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改變性格會讓你更快樂嗎

2023年09月19日

- txt下載

接受自己和改變自己之間應當存在最佳平衡點,改變性格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你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推進你的人生目標,同時也可能增加你的幸福感。但最有益的改變不止於此,它還能讓你有更深的自我認同感,讓你更真實地看待自己的改變。
心理學家認為,在接受自己的現狀和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之間存在一個最佳平衡點。
數據顯示,美國人每年在那些聲稱能幫助人們改變個性的書籍和講座上花費數十億美元。這些書籍建立在這樣的假設之上:性格可以在後天被改變,並且改變性格是件好事,會讓你成為一個更好、更健康、更快樂的人。但是,改變你的性格真的會讓你更快樂嗎?
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來觀察性格的變化是否與生活滿意度有關。該調查每年都會評估澳大利亞人口中具有代表性樣本的性格、生活滿意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研究人員對11104名年齡在18歲至79歲的澳大利亞人進行了為期4年的調查,發現外向性、責任感和友善度都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而神經質性格的提升則與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另一項在同一時期對8000多名澳大利亞人進行的研究發現,性格的變化就像收入、就業和婚姻狀況等社會經濟因素的變化一樣頻繁。綜上所述,這兩項表明性格變化與生活滿意度的變化有關,而且性格變化相比許多外部變量甚至可以更好地預測生活滿意度。
內在的變化確實很重要,而這些變化在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感時所扮演的角色可能被低估了。事實上,內在的變化甚至可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經濟收益。例如研究人員計算出,神經質性格的細微減少可能等同於31.4萬美元的收入。研究人員說道,「神經質性格的改善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相當於把生活滿意度提升了整整一個標準差。」考慮到美國家庭的平均年收入約為8.8萬美元,少一點焦慮或許能讓你在經濟上獲得質的飛躍。
正如性格的改變會影響人們的幸福指數,幸福感的變化也會對一個人的性格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持續處於消極的環境中(如虐待關係)可能會導致一個人更焦慮或謹慎。而那些有助於產生幸福感的環境(如一份薪水豐厚的好工作)可能會促使人們保持現有的行為方式,甚至會使人變得更有責任感也更隨和。
在另一項針對2005年至2009年數據的研究中,心理學家Christopher Soto對16367名年齡在15歲至93歲的澳大利亞人進行了調查。他發現性格的變化預示了後續幸福感的變化,幸福感的變化也預示著隨後性格的變化。
那些在研究開始時更外向、親和、有責任心和情緒穩定的人們的幸福感隨著時間逐漸增加,表現出的積極情緒更多,消極情緒更少。反之也是如此: 最初幸福感較高的人往往也會在一段時間後更具有親和性、責任感和情緒穩定性。
這些研究結果都表明,如果我們想要充分理解性格和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必須考慮到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事實上,這些相互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積累,積沙成塔。正如Soto所展示的,假設兩個人最初20歲時在某個性格特徵上只有細微的差異,那麼他們60歲時的在這一特徵上的差異可能就因為最初的細微差異變得天差地別。
儘管如此,Soto還是發現在比較兩個雙向的因果關係時,性格對幸福感的影響確實比幸福感對性格的影響更大。這再次說明了思維、情感和行為模式等其他因素對幸福感產生的巨大影響。
當然,改變自己的性格可能也是一把雙刃劍,並不像之前提到的那樣簡單直接。一方面,改變我們的性格可以激發出一個人最好的一面。總的來說,研究表明那些更積極、自信、勤奮、冷靜、善良和有創造力的人有著有助於提升幸福感的行為方式。但這也涉及到性格改變多少的問題,太劇烈的性格變化可能會讓人感覺不真實和不穩定。
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員Jason Riis和他的同事們利用藥品廣告評估了人們主動服用那些旨在增強社交、情感和認知能力藥物的意願。研究人員讓參與者閱讀兩種藥品廣告,一種聲稱可以幫助參與者們增強自我,另一種聲稱可以讓參與者們成為真實的自我。
結果顯示,與那些對自我認同不太重要的特質(比如專注能力)相比,人們不願改變那些對自我認同很重要的特質(比如社交舒適度),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做會改變 「真實的自己」。只有當廣告強調這些藥物將成為「真實自我的推動者」時,人們才會對它們感興趣。
對許多人來說,在保持本真和個人成長之間找到平衡點似乎對幸福很重要。「金髮姑娘假說」提出,適度的性格改善對人們幸福感的提升是最有利的,優於過多或過少的改善。埃默里大學的心理學家Chris Martin 和 Corey Keyes在分析了1725名美國人的數據後發現,在社交、主觀能動性和責任心方面的性格改善確實存在「不多不少」的理想改善程度,只有適度的性格改善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幸福感。
與此同時,性格改變太小有可能使人在追求幸福感的道路上變得死板和僵化。心理學家Adriana Miu和David Yeager發現,告訴青少年們性格的靈活性和流動性,並幫助他們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性格使得他們在9個月的時間裡所產生的抑鬱症狀減少了近40%。相比之下,另一組被教導人的性格是天性使然且無法被改變的青少年則表現出了更多的抑鬱症狀。
接受並熱愛當下的自己固然無可厚非,但同時也應該知道自己可以變得更好。理想狀態下,人們應該通過了解他們反覆出現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審視自己的性格,並努力改善自己性格中阻礙自己獲得幸福的一面。但與此同時,人們也不應該過於關注自己的缺陷,總想著徹底改變自己。
正如心理學家Brian Little所說,「不要過分糾結於你的大五人格測試中獲得的分數。真正的你比一個數字或五個數字要複雜得多。」他認為人們應該專注於發展他們最深層的目標、價值觀和個人愛好。研究發現正是這些目標和觀念賦予了我們生命最大的意義,形成我們身份認同的核心部分,讓我們脫離低級的自我認知。
改變性格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你表達自己的價值觀,推進你的人生目標,同時也可能增加你的幸福感。但最有益的改變不止於此,它還能讓你有更深的自我認同感,讓你更真實地看待自己的改變。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