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天津民間糖畫藝術的發展、特徵與現狀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孔令偉 Kong Lingwei
天津在建城六百年來,憑藉獨特的地理歷史因素,形成了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社會面貌,也孕育和發展了多種多樣的民間美術形式。糖畫藝術就是在天津發展、成熟起來的一門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形式。
一、民間糖畫藝術的歷史淵源和製作流程
所謂糖畫,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天津人將糖畫藝人之稱為「畫糖的」,將去購買糖畫工藝品稱為「畫糖去」。這種用糖製成的畫,既沒有失去可以食用的食品屬性,又是美觀精巧的工藝品,還是極吸引小孩子的玩具。糖畫藝人賦予糖這種很常見的調味品以上三種功能的民間特色技藝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糖畫的最初形式,可以追溯到漢代。據史料記載,漢代朝廷的宴會上曾有「以糖作狻猊形,號曰猊糖」的糖製品。漢代的這種糖製品僅是作為宴席上的裝飾物,並不食用。到了宋朝,出現了叫做「乳糖獅兒」的食品,被列在「果子」類中。吳自牧《夢粱錄》中記載:「小兒戲耍家事兒,如戲劇糖果之類:行嬌惜、宜娘子、鞦韆稠糖、葫蘆、火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兒等。」糖人在明朝似乎才有了接近今天的形式,被稱為「糖丞相」。清宣統元年(1909)傅崇矩著的《成都通覽》一書中,出現了正式記錄糖畫的史料。他在《成都民間風俗·正月》一章中寫道:「元旦日街市停貿易……只有小本營生者,專售小兒之錢,如……糖餅。」這裡說的就是糖畫。後來的糖畫藝人將民間皮影的造型方法吸收借鑑在糖畫的製作上,將製作明代「糖丞相」的方法改為用盛著融化糖汁的小銅勺直接在石板上勾繪出類似皮影的圖案,形成了今天遍布在各種文化廟會上的民間技藝「畫糖的」——糖畫。
糖畫技藝於2008 年2 月被列入了中國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有50 多年街頭賣糖畫經歷的成都老人樊德然先生成為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其實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工藝美術形式,早已在我國的天津、北京、河北、四川等氣候適宜的地區遍地開花。筆者小時候每次去公園或廟會,總要拽著長輩的衣襟站在街頭糖畫藝人的攤前駐足,新奇地觀看糖畫藝人變糖汁為形象、變樸拙為精美的高超技藝,也不失為童年回憶的美好片段。
製作糖汁(俗稱「熬糖」)是進行糖畫繪製前的重要環節,其技藝曾是糖畫藝人師徒口口相傳的秘密經驗。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其部分技術要點也逐漸地被世人知曉:先將鐵鍋內加入2 ∶ 1比例的清水和糖,在火上輕輕攪動,隨著水溫逐漸升高,糖就融化在水裡。這一過程中要不停地攪拌以防糖汁粘在鍋底。隨著水的沸騰、蒸發,糖汁的濃度逐漸提高,越來越稠,張力變大,水裡排出的氣體會使糖汁表面泛起較大的氣泡。這一過程中仍然不斷攪拌糖汁,直到糖汁的顏色微微變黃,氣泡由大轉小,就可以將糖汁倒在預先刷過薄油的光滑石板上。待糖汁冷卻凝固成為糖片時,將其切碎,以備在正式繪製糖畫的時候使用。這種方法製作的糖片在融化後流動性強,便於繪製,繪製出的糖畫作品透明度高、口感脆、不粘手,在常溫下可以保存近一個月,是質量上乘的糖畫原材料。掌握好火候是熬糖成敗的關鍵。太軟的糖汁不便於造型,太硬了又易碎不便於從石板上挑起進行連接和保存。火候的好壞還關係到糖汁凝固後的色澤和口感。筆者在調研過程中得知,一位糖畫藝人對熬糖火候基本上要有三至五年的時間才能熟練把握。
藝人正式作糖畫的時候,可以很方便地將這種現成的糖片融化成糖汁,用銅勺舀起糖汁澆在石板上,或成線,或成片,再趁糖汁略成凝固但並未堅硬時,在上面用各種工具雕刻造型,最後還是用糖汁將已經做好的各零部件粘連在一起,固定在長竹籤上,方便顧客持握。一般來說,一件糖畫藝術品的整個製作過程是在數分鐘內完成的,需要藝人對糖畫造型一氣呵成。因此在正式製作糖畫之前,糖畫藝人需要進行大量的繪畫練習。與普通的繪畫練習不同,糖畫藝人練習的形象多是「連筆繪畫」,以便在懸腕澆注糖汁的時候能夠胸有成竹地快速成型。製作糖畫的手法力道,可以概括為抖、提、頓、放等多種技巧,需要糖畫藝人靈巧的手腕和熟練的造型能力。
在每一筆即將完成的時候,為了防止最後從勺中流淌下的糖汁形成淤結,製作者需要輕巧地抖動手腕,做到「手抖糖落,手揚糖收」,術語稱此為「抖斷絲」。一件完美的糖畫藝術品,如同烹飪大師的菜品一樣要做到色、香、味、形的高度統一。美觀精巧、晶瑩剔透、堅固結實、吃起來酥香但不粘牙的糖畫成品才是糖畫中的上品。
二、天津民間糖畫的常見題材
在過去年間,糖畫最為簡單的形式即是將糖汁做成銅錢大小的圓片,粘上一截竹籤,成為一種原生態的棒棒糖,最受喜愛甜食的小朋友青睞。這是糖畫食品屬性的直接體現。作為較複雜的民間工藝品,天津糖畫的形象多種多樣,既有蔬果花卉,也有生肖動物,更不乏緊隨時代的流行元素。具體說來有如下幾大類別:
1. 十二生肖。我國歷史悠久的干支紀年法簡單實用,是農耕社會記載年、月、日、時的有效方法。由此應運而生的十二生肖形象體系(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自東漢時期就已形成,且逐漸成為群眾心中標誌人生歲月的象徵符號,也是民間糖畫藝術的重要表現內容,成為每位糖畫藝人的必修課。
2. 吉祥動物類。同群眾生產生活密不可分的動物元素,在民間藝術中被賦予各種美好的寓意,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糖畫藝術中多採用形象飽滿、有利於線面造型的吉祥動物形象,如魚、蝶、鶴、鹿等。其中魚與「余」諧音,在中國人心中有豐收富裕的含義。天津糖畫藝人製作的鯉魚,借鑑天津楊柳青年畫中鯉魚的造型,豐滿精緻,雍容大氣,體現了天津地域百姓審美和皇家貴氣的結合,是糖畫藝術中的代表形象。
3. 美好植物類。很多常見的植物花卉、果實,長期以來被大家視為平安如意的象徵,如代表長壽的菊花、桃子,代表富貴的牡丹,代表人丁興旺的葫蘆……這些都是民間糖畫藝術的常用題材。
4. 神話傳說類。龍鳳圖案是中國封建社會代表統治階級的典型圖案,同時也在民間作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明代永樂皇帝朱棣遷都北京設立天津衛之後的六百年間,天津的民間美術長期受到皇家審美的影響,在天津民間糖畫的龍鳳圖案中明顯呈現出這種雍容華貴、精巧繁縟風格特徵的影響。天津民間糖畫中其他神話傳說類形象還有金蟾、《西遊記》人物等。
5. 圖形寓意類。圖形類糖畫大多形象比較簡單,製作快速方便,價格也比較低廉,如武器形狀的玩具(寶刀、寶劍、寶斧)、燈籠、帆船等,深受孩子的喜歡,但其中也不乏精品出現。比如聚寶盆圖樣的糖畫,需要在一個花紋繁複的鼎中畫入元寶、銅錢、珊瑚、珍珠等各種圖形,以圖財富盛旺的寓意,製作難度較大。
6. 流行圖像類。現今的天津糖畫藝人在繼承傳統糖畫圖樣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為了適應大眾審美流行趨勢而拓寬自己的作品內容。各種流行的卡通動漫形象,如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喜羊羊與灰太狼等,都成為藝人招攬生意的創新點。除了卡通形象,還有配合西方節日而製作的玫瑰畫、聖誕樹等,都經過民間藝人的加工成為糖畫工藝品中的新寵。
三、天津民間糖畫的造型方式
天津民間糖畫的造型方式主要可以分為線性造型、浮雕造型、圓雕造型、綜合造型四種。
線性造型和浮雕造型為傳統糖畫藝術品的主要造型方式,以平面化的線條勾勒和浮雕堆砌為主——用較粗的線條表示出輪廓,再用細線進行裝飾,畫出輪廓內的花紋和肌理,表現羽毛、鱗片、圖案等內容;浮雕造型則主要是依靠各種工具在糖片上按壓出各種花紋。線性造型較適於用來表達側面形象,而正面形象多依靠浮雕堆砌的手段進行製作。有經驗的糖畫藝人在製作傳統糖畫題材時,經常將這兩種造型手段一起靈活使用,線面結合,使作品造型生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二十年間糖畫藝人以圓雕造型手段創作出各種新式作品(這些作品似乎應該更形象地稱為「糖雕」),如船、螳螂、螞蚱、螃蟹、宮燈、玫瑰花等,更多地借鑑了玉雕、骨雕、牙雕等姊妹民間工藝美術的造型方法,更重視作品360 度的觀賞性,同時對製作者拼裝各部分零件的能力也有更苛刻的要求。
綜合造型方式主要應用在製作大型糖畫藝術品上。製作這些大型作品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對製作者綜合運用上述三種造型方式的能力和耐力都是考驗,但作品完成後由於體積更大、部件更多(有的作品需要上千個部件進行拼接),就更富于震撼力。正是這些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大型作品,使當代糖畫藝術不再只限於街頭賣藝,而走進了工藝品收藏的領域,更走出國門,走進了國外的博物館和展覽會。
四、天津民間糖畫特有的風貌特色
糖畫藝術的最初發源地雖然並不在天津,但幾百年以來活躍在天津的糖畫藝人在長期的製作過程中將天津民間美術的文化特徵很好地吸收到了自己的作品中,使天津民間糖畫藝術鮮明地反映著天津地域的民間美術特色。
首先,天津民間糖畫藝術從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具有舶來性的特徵。因為政治和地理因素,天津城市的發展史是伴隨著各地區來的移民逐漸融匯在一起的歷史,各地方的人自然地將具有各地文化特色的傳統民間工藝帶到了天津。民間糖畫藝術也是如此。它本身並不是在天津地區發生的,但在天津這塊商賈雲集、經濟發達的寶地發展成熟,其內容和形式也要兼顧各地方人的審美需求。
其次,天津緊靠京城,權貴雲集,使天津民間糖畫藝術從製作工藝上形成了精緻華貴的宮廷化特徵。明代建衛之後的六百餘年間,天津出產的很多特產(如楊柳青年畫)都是皇家貢品的來源,這使得天津本土產品都朝著選料精細、工藝精湛、製作精良的方向發展完善。天津民間糖畫藝人在這種民間工藝潮流中不斷完善技巧,推陳出新,創造了糖畫製作的獨特天地。
再次,近代天津開埠較早,各種西洋思想的傳播使天津民間糖畫藝術一直就沒有拘泥於傳統的糖畫造型,而在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上都走在時代的前列。西方文化的較早傳入,使天津文化在品格上具有不拘一格、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在這種開放意識影響下的糖畫藝人總在積極探索各種新的可能。雖然不能否認這其中有吸引顧客、創造商機的原始利益驅動,但他們緊隨時代步伐、開發糖畫藝術新面貌的創新意識應該得到肯定。
最後,天津作為京杭運河的重要節點,南北共融的漕運文化為民間糖畫藝術的藝術形態賦予了兼容性的特徵。運河文化影響下的天津糖畫藝術,兼具南方的精巧與北方的粗獷,可以做到寫實與表現兩種造型手段的完美結合。對於外地甚至外國傳來的造型新方式,天津的糖畫藝人們從不排斥,而是與各地同行密切交流,虛心學習,掀開了近代天津糖畫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面貌。
五、天津民間糖畫藝人的生存狀況
在筆者撰寫此文期間,走訪了近十位活躍在天津大街小巷的民間糖畫藝人,對當代天津糖畫藝人的生存狀況有了較為真實直接的了解。坦率地說,同歷史上天津民間糖畫藝術的繁榮面貌相悖,今天天津民間糖畫藝人的生存狀況和糖畫藝術的傳承情況並不十分樂觀。
隨著近幾十年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轉型,依賴傳統經營模式生存的民間糖畫藝人要面臨市場縮小、經營空間受限、盈利稀薄等諸多困難,有很多技藝精湛的藝人已經放棄了糖畫事業。現在天津地區仍可以從事糖畫經營的藝人一共約20 人,但其中只有三成還在專職於街頭糖畫經營,其他人僅在氣候適宜的空閒時間出來擺擺攤,更多的精力則放在經營其他事情上。在城市規劃逐漸完善的過程中,留給流動擺攤經營糖畫的城市空間越來越少,如果進到正規的文化展示區域經營,藝人又要面臨較為高昂的場地租金,這與糖畫藝人本就微薄的收入實不相符。為了增加一點收入,他們在自己的攤子上一邊創新糖畫的形式和內容來吸引顧客,同時擴大經營品種,順便售賣棉花糖、拔糖等其他零食。糖畫生意基本上是露天操作,糖畫藝人要面臨冬季凜冽的寒風和夏季悶熱的高溫。各種環境、經濟和生活方面的壓力,以及醫療、養老等基本生活保障的不完善,使得越來越多的民間糖畫藝術工作者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生意。
一般來說,民間藝術的傳承方式分為家族傳授和師徒傳授,但今天的糖畫技藝卻鮮有人願意繼承和從事。筆者走訪到的這些位糖畫藝人平均年齡50 歲,紛紛表示由於當今社會職業構成的發展變化,已經很難找到有志學習糖畫藝術的年輕人。令人感動的是,近十幾年來,一些下崗工人加入到了糖畫製作的隊伍中,他們學習糖畫技藝的途徑打破了傳統的家族或是拜師傳授,而是從掌握此技藝的朋友那裡學習而來,在民間糖畫製作的領域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也在不斷發展和豐富天津民間糖畫藝術。
天津民間糖畫藝術,從一開始就與天津城市發展的脈搏同步,逐漸形成了舶來性、創新性、兼容性和宮廷化的藝術特徵,為天津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增添著靚麗的色彩。與其他傳統民間美術相比,糖畫藝術更緊密地跟隨時代審美需要,從內容和形式上找到了自己轉型發展的方向。天津民間糖畫藝術是天津民間美術的寶貴財富,更是天津衛文化與時俱進、海納百川精神的優秀代表。
參考文獻:
[1] 崔岳陽. 喚起記憶中的甜味——談民間技藝糖畫[J]. 美術大觀.2012(12):81.
[2] 董飛飛,謝朝. 淺析糖畫的製作工藝[J]. 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4):268-270.
基金項目:2011 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11CF106)
項目名稱:天津民間美術發展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項目批准號:11CF106
孔令偉:天津財經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