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女萎的本草考證

2023年09月26日

- txt下載

【摘要】
目的為研究女萎的品種來源提供 文獻 依據。方法考證歷代本草著作及方書,從植物形態、開花期、採收期、炮製和功效等方面加以論證。並結合 現代 對女萎的品種來源認識,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考證出女萎原植物是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DC.,萎蕤原植物是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結論女萎有開發利用的前景。
【關鍵詞】 女萎 植物形態 開花期 採收期 炮製 功效
  吳曉燕[1]曾發表有《女萎本草考證》,認為《神農本草經》等早期本草所記載的女萎是萎蕤,其原植物即是玉竹。我們不同意這樣的考證結果。有關女萎本草考證比較少,其原植物曾在現代一些中藥文獻中論述過,但論述得比較簡單且論據不充分。鑒於這些情況,我們考察比較歷代本草文獻,從植物形態、開花期、採收期、炮製和功效等方面加以論證。
   1 從原植物形態記載的考證

  中藥女萎首載於《神農本草經》[2],列為草部上品。女萎的藥用部位是藤莖、葉或根,具有祛風除濕,溫中理氣,利尿,消食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症,吐瀉,痢疾,腹痛腸鳴,小便不利,水腫等病症。但從《神農本草經》[2]《名醫別錄》[3]等早期本草文獻來看,基本沒有關於女萎形態的記載。《本草經集注》[4]描述女萎,萎蕤的植物形態:「今處處有,其根似黃精而小。服食家亦用之。今市人別用一種物,根形狀如續斷莖,味至苦,乃言是女青根。」因此從《本草經集注》的論述可以看出早期女萎與萎蕤也常有混淆。正如陶弘景注云:「按《神農本草經》[2]有女萎,無萎蕤。《名醫別錄》[3]無女萎,有萎蕤,而為用正同,疑女萎即萎蕤也,惟名異爾。」

  《新修本草》[5]則首次把女萎和萎蕤列為兩種藥物,萎蕤列為草部上品,其植物形態描述引用《本草經集注》[4];女萎列為草部中品,其植物形態描述:「其葉似白斂,蔓生,花白,子細,荊襄之間名為女萎,亦名蔓楚。」通過《 中國 植物志》[6]描述女萎:「三出複葉,小葉片卵形或寬卵形,常有不明顯3淺裂,邊緣有鋸齒。圓錐狀聚傘花序多花,白色。」可初步推斷《新修本草》提到的女萎為今女萎。

  《圖經本草》[7]有女萎,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的附圖。女萎的附圖描繪比較清楚明確,與《中國植物志》[6]描繪的女萎葉序相似都為對生葉,因此可推斷此女萎附圖即為今女萎。《中國植物志》[8]描述玉竹:「葉互生。」《圖經本草》的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附圖也許是描繪不清楚,或許是年代久遠附圖模糊,似乎描繪的葉下部是對生葉,上部是互生葉,但不能僅此一點就肯定或否認滁州萎蕤和舒州萎蕤是今玉竹還是今女萎。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9]描述女萎,葳蕤相同的植物形態:「莖強直,似竹作節,葉亦如竹,兩兩相值,葉端有黃色斑點。三月開青花,遂結實如珠,根橫行,如荻根及菖蒲。概節平直,多脂潤,雖燥亦柔,須節冗密,宛如冠纓下垂之綏,而有威儀之義。」根據上述本草著作和《中國植物志》描述玉竹和女萎的植物形態對比,可推斷 《本草乘雅半偈》描述的植物是今玉竹,而不是女萎,因此該本草未區分女萎和萎蕤。

  從上述三段文字可以看出,雖然唐《新修本草》把女萎和萎蕤列為兩種藥物,但宋《圖經本草》和明《本草乘雅半偈》記載的女萎和萎蕤僅是名稱上有所區分,而沒有實質性內容即植物形態描述的區分,仍有混淆之處。

  《植物名實圖考》[10]也有女萎的墨線圖。此圖描繪的葉形與女萎相似,但葉序互生似玉竹,花序也似玉竹。因此不能單憑此附圖判斷《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原植物是否是女萎。

  清代吳繼志在《質問本草》[11]中明確指出玉竹的植物形態:「其根橫行多。玉竹莖幹強直似竹箭,竿有節,其形如竹狹而長。表白里青。三月開青花結圓實,其根橫生似黃精,差小黃白色。性柔多,發其頁如竹,實是玉竹。觀其莖根很似中國之玉竹。細按其實又似黃精,而差小黃白多發,特恐地道不同入藥,自宜酌用。玉竹緩脾食胃用根莖葉不用。」並且有清晰的附圖,該附圖與《中國植物志》的玉竹附圖極為相似。因此直至清代古人已完全認識到女萎和萎蕤是兩種不同的藥用植物,並且稱萎蕤為玉竹。

  從上述諸本草記載可看出, 歷史 上存在同名異物情況。後來把女萎和萎蕤區分開,但植物形態描述不詳盡。初步推斷古代記載的女萎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古代記載的萎蕤為今百合科植物玉竹。
   2 根據開花期和採收期記載的考證

  《吳普本草》[12]曰:「萎蕤,二月、七月采。」《本草經集注》[4]曰:「女萎,萎蕤,立春後采,陰乾。」《圖經本草》[7]曰:「萎蕤,三月開青花,結圓實,立春後采根,陰乾用之。」玉竹的花期為5~6月,果期為7~9月,南方於秋季8~9月採收,北方於春季採收。而女萎的花期為7~9月,果期為9~10月,秋季開花時採收帶葉莖蔓,紮成小把,曬乾或隨時採用鮮品。因此上述諸本草著作提到的藥用植物都是今玉竹。可見,在唐《新修本草》之前,女萎和萎蕤不僅是植物形態描述的記載有混淆之處,而且植物開花期、採收期的記載也有混淆之處,即確實存在同名異物情況。
   3 根據炮製方法的考證

  《雷公炮炙論》[13]只記載萎蕤的炮製方法,而沒有提到女萎的炮製方法。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14]中同時記載女萎和萎蕤的炮製方法,且萎蕤的炮製方法與《雷公炮炙論》記載的炮製方法相同,曰:「萎蕤,入藥采根,竹刀刮凈,蜜水浸宿,文火烘乾。勿誤取鈎吻黃精,須仔細辨認真假。又種女萎,採得除干,去頭上白蕊,做成細片,拌豆淋酒蒸。從己至申,方取曝用。」現代玉竹炮製方法為:除去雜質,洗凈泥土,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曬乾。可見,「蜜水浸宿,文火烘乾」與今「悶潤至內外濕度均勻,曬乾」的方法極為相似,因此本草實際記載為萎蕤,更肯定古萎蕤即為今玉竹。《新修本草》[5]草部中品曰:「今太常謬以為白頭翁者是也。」與「去頭上白蕊」,疑指同一植物的同一部位,又進一步推斷古女萎即為今女萎。
   4 根據功效記載的考證

  《神農本草經》[2]曰:「女萎,味甘、平。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吳普本草》[12]曰:「委萎,治中風,暴熱,久服輕身。」現在研究認為女萎功效是祛風除濕,溫中理氣,利尿,消食。主治風濕痹症,吐瀉,痢疾,腹痛腸鳴,小便不利,水腫。玉竹功效是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主治燥咳,勞嗽,熱病陰液耗傷之咽干口渴,內熱消渴,陰虛外感,頭昏眩暈,筋脈攣痛。玉竹藥理作用有降血脂,緩衝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降血糖、抗腫瘤,抗衰老及增強免疫力等功能。因此前半句「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是指主治風濕痹症,推測為女萎;後半句「久服去面黑黯,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是指有滋潤補養,抗衰老作用,推測為玉竹。可見,《神農本草經》和《吳普本草》的確存在異物同名情況,把女萎和萎蕤混為同一物種。

  《本草經集注》[4]曰:「今治下痢方,多用女萎,而此都無止氵曳之說,疑必非也。萎蕤又主理諸石,人服石不調和者,煮汁飲之。」可見與女萎主治痢疾,腹痛腸鳴症相似。因此我們反過來可以證明此本草記載的女萎即為今女萎。

  《新修本草》[5]曰:「萎蕤(上品),味甘平,無毒。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心腹結氣,虛熱,濕毒,腰痛,莖中寒,及目痛眥爛淚出。久服去面黑,好顏色潤澤,輕身不老。女萎(中品),味辛,溫。主風寒洒洒,霍亂,泄痢,腸鳴游氣上下無常,驚癇寒熱百病,出汗。」雖然《新修本草》把女萎和萎蕤區分開,但功效的描述仍有混淆之處。

  陶弘景認為女萎與萎蕤同功,故合併為一條,並雲今下痢方多用女萎。蘇敬認為有下痢功效女萎,乃是另一種女萎,其形態與萎蕤不同,於中品另立一條,並注云:「女萎功用及苗蔓與萎蕤全別。」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