工業總產值當年價新規定計算的所有制比重,新規定計算大約為原規定的90%左右)如表2所示。
從表2所顯示的數據可得出這樣幾點認識:
1.若按我國三大地帶劃分,西部地區國有經濟占絕對優勢,中部地區以國有經濟為主,東部地區以集體經濟為主。若按大區劃分,東北、西北地區國有經濟占絕對優勢,華北、西南地區以國有經濟為主,華東地區以集體經濟為主,中南地區以其他經濟成分為主。
2.國有經濟為主的省份有18個,多是中西部的工業小省,這些省份國有工業總產值不足全國工業總值的1/3。而非國有經濟為主的省份多是沿海工業大省,如浙江、山東、廣東和江蘇4個非國有經濟為主的省份,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到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12%。
3.河南省屬集體經濟為主的省份。集體工業的產值達到工業總產值的40.25%。農村工業為主與集體工業為主是一致的,因為農村工業幾乎全部是非國有工業。全國非國有經濟比重為67.4%(集體經濟35.55%,其他經濟31.84%),河南的非國有經濟比重為68.11%,略高於全國的比重。個體經濟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1.7%,河南個體經濟的比重占8.3%,低於全國水平。
(二)1997年各省份國有經濟比重的變化以及全國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與集體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比較
各省份1997年與1995年相比國有經濟份額的變化見表3,1997年全國獨立核算國有工業企業與集體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比較見表4,全國國有工業與非國有工業占全國新增工業產值的比重見表5。
從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從1995年到1997年,在短短三年時間裡,我國的所有制結構中的非國有成分又有較大提高,國有經濟的比重在所有省份都有所下降。河南省的國有工業產值在1997年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7.61%,略高於全國25.52%的水平。這種變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有關,但更主要的是非國有經濟成分總量的迅速擴張。在社會經濟總量中,國有經濟的絕對量並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但其增長的速度遠遠低於非國有經濟。通過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不斷優化所有制結構,這是我國所有制改革的成功之處。另外,從1997年獨立核算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經濟效益的比較可以發現,國有工業企業的現狀不容樂觀。國企虧損面為38.2%,高於集體企業虧損面一倍多;國企百元固定資產原價實現產值72.64元,僅為集體企業該項指標的28.38%;百元固定資產原價實現利稅7.58元,為集體企業該項指標的49.2%。雖然國有工業企業的百元銷售收入實現利稅、產值利稅率、平均每一職工創造利稅等指標高於集體企業,但這只是說明國有企業對社會的貢獻是比較大的,並不說明國有企業的綜合經濟效益高。從表4可以知道,國有工業企業平均每一職工占有固定資產98494元,是集體企業職工的3.41倍;全員勞動生產率為51346元,是集體企業的76.0%。從國有工業與非國有工業占全國新增工業產值的比重看,從1981年到1997年,國有工業的比重由49.6%下降為4.7%,非國有工業的比重則由50.4%上升為95.3%。這一巨大的反差表明,國有工業企業在新增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已經微乎其微,這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是不相稱的,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關注。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所有制結構的多元化趨勢既是我國改革的初始目標之一,也是我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的必然結果,這種變化是完全符合現階段我國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在今後10年一20年的時間跨度內,由於非國有經濟對增長的貢獻率還會超過國有經濟,因此國有工業比重的下降和非國有工業比重的上升仍是一種主導趨勢,但是,公有制為主的局面不會發生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國民經濟管理的重點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即由目前的以管理國有經濟為主,逐步轉移到以管理非國有經濟為主的軌道上來。重心不轉移,對非國有經濟的管理便不可能得到加強,這點在非國有經濟占絕對優勢的沿海省份顯得尤為突出。
2.改革以來,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非國有經濟的快速增長,為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有力的動力,這就與較多依賴國有經濟發展的中西部地區拉開了差距。因此,今後在中西部地區進一步鼓勵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是加速中西部地區發展,協調地區不平衡,實現國家經濟穩定、政治穩定的重要方針。
3.目前國有工業只占整個工業產值的1/4左右。而非國有工業已進入幾乎所有工業領域,繼續維持國有經濟在所有行業的存在似無必要,因為那樣既不利於發揮國有工業的比較優勢,也不利於競爭局面夠充分展開。因此對國有工業和非國有工業進行社會分工的條件已經成熟。這就要對國有經濟所分布的領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有秩序地退出一些非國有經濟有能力、願意或可以進入的領域,保留和加強非國有經濟無力、不願意或暫不允許進入的領域,如國民經濟的命脈部門、基礎工業部門和高精尖技術部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基礎性作用,更好地實現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協調發展。
二、河南省所有制結構變化和演進的縱向比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基本上遵循了一種市場化的、漸進式的改革模式。經過改革,河南省與全國一樣,出現了經濟增長集約化、經濟主體多樣化、投資渠道多元化、政府調控間接化和市場形態買方化的趨勢和局面。這種趨勢和局面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必然現象。所有制結構的變化和演進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與條件下進行的。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整個歷史進程,對河南省所有制結構的演進與變化進行縱向的分析和比較,是十分有益的。
(一)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總產值的構成變化及分析
河南省1978-1997年工業總產值的構成變化見表6。
從工業總產值增長情況看,從1978~199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增加34倍,其中,國有工業產值增加13倍,一集體工業產值增加45倍,城鄉個體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產值增加,從有統計數據的1980年算起。到1997年,增加了35467倍。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類型經濟的比值,1978年為74:2.6:0,1997年為2.63:3.46:3.78;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比值,1978年為7.4:2.6,1998年為2.8:7.2。由此可以得出幾點結論:(1)從1978~1997年的20年里,河南省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有經濟的比重由74%下降到27.6%,由絕對優勢地位變為處於非主體地位。(2)在這20年里,河南的集體經濟有了長足發展。一目前在各種經濟成分中,集體經濟的比重已超過國有經濟,1997年它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為34.6%,比國有經濟高7個百分點。根據河南的實際情況,在公有制經濟中,集體經濟將會上升到主角地位。(3)非公有制經濟由原來的微不足道,在整個工業總產值中無比例可言,經過20年的發展,已成參天大樹。不僅絕對值達2000多億元,而且其在整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達到37.8%,分別超過了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比重。
如果把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前的1991年與1997年作一比較,我們發現這6年河南所有制結構發生的變化是最迅速的。從1991一1997年,河南工業總產值中,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成分各自所占的比重:1991年5.32:3.38:1.30;1992年為4.87:3.63:1.50;1993年為4.23:3.94:2.22;1994年為3.45:4.17:2.38;1995年為3.18:4.03:2.79;1996年為2.96:3.63:3.41;1997年為2.76:3.46::3.78。在這6年間,國有經濟的比重由53.2%下降到29.6%,降幅為23.6個百分點;集體經濟由33.8%上升到34.6%,升幅為0.8個百分點,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地位,其他經濟成分由13%猛增到37.8%,增幅達224.8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中比重最大的份額。
我們把1995年全國工業普查的情況與1997年做一比較,發現1997年河南省所有制結構的變化是極為深刻的,具有重大的意義。在1995年,河南省的集體經濟比重高於國有和非公有經濟,在全國屬於集體經濟為主的省份;而到了1997年,非公有經濟第一次超出了集體經濟,在整個工業總產值中居第一位,坐上了第一把交椅。按照1995年工業普查的劃分,河南省也成了其他經濟成分(主要是非公有制經濟)為主的省份。非公有經濟在河南這樣一個人口居全國第一,既不沿海、也不沿邊,傳統計劃經濟痕跡明顯的內陸省份居於相對優勢的地位,它對河南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帶來什麼影響,將是一個應認真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二)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從業人員的構成變化及分析
河南省1978-1997年按經濟類型分的工業從業人員構成情況見表7,1990年一1997年按經濟類型分的工業從業人員構成情況見表8,1978-1997年職工人數和新就業人員結構情況見表9。從表7、表8、表9可知:
1.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從業人員的所有制構成中,人員增加最快的是非公有經濟成分,其次是集體經濟,再次是國有經濟。從1978―1997年,河南省從業人員由2807萬人增加到4820萬人。增幅為71.7%;職工人數由420萬人增加到841萬人,增幅為100.2%;國有經濟的職工人數由346萬人增加到603萬人,增幅為74.2%;城鎮集體經濟的職工人數由74萬人,增加到177萬人,增幅為139.2%;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由3萬人增加到222萬人,增加了73倍。
2.就工業從業人員的構成變化看:
(1)國有經濟從業人員在1990-1997年間雖有一些變動,但相對穩定。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國有經濟職工數下降近30萬,是近年來變動最大的,這表明國有經濟已從一些領域退出,國有職工的身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2)城鎮非公有經濟的從業人員有了大幅度增加,1990年為5.09萬人,占城鎮職工人數的0.16%,1997年為51.06萬人,占當年城鎮職工人數的14.53%。(3)農村工業從業人員1990年為172.05萬人,占當年全省工業從業人員總數的34.99%;1997年為311.72萬人,占當年全省工業從業人員總數的47.01%。農村工業是非國有經濟成分,農村工業從業人員的大幅度增加,是我省工業從業人員增加的主要來源。
3.就工業從業人員、職工人數和新就業人員的所有制構成看:(1)國有經濟職工在全省從業人員中所占的百分比,從1978年到1997年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1978年為12.3%,1997年為12.5%;城鎮集體經濟的職工所占百分比在上述年份里有一定的波動,呈現比重上升的趨勢,1978年為2.6%,1997年為3.7%;增幅最大的是非公有制經濟的職工人數,從1978年只占0.1個百分點,到1997年占4個百分點。(2)城鎮職工人數的經濟類型結構表現為,國有經濟職工比重下降,由82.4%下降為71.7%,降幅為10.7個百分點;城鎮集體經濟職工比重上升,由17.6%增加為21.0%,增幅為3.4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由1990年的0.1%,增加到1997年的7.3%。(3)城鎮新就業人員中,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吸納人員的比重都在下降,1978年分別為66.3%、26.1%,1997年降為38.3%和13.4%;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吸納新就業人員的比重在大幅度提高,1978年僅為7.6%,1997年達到48.3%。
(三)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固定資產投資的構成情況及分析
河南省各種經濟成分固定資產投資情況見表10。各種經濟成分局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所占比例情況見表11。
從表10、表11可做如下分析:1.如果把經濟類型劃分為三大類別,即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經濟成分,可以看到,從1990-1997年,河南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206.12億元,增加到1165.19億元,增加了5.65倍;其中,國有經濟投資額由108.23億元增加到569.15億元,增加了5.26倍,集體經濟由24.57億元增加到222.67億元,增加了9.06倍,其他經濟成分由88.01億元增加到373.37億元,增加了4.24倍,增長速度最快的是集體經濟,其次是國有經濟,再次是其他經濟成分。從產出情況看,1990-1997年,工業總產值由1036.73億元增加到5642.14億元,增加了5.44倍,增幅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基本相當。其中,國有工業產值由572.03億元增加到1559.55億元,增加了2.73倍;集體經濟由358.44億元到1954.53億元,增加了5.45倍;其他經濟成分由106.26億元增加到2128.06億元,增加了20.03倍。其他經濟成分投資增加4.24倍,同期產值增加20.03倍,說用其投資效果最佳;集體經濟投資增加9.06倍,同期產值增加5.45倍,投資效果次之;國有經濟投資增加5.26倍,同期產值只增加2.73倍,投資效果最差。
表111990-1997年按經濟類型分的固定資產投資
2.從最近5年(1993-1997年)看,國有經濟的投資比重依次為61.8、58.0、54.4、51.0、48.8,呈逐年下降趨勢;集體經濟的投資比重依次為16.7、17.1、17.6、18.5、19.1,年均提高0.6個百分點,呈逐年平穩上升趨勢;其他經濟成分的投資比重依次為21.5、24.9、28.0、30.5、32.1,年均提高2.65個百分點,比集體經濟的投資增幅高4倍多。這種投資結構的變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所必然出現的。國有經濟投資比重的下降,與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和功能矯正有關,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國有經濟將逐步從一般性加工工業中退出而轉向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其在生產領域的投資總量將繼續收縮,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標誌。集體經濟在我國特別是河南這樣的欠發達地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集體經濟投資比重的上升是必然的趨勢,但集體經濟投資比重的上升幅度及產出效益如何,將取決於集體經濟市場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和經營機制的進一步完善。其他經濟成分1997年的工業產值分別已超過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這與其投資的快速增長密切相關,從長遠看,這一部分的投資比重將繼續增長,政府應制訂相關政策,保護其他經濟成分的合法權益,保護其市場主體的地位,促使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各經濟類型固定資產投資的資金來源構成表明,在可比較的國內貸款、利用外資、自籌投資等項目中,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1)從國內貸款所占比重來看,1990-1997年(沒有統計數據的年份不包括在內),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城鄉個人和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年均比重分別為27.3、22.9、2.45、26.6,各種經濟成分年均比重為20.5,各種經濟成分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為國有經濟、其他經濟成分(不含個體經濟)、集體經濟、城鄉個體經濟,而城鄉個體經濟從銀行獲取的貸款,只占各經濟成分平均貸款比重的1/8,這反映了銀行貸款政策存在著明顯的「所有制歧視」,與個體經濟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極不相稱。國有經濟從銀行獲取的貸款比重最大,但投資比重卻連年下降,產出效果也很不理想,其中緣由應認真反思。(2)從利用外資所占比重來看,1990-1997年,各種經濟成分年均比重為6.4,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城鄉個人、其他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分別為7.95、3.6、0、25.9,這種狀況是由外商投資的預期心理所決定的,也是由投資風險和回報率決定的。國有經濟有許多別的經濟成分不可比擬的優勢,利用外資的比重雖高於平均數,但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仍不相稱,這應從國有經濟的效率方面查找原因。集體經濟利用外資比重大大低於平均數,表明從總體上看我省集體經濟還沒有真正「長大」,還缺乏像「春蘭」那樣享譽海內外的集體企業。(3)從自籌資金所占比重看,1990-1997年,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平均為57.5,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城鄉個體經濟、其他經濟成分自籌資金所占比重分別平均為47.2、57.1、89.9、37.6。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城鄉個體經濟,其投資的絕大部分是自籌資金,城鎮個體經濟的投資則百分之百的是自籌資金,這一方面說明了這部分勞動者投資積極性高,利益直接,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個體經濟處於十分不利的競爭環境中。我省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重要任務,是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如何解決個體經濟固定資產投資來源單一的問題,應儘快擺上各級決策者的議事日程。
(四)河南省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構成變化及分析
我省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其他類型經濟成分社會商品零售額的變化情況見表12。
從表12可知,1980年河南省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國有經濟占49.13%,居第一位,其他類型經濟成分僅占4.4%,可以說微乎其微。10年後,1990年,國有經濟的商品零售額雖仍居第一位,但比重有所下降,特別應注意的是,其他類型經濟的比重上升到29.7%,超出集體經濟而居第二位。從1991年開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份額均呈下降趨勢,而其他類型經濟的比重則一路領先,不斷攀升。1994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構成再次發生重大變化,其他類型經濟成分的銷售額的比重在這一年第一次超過了國有經濟的比重,由第二位躍居第一位。到了1996年,其他經濟類型的幾重突破50%大關,比國有加集體的全部公有經濟所占比重之和還要略大一些,完成了其他類型經濟成分所占比重由處於補充地位到超過集體經濟比重――繼之超過國有經濟比重――最後超過國有與集體比重之和的「三級跳」。到了1997年,其他類型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又凈增8.6個百分點,已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