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西方文化的烏托邦思想

2023年10月20日

- txt下載

【提要】烏托邦是西方思想史和文學史上的一種普遍現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民族由於文化、政治、經濟基礎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烏托邦思想。烏托邦有兩種呈現方式:社會實踐方式和文學文本方式。本文梳理了西方烏托邦思想在兩種方式下的呈現並進行了分析,旨在揭示烏托邦的優勢與弊端。
【關鍵詞】西方文化烏托邦反烏托邦
一、烏托邦的概念及其研究意義
烏托邦(Utopia)作為一種理想,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付諸實踐,則有極大的破壞性。無論是法國大革命還是二戰後前蘇聯、柬埔寨、古巴等的革命,都可視為烏托邦的災難。革命的理想主義總會淪為革命的暴政,這已被歷史驗證。「烏」-沒有,「托」-寄託,「邦」-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艾宏揚1990)。如果把空想變成現實,就會產生始料未及的結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空想不可以,或者把空想部分地變為現實不可以。「現實的烏托邦」作為一種批判和改變世界的理論武器,它的真實意義不在於它是否能夠達到所謂的終極存在,而是啟發人類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永遠保持一種實踐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識。因此烏托邦的真正意義在於合理地改變世界,促進人的自由和人類社會的發展。烏托邦不能作為完善的價值規範,但可以作為批判尺度,它激勵著人們採取某種行動,打破現存的秩序,逐步建立越來越完善的秩序。因此烏托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二、烏托邦思想的發展歷程
烏托邦自古希臘開始,衍生至近代啟蒙運動,歷經兩千餘年,其中有文學文本、哲學思考,也有社會實踐。阿里斯托芬的《鳥》與奧威爾的《1984》《動物農場》是典型的文學文本,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典型的哲學-神學思考,而托馬斯•莫爾、聖西門、傅立葉則是社會實踐的代表。在這些文本和思想中,有肯定烏托邦的,如《理想國》和《上帝之城》;有反烏托邦的,如奧威爾的《1984》和《動物農場》;也有讚賞與批判並存的,如《鳥》。至於社會實踐的烏托邦,則因為極端的理想主義被歷史摒棄。
(一)阿里斯托芬的《鳥》
被稱為「喜劇之父」的阿里斯托芬以諷刺、揭露社會現實聞名於世。阿里斯托芬擁護民主制,也揭露民主制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和道德的墮落。他譴責上層統治者的虛偽殘暴,也揭露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他諷刺富人的道德淪喪,也挖苦平民的人性陰暗。他主張對財產作一次再分配以消滅貧困,恢復公正,發揚道德,然而這一典型的烏托邦思想並不能實現也不能實現——《鳥》就討論了烏托邦思想可行性的問題。《鳥》中的主人公通過花言巧語誘騙一群鳥建立一個神奇的烏托邦式的國度——「雲中鵓鴣國」。這是一個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的國度,勞動是生存的唯一條件。但是「鵓鴣」有一層意思是愚蠢的人,這暗示著理想固然美好,但是也是虛幻的,是現實中不可實現的。《鳥》還揭示了一個悖論:人類想要構建一個完美的城邦,但是人本身才是構建烏托邦的最大阻礙——因為人性是惡的,有慾望,自私,而這些弱點恰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在於,人的慾望可以促進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卻不能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
(二)柏拉圖的《理想國》
柏拉圖對於烏托邦的貢獻是探索出了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家政體模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將國家分為五種政體形式,其中最好的政體形式是「哲人王的統治」,最壞的是僭主制,而民主制僅僅好於僭主制。因此美國鼓吹的民主制乃至部分國人追捧的民主制,實際上都是弊端重重的。首先,民主制將公平社會的希望寄託於「民」,這是另一種烏托邦,與寄託於「哲人王」的烏托邦如出一轍,其虛幻性都在於把希望寄託於人,而「人」本身是最不可靠的。從蘇格拉底之死到耶穌殉道,從特朗普上台到委內瑞拉經濟的崩盤,這些都是「民主」與「人治」惹的禍。因此柏拉圖的烏托邦雖然稱得上「理想」,但其危害也是顯而易見的。柏拉圖極度推崇王者政體,他認為王者能兼顧城邦全體公民的利益,他認為王者具有天賦且受過良好教育,他認為王者是具有社會正義、善、治國理念的人。(柏拉圖1986)然而他不懂洛克的《政府論》,不明白不受約束的權力將導致最大的惡。因此柏拉圖的烏托邦是「權力」對「權利」的最大傷害。
(三)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古羅馬的奧古斯丁是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上帝之城》將整個世界分成兩部分:「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這不是地理空間的劃分,而是信仰的區分。奧古斯丁繼承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關於「善」的理念,設立了「上帝之城」這個「至高的善」。奧古斯丁不否認現世的善,他所否定的是將現世之善作為最終目標而忽略至高的善的這種態度。奧古斯丁強調維護和參與「地上之城」和平的重要性,但「地上之城」是為「上帝之城」服務的——「地上之城」追求的是自身的和平,「上帝之城」追求的是「永久與完美的和平」「永生中的和平」(奧古斯丁2006)。奧古斯丁的烏托邦奠定了中世紀基督教千年統治的基礎,雖然有其合理性,但最終被啟蒙運動否定。
(四)近現代烏托邦思想
1516年,英國人文主義者莫爾在《烏托邦》中首次提出了「烏托邦」一詞,用來表示對理想社會形態的想像。莫爾將烏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所處於的社會的罪惡作了一個巧妙的對比,用諷刺的手法譴責了現實中的社會。莫爾認為烏托邦就其本質而言仍是啟發性的而非實踐性的。在書中,莫爾對有關國家官員實行選舉與輪換以及政府決策程序的構想,突破了封建君主政治傳統的禁錮,深深地隱含著近代民主、平等的意識,對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有頗多啟發。首先,莫爾提出了廢除私有制的主張。他主張消滅階級對立和階級差別,建立一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新社會。(托馬斯•莫爾1982)然而這些烏托邦主張被法國大革命的暴力實踐徹底粉碎,在中國則有洪秀全的天平天國作為反面例證,證明了烏托邦理想的不可實施性。其次,莫爾提出了計劃性地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思想。這一點具有可操作性,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就是明證。最後,在政治上,莫爾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的主張。這些烏托邦思想對於西方近代的文明乃至現在世界的文明具有重大意義。
(五)空想社會主義
如果說16世紀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只是空想社會主義萌芽,那麼19世紀30、40年代則是空想社會主義發展的頂峰。空想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聖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他們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對未來的理想社會提出許多美妙的設想。他們企圖建立「人人平等,個個幸福」的新社會。(徐百軍2012)這些思想對啟發工人運動起了重要作用。
三、反烏托邦思想和《1984》
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大多數人還沉浸在美好理想世界的幻想中時,一些對社會發展擔憂的人意識到了烏托邦的不可行性,他們在面對現實社會的殘酷之後,開始了反對烏托邦的文學創作。反烏托邦的小說通常批判技術的泛濫、人的異化,以《1984》為例。在這部作品中,奧威爾深刻分析了極權主義社會,並且刻畫了一個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以追逐權力為最終目標的假想的未來社會。反烏托邦主義者對所謂科學民主理性等事物始終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反烏托邦文學促進了人們更好地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四、結語烏托邦存在著多個歷史形態,每一個形態背後都凝聚著人們對於理想社會的熱情與渴望。儘管烏托邦有其設計的缺陷,比如階級固化的問題,人的慾望問題,但從歷史來看,烏托邦作為一種社會構想,促使著人類社會往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托馬斯•莫爾1982《烏托邦》,商務印書館。〔古希臘〕柏拉圖1986《理想國》,商務印書館。
艾宏揚1990《烏托邦與社會主義》,《廣東社會科學》第4期。〔古羅馬〕奧古斯丁2006《上帝之城》,人民出版社。
徐百軍2012《空想社會主義:一種被遺忘的共和主義敘事——基於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烏托邦思想之考察》,《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5期。
作者:楊慧 吳瑞豐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