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加速縣域經濟發展 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摘 要]: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 經濟 是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 促進我國現代化早日實現的「基礎工程」;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必須理清若干主要發展思路。
[關鍵詞]: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 現代化「基礎工程」 發展理念 發展思路
在我國由 農業 社會向 工業 社會和後工業社會轉變的進程中,如何認識和發展縣域經濟,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本題對此進行初步的探討。
一、欠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是促進我國現代化早日實現的「基礎工程」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 行政 區間範圍內或其經濟空間範圍內的經濟。包括縣、市(縣級)區經濟。在實質上,我國當前的縣域經濟就是農業經濟, 農村 經濟,農民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全國而言,中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是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就東中西部各自而言,也都有各自的較發達地區的和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本文是指一種較為寬泛的所有「欠發達」的縣域經濟。從發展 經濟學 來講,「欠發達地區」是有確定含義的,這個含義就是「非工業化現代化」的地區,或者說就是還沒有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地區。所以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實際上就是指占我國絕大多數的「還沒有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經濟、農村經濟、農民經濟。在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中,它是屬於那相對落後或絕對落後的一極。所以欠發達地區的縣域經濟其實質或 歷史 使命就是要解決「三農」問題。
從現實來看,縣域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據 統計 ,在全國縣域經濟GDP占六成,工業產值占七成, 人口 在八成以上,國土和農業在九成以上。在湖南這個比重更大,GDP占76.3%,地方 財政 收入占58.5%國土占96.6%,人口占91%,並提供66.6%的輕工業原料和工業品 市場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表現為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從未來發展看,發展縣域經濟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早日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21世紀是中華 民族 實現現代化的世紀。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初步實現現代化。這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這種現代化的指標體系人們已有多種現成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管哪種指標體系都離不開人均GDP,人均受 教育 程度,人均壽命,城市人口比重等幾大項。而最終決定這幾大項水平高低的正是農業農村農民的變化狀況,因為它們的「比重」在我國實在是太大了。 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要十分重視農民、農業、農村問題,也就是要十分重視發展縣域經濟。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中國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革命是如此,建設也是如此。也正如十六大報告所說,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所以中國現代化的一個基本任務,或基本手段就是實現農業市場化,農民市民化,農村城市化,就是要解決「三農」問題。說這既是任務又是手段,一是因為這三化本身就是我國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二是因為沒有這三化,其它方面的現代化也無法實現,三是因為沒有這三化,眼下的啟動內需,抑制通貨緊縮也難以根本奏效。或者說這三化的落後已經在滯礙我國現代化的進程。解決這「三化」或「三農」問題是縣域經濟的歷史使命,是我國現代化的基礎工程
二、 發達地區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
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基本特點是農村經濟而非城市經濟,農業經濟而非工業經濟,傳統的自然經濟而非現代市場經濟,落後經濟而非發達經濟。在這裡發展經濟的最大障礙是觀念上的而非物質條件上的,既使有例外有人提供物質條件,觀念問題不解決還是發展不了。所以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
1、樹立「現代化工程」理念 。 現代化是我國人民的世紀夢想,是我國幾代人追求的目標,這個夢想和目標將在本世紀實現。我們現在所從事的一切都是朝這個目標前進。發展縣域經濟就是這個跨世紀工程的基礎工程。90年代中期以來,農產品「過剩」,農民收入增長趨緩,鄉鎮企業,特別是欠發達地區鄉鎮企業陷入困境,農村剩餘勞動力難以轉移,「二元社會經濟」無法打破,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瓶頸」之一。只有加速縣域經濟的發展,穩步增加農民收入,迅速拓展農村市場,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轉移農業人口,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才能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發展縣域經濟不僅是縣域的問題,也是市域、省域、全局性的問題,關乎我國現代化的宏偉大業。
2、樹立「機會均等」與「大市場」理念。我國經濟已由計劃經濟轉向市經濟,還在由政府經濟轉向社會經濟, 國際經濟 在進一步走向市場化,全球化,一體化,信息化。我國加入WTO,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而市場經濟的最高原則是「機會均等」。等價交換,平等競爭,國民待遇。當然這裡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它有三重要含義:一是不承認任何特權,不承認哪裡有發展機會,哪裡就沒有。二是機會均等不是平均發展,關鍵是怎麼樣去發掘機會。三是市場有無限擴大的可能性,市場可以向外擴大到縣外,省外,國外,也可以向內開發新的滿足潛在需求的市場。人類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最早是英國,然後是美日等抓住了機會。21世紀中華民族有機會了,問題是怎麼樣抓住這個機會。改革開放以來,80年代是農民,鄉鎮企業抓住了機會,深圳抓住了機會。90年代是上海抓住了機會,非國有經濟抓住了機會。當然還有許多「範例」、「典型」,華西村、海爾、邵東縣、湘 計算機 等等。它們都是「機會均等」「市場無限大」的突出實踐者,各個縣域經濟都有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成為這種「突出實踐者」。儘管不可能縣縣如此,但至少是縣縣有機會的。
3、樹立「跨越式」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後發優勢」,表現在一方面可吸取已開發國家的先進經驗、技術,減少研究試驗 成本 ,少走彎路一步到位實現跨越式發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取已開發國家浪費資源,犧牲 環境 的教訓,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經濟、資源、環境、人口的協調發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性在於,只有跨越式發展,縣域經濟才能衝破二元經濟結構,成為21世紀 中國經濟 新的強大的增長極,從而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中國結束「短缺經濟」時代,加入WTO,實施西部大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已將「三農」列入中國新世紀 發展戰略 問題之一的情況下,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當然各縣的跨越方式是需從各縣出發又各顯神通的了。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當前來看,首先要貫徹中央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的精神,搞好生態建設;其次對計劃經濟時代不利水土保持的某些工程,要從長計議,切實進行改造,甚至不惜推倒重來;第三,發展經濟始終要把環境保護放在心上,放在首位;第四,儘可能採用節能等新技術;第五,計劃生育,普及教育,切實提高人口素質。
4、樹立農民增收是核心的理念。縣域經濟的基本問題是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的解決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基本前提。農民增收意味著縣域人均收入的增長,是財政增長的前提,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標誌;農民增收是農村穩定的基礎,農業積累的源泉,農村現代化的前提;農民收入增長了,農民從事二三產業才有資金,搞規模經營才有資本,轉移進城才有資格;農民收入增長了,農村市場才能拓展,工業經濟,城市經濟,中國經濟才有了新的發展動力;農民收入增長了,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叫做縣域經濟真正發展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