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別以為基礎教育與「中國製造2025」無關

2023年09月16日

- txt下載

近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標誌著「中國製造2025」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已全面轉入實施階段。該《指南》提出,2020年,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年以上;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製造業重點領域所需人才將會比2015年翻一番左右。(2月15日人民日報)
中國製造大而不強,核心是創新能力不強,實質是人才不強。曆數世界上各大製造業強國,無一不是教育強國。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數據,2012年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12.9、12.9、11.5、11.8。我國到2020年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1年以上,可謂當務之急。然而,許多人卻認為「中國製造」是高校和職校關心的事情,似乎與中小學沒有什麼關係,更不知道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其實,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法》規定的教育方針,基礎教育的目的絕不是單純地追求升學率,這個道理多數教師是非常清楚的。之所以這樣偏重升學率,就是因為勞動技術教育的效果很難考核,而升學率看得見、摸得著,與教師的利益直接掛鈎。本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服務現代化,升學只是間接目的,但在利益機制驅動下,老師們將教育的間接目的當做了教學的直接目的,將教育的直接目的當成了教學的間接目的。
我國要成為製造業強國,需要從業者具備強烈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需要從小培養。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確定學生的職業方向,初中階段要分成文理中學和實科中學,實科中學是完全為就業做準備的;美國儘管沒有實行雙軌制,但從小學就開始滲透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更是以綜合性而著稱。我國的高中畢業生在填寫高考志願時,多數都沒有明確的專業方向,更不用說職業準備了,這正是工匠精神培養所遇到的最大難題。
為了將我國的人口優勢變為人才優勢,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製造業人才隊伍,基礎教育應該適應中國製造發展的需要,高度重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勞動技術課程、通用技術課程的作用,加強製造業基礎知識、能力和觀念的啟蒙和培養,而不能將自己置之度外。目前正在實施的6大核心素養,都與技術課程有著密切關係。也可以說,技術課程的實施應該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領域和重要研究方向。
當前,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基礎教育工作者關註:
一是確定不同階段技術教育課程的重點。小學階段主要是樹立勞動光榮的觀念,讓孩子明白各類用品都是靠人生產出來的,並學會生活自理;初中階段的勞動技術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勞動技能、勞動品質、勞動習慣,讓學生明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道理,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主動選擇未來的職業領域,畢業時順利完成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的第一次人生重大選擇,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則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強化學生對於技術的理解,做好迎接「中國製造2025」的心理準備。
二是確定不同地區技術教育課程的重點。目前,我國城鄉學校在辦學條件上差異很大,開展勞動技術教育的條件更是有著天壤之別。城市中學師資和設備條件較好,可以開展一些簡單照明線路安裝、簡單家具製作、簡單服裝設計等勞動項目;農村學校則更適合於開展植物栽培、果樹修剪、家禽家畜飼養等勞動項目。為了適應我國新型城鎮化的需要,國家應該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辦學投入,為農村學校建設工業勞動區,逐步實現城鄉辦學條件的等同化,努力消除農村孩子在核心素養(特別是工業素養)上的差距。
三是開展與職業院校的合作。近年來,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有了巨大改善,數控工具機、工業機器人、3D列印、電動汽車,乃至高速動車組、大型飛機都應有盡有,這些都是一般中小學所不具備的。如果中小學能夠與職業院校開展校校合作,就可以更好地促進普職融通,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