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義教語文七下教學用書: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馬的世界

2023年08月10日

- txt下載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認識馬與人類的親密關係,培養學生關愛動物的情感。
2.通過「馬的世界」的探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有關文化知識,提高人文素養。
3.通過活動的開展,學習從事一般課題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研究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課題研究的能力。
4.在活動中培養口語交際(交談、說講、論辯、訪談)和書面表達能力。
二、教師準備
1.一份活動時間安排表和設計方案。
2.一部《現代漢語詞典》和《現代漢語成語詞典》以及有關「馬」的文學藝術作品。
3.按活動程序和內容,設計一張活動記錄表,每個學生髮一份,讓學生做好活動記錄,以此作為評價的一個重要依據。
4.對學生進行組織、調度和安排,如劃分活動小組,明確活動任務和目標,明確活動評價指標,確定活動小組負責人,進行必要的動員和說明等。
5.適當提前布置,交待學生應做的前期準備。以提前一個星期為宜。
6.有條件的地方,聯繫牧馬場、博物館等,以便學生前去調查、考察、參觀。
三、活動指導
1.「馬的世界」這一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明確、集中,但涉及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可以說,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具有問題探究性與課題研究性的特點。教師在組織指導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時,應注意指導學生如何圍繞課題來展開研究,注意培養學生對某一個問題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來進行研究的意識。事實上,教材中所列四個標題──漢語漢字中的馬、歷史傳說中的馬、藝術作品中的馬、文學作品中的馬,也是四個課題,是關於「馬」的四個層面的「文化研究」或曰「文化追蹤」。把這四個方面研究貫穿、綜合起來,便可形成關於馬的文化研究的專論。當然,未必要求學生當作專題論文來做,如果同學有興趣有條件,做一篇論文也未嘗不可,但最重要的應是從中培養學生開闊的文化視野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2.本次活動的內容較為豐富多樣,若讓每個學生每題必做,可能耗時太多。因此,可以分成四個活動小組,對「漢語漢字中的馬」「歷史傳說中的馬」「藝術作品中的馬」「文學作品中的馬」這四個課題各有側重地進行研究或開展活動,在此基礎上,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或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
3.上述四項主題活動,各有特色,各有側重。
研究「漢語漢字中的馬」,主要是藉助認識「馬」字,進入語言文字這個文化世界,認知一些漢字的演變特點,了解古代人們與馬建立怎樣的親密關係,並且這種親密的關係如何從語言文化中得到反映。在開展這一活動時,需要有一定的工具書,教師可以藉此機會向學生介紹幾本工具書及其用法,培養學生勤用工具書的意識和習慣。
講述「歷史傳說中的馬」,要讓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善於展開聯想和想像,使歷史資料活起來。只有這樣,講述起來才能做到「繪聲繪色」。教師在指導這一活動時要注意讓學生在「歷史傳說中」受到積極健康的文化薰陶,要能區分傳說中的封建性、迷信色彩的糟粕;同時要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鍛鍊對史料再加工再整理、對歷史故事再編創的能力。
在「歷史傳說中的馬」這一主題活動中還穿插了兩個討論題。討論1:關於馬的未來命運。一般而言,兩種可能性較大,一是馬由此獲得自由和解放,放歸山野,恢復天性;一是馬被人類冷落、遺忘而趨消亡。總之,討論要基於兩個基本點:一是科技的發展,人類越來越藉助科技的力量,而無需借用「馬力」;二是人類對動物態度的重新思考和根本轉變。討論2: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教科書上列舉的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只是兩者考察、思辨問題的立足點和角度不同。教師在組織開展這一活動時應注意:不要追求惟一正確的答案,而要引導學生從討論中展開對識才與成才、善用才與施展才的關係的思考。
開展以「藝術作品中的馬」和「文學作品中的馬」為主題的兩項活動,旨在讓學生用文學藝術的形式再現他們心目中的「馬」。如果說,前面兩項活動側重於對「馬」的理性的探討,這後兩項活動則側重於情感體驗與審美觀照了。同時,在這兩項活動中,更能展現學生的愛好和特長。兩項活動既可以分組進行,也可以合二為一。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時,要特別關注以下幾點:(1)引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投入情感;(2)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藝術的鑑賞素養和表現能力;(3)發現學生的創造潛能和特長,並給予適當的引導與鼓勵。
4.關於作文指導
活動是作文的準備,作文是活動的小結。作文既是檢測前期活動效果的一種手段,也是學習成果的一種呈現方式。因此,作文在本次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使活動與寫作相互促進,作文最好在活動之前布置,可以提前提出要求,好讓學生在活動中注意積累資料,並做某一方面的深入思考。
本次作文就體裁而言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改寫故事」──憑藉已有的歷史故事改寫一則小故事。這類作文,一是要注意展開適當的想像,使歷史故事中的「筋骨」變得血肉豐滿;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傾向融進歷史故事,這樣寫出來才會感人。為此,可對原有的故事的主題、結構進行改造。作為「故事」,要有一定的情節,脈絡要清楚,敘述語言力求生動。第二類是「談談感想」,這類作文偏重於議論,也可適當融進抒情。行文中有「述」的成分,一般要「述」得簡明,相當於「概述」「綜述」之類。也就是說,要讓學生寫好這類文章,教師應指導學生在「綜述」「議論」「抒情」三者結合方面下一點功夫。
四、活動建議
1.與圖書館取得聯繫,儘可能地提供一些方便,讓學生多多查閱資料。
2.與生物老師、歷史老師取得聯繫,讓相關學科教師提供一些馬的生活資料和戰鬥史料等。
3.有的地區可能沒有馬,甚至有的同學沒有見過馬,或由於條件所限,難以查找研究資料,可以將「馬的世界」這一課題變通改造為「牛的世界」或「駱駝的世界」等。其活動步驟方式仍可參照教科書的設計進行。如「漢語漢字中的牛」「歷史傳說中的牛」「藝術作品中的牛」「文學作品中的牛」等。
4.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約用6~7個學時,其中作文占2學時。
五、活動評價
1.本次活動評價的途徑有三:一是通過檢查評比學生的「活動記錄表」來進行評價;二是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和階段性成果來進行評價,如資料的查閱及搜集的情況、講演故事的效果、藝術作品展示等。這些評價可採用學生互評的方式進行。三是通過學生作文情況來進行評價。三者評價綜合,即得出該生在本次活動中的實際成績,記入學生語文學習檔案。
2.注重對學生研究能力、探究興趣的評價,其評價的主要方式是激勵。
3.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主要方式有:(1)自我反思(進行前後自我對照,回顧自己的進步歷程,檢查自己的缺弱和差距等);(2)暢談體會;(3)書面總結。
4.教師不僅要對活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及時地給予評價,還要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給予再評價,以期起到強化、糾偏和導正的作用。
六、有關資料
1.浩劫下倖存的野馬(姚大鈞)
一百多年前,歐亞大陸和北美洲曾經廣泛分布著多種野馬,可是沒多久,在人類恣意捕殺下都先後滅絕。蒙古野馬的分布範圍本來就很狹,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內蒙古巴彥淖爾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見到。
1876年,最後一匹歐洲野馬死在烏克蘭原野以後,人們以為世界上的野馬已經絕跡,十分惋惜。後來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在新疆準噶爾盆地發現了蒙古野馬。它在這場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來,成為倖存者。
蒙古野馬發現以後,當時,俄、美、法等國的博物館曾將野馬的頭骨和皮張製成標本。由於成年的野馬奔跑快,難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駒,人工飼養在烏克蘭和德、英、法、美等動物園裡。在精心飼養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馬生存在全世界70多個國家動物園裡。
據說,最後一次捕獲蒙古野馬是在1947年;而最後一次見到野馬是在1959年冬。後來,外國動物學家曾幾次組成考察隊去蒙古西部尋覓,20年過去了,什麼也沒有找到。他們從當地牧民那裡得知,40年代在這裡見過野馬,那是從新疆那邊跑過來的。人們寄希望於新疆,那裡可能是惟一有野馬存在的地方。
我國地質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時,曾經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馬。它們活動的範圍在準噶爾盆地東部,西起沙丘河,東到將軍戈壁,而以帳篷溝一帶為最多。
野馬的體軀不大,身長2~2.3米,肩高1.3~1.4米,頭很大,沒有額毛,耳朵較短。頭和背部是焦茶色,身體兩側較淡,腹部變為乳黃色。冬夏季節,毛色不同。冬季毛長而粗,色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變短色變深,四肢露出幾條隱條紋,鬣鬃直立,從頭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長,毛深褐色,蓬鬆而稀疏。
野馬和今天的家馬很是相像,連齒式和牙齒的構造也相同。它們相互配種,能夠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後代。可是,它們是同族,不是同種,家馬不是從蒙古野馬馴養而來的。
夏季,野馬數十隻成群,由一頭雄馬率領,帶著雌馬和小馬,在草原漂泊漫遊,尋覓野生植物吃。傍晚時分,到湖邊去飲水,就在附近憩息。它憑著自己的保護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敵害。冬天,野馬要作季節性遷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蘚來充飢。
野馬體格健壯,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圓,奔跑很快,耐乾旱。在沙漠、草原上,它們有時遇到狼群,並不畏懼潛逃,而是鎮靜地迎擊狼群。有時它會突然發動進攻,向狼衝去;有時,迅速轉過身來,揚起後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輕易侵犯它。
野馬很難捕獵到。野馬遇到人群來包圍,趕快擺起陣勢,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似乎在威嚇,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頃刻,馬群衝出包圍,快步跑開。
野馬很稀少,已經列入世界禁獵動物之中。國際上成立了專門組織,對野馬進行調查研究,並定出了馴養、保護和繁殖的方法。我國已把野馬列為第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科學家也曾以各種馬進行雜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歐洲的一種野馬──大盤馬再現。
(選自《動物大觀》,江蘇少兒出版社1995年版)
2.馬年說馬(周止敬)
馬,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它身體高大,面部很長,小耳直立,尾有長毛,四肢強健。給人的印象是憨厚、誠實、純樸,沒有一點虛假。馬稟性溫馴,有令則行,有禁則止;行走靈活,善於奔跑,適應性強。不但能耕、挽,而且能乘、運。因而千百年來成為人們可靠的運輸工具。
我國疆域遼闊,生態複雜多變,馬匹數量龐大,品種繁多,既有體形高大、速度快的伊犁馬、焉耆馬,也有適應高寒環境的河曲馬、蒙古馬,80年代又新發現了體高不足一米的五腰椎矮馬、安寧果下馬,目前中國擁有一千多萬匹馬,總數居世界前列。
觸覺馬的觸覺、嗅覺極其靈敏,有時能通過對空氣中微量水汽的辨別,找到幾公里外的水源。環境刺激定向:馬走進山林,能順利沿原路返回,這是馬靠著景物、顏色、聲音、氣味等外界環境,對其大腦的刺激而識途的。馬對氣味的記憶很強,能在迷途中經曲折路程重回原地。
眼睛馬的眼睛很特別,它的瞳孔是上下扁,左右寬,這和它們的祖先野生馬大多生活在開闊的草原上有關。它那上下扁、左右寬的瞳孔能使它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兩邊的食物或敵人。
睡姿人們一般都認為,馬終生站立,永遠直立著睡覺,只是在得了重病時才躺下。馬的確能站著打盹,甚至睡得很香。這是從它們的祖先那裡遺傳下來的。遠古的野馬生活在原野里,遇到敵害的突然襲擊,只能迅速逃走。站著睡覺,逃得快。如今,飼養在馬場裡的馬就不同了:它們住在溫暖安全的馬廄里,不用擔心野獸的進攻。這樣,馬就喜歡臥在柔軟的草墊上,自在地伸開腿。不過,它們也能站立而眠,有時它們先站著睡,然後再臥下。
語言馬有自己的語言,它的語言主要是通過耳朵的不同姿態來表示的。耳朵直豎起,微微搖動,表示「很高興」;耳朵前後左右不停地搖晃,表示「不高興」;耳朵靜靜地倒向後邊,表示「興奮」;耳朵向前倒或倒向兩邊,表示「疲勞」;耳朵向兩邊耷拉著,頭低下,表示「想休息」;耳朵高揚起,向兩邊直豎,表示「緊張」;耳朵不停地搖動,頭揚起,表示「害怕」。
智力原蘇聯曾經發現過一匹聰明的馬,它拉馬車運糧食,一次只肯拉20袋,每次裝完車,它都要回過頭來仔細看看,如果超過20袋,它便「拒絕拉車」。馬很聰明能幹。德國農民奧斯丁養了頭叫漢斯的馬,會做加減乘除算術。美國的史威特把他的馬訓練得很出色,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平時替他遞報紙,幫他穿衣服,給他拿帽子。這馬還是他的一隻活「鬧鐘」,每天早晨定時催他起床。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市有一匹叫「牛油糖」的馬,在主人的精心訓練下,竟能駕駛一部經過改裝的林肯牌汽車。在英國,有一匹名叫「灰灰」的馬,在主人基利的耐心訓練下學會了踢足球,它不但會做頭頂球、射門、橫射及後傳等動作,而且射門的命中率相當高。
(摘自2002年1月1日《北京晚報》)
3.馬年頌馬(來新夏)
蛇年即將過去,馬年就要來臨。蛇雖經世人比附於龍,而稱為小龍,又由偉人以「山舞銀蛇」加以包裝,但仍然給人一種麻酥酥的不舒服感,特別是婦女兒童都避之惟恐不及。而馬則完全不一樣,馬有許許多多可說的故事,又和人有方方面面的親密關係。因而馬頗為人們所垂愛,而馬年也就成為備受歡迎的生肖年。
馬有許多佳名美譽:千里馬、天馬、寶馬、汗血善馬、駿馬、老驥、白駒等等。唐太宗屢用以征伐的六駿、周穆王巡行天下的八駿、漢文帝有良馬九匹號為九逸,都各以其形象、毛色和速度,錫以嘉號。髫齡讀《三字經》,就知道「馬牛羊、雞犬豕」等六畜,馬與牛羊列上珍三品,而馬居六畜之首。稍長讀《幼學瓊林》有「驊騮,良馬之號」之句。走到商肆店鋪,常見「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的對聯,以企盼經營順利,生意興旺。
馬在史傳中多記有故事,《史記·大宛列傳》記張騫使西域,在給漢帝的報告中,盛陳大宛名特產,特指稱大宛「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後又有使者誇讚其馬。並言最善者在大宛貳師城,武帝急於得善馬,曾派人「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王貳師城善馬」,遭到拒絕,於是不惜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以數萬專門之師,直趨貳師城,取得善馬。賜名「天馬」。可見善馬之為時所重。
馬在人類社會生活與事業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古代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業的戰具,至今流傳著許多成語、俗諺。終日奔忙謂之「馬不停蹄」,不迷方向稱「老馬識途」,不亂行止惟「馬首是瞻」。祝事功有成,莫不言「馬到成功」。若言文采,李白自薦於韓荊州而稱「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晉桓溫北征,才華為一時所稱的袁宏(虎)相從,「會需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世說新語·文學》)北魏傅永,字期,有氣干,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可惜只是一介武夫,連友人的來信都無法回復,而請另一位朋友代答,遭到拒絕,於是「發奮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筆」,終於成為一位文武全才,建立事功,以至魏高祖常常嘆服說:「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惟傅期耳!」事見《魏書》與《北史》。傅永的功績,馬至少做出了一半貢獻。秦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兵馬俑可為一證,銅車馬得行軍快速之效,馬踏飛燕示馬之迅猛,馳道之修亦利馬之驅馳;唐太宗連年征伐,所驅策者六駿,貞觀之治,六駿有其功。太宗不僅自撰《六馬贊》,還刻石鑲於墓室,示至死不能須臾離六駿。是以元人王惲題唐韓干畫馬詩有句云:「昭陵六駿秋風裡,辛苦文皇百戰功」,以讚嘆六駿之勳績。俗語有「馬到成功」之說,正以馬之屢建大功,深得人心。而「一馬當先」正以見勇士之奮進。
馬以速度見稱而成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選。周穆王以八駿巡行四方,升崑崙之墟。傳說還因八駿之快捷而縮短了與西王母相會的時間。光陰似箭,而以馬之疾馳為喻者,尤所習知,即下智若秦二世,亦深明此理。《史記·李斯傳》記稱:「二世燕居,乃召高與謀事,謂曰:『夫人生居世間也,譬猶騁六驥過決隙也。』」《莊子·知北游》中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漢張良、魏豹的史傳中亦都有「人生一世間,若白駒之過隙」。是可見周秦以來,已以良馬白駒之快捷喻光陰之迅速。
河圖洛書相傳為文化之肇端,白馬馱經得外來文化之滋潤,馬遂為重要文藝題材之一,畫家色彩,畢現馬之威武、飄逸、洒脫、奔騰種種美姿;八駿、六駿以及百馬之圖永為畫家筆墨所至,唐曹霸畫馬,詩聖杜甫為作《丹青引》詩以贈,佳篇傳誦至今。現代畫家徐悲鴻亦以畫馬獲譽海內外,人爭仿作。我國最早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小雅》的《白駒》之什,就有「皎皎白駒」之句,言良馬之毛色,《六月》頌「四牡」,則言良馬之強壯。詩人筆下,馬更是重要寫作對象,古詩十九首之「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喻人之不能忘本,魏武以老驥自喻,世傳名句。唐宋詩人更多吟詠,杜甫詩集隨手翻檢,可得詠馬之作多首,而汗血善馬之刻畫,尤令人神往。其《房兵曹胡馬》詩云:「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宋王安石的《驊騮》一詩,更為簡潔動人,詩云:「驊騮亦駿物,卓犖地上游。怒行追疾風,忽忽跨九州。」宋孤臣鄭思肖發出「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的悲憤,充分表達眷念故宋的舊情。類此難以盡檢。
頌讚馬的故事和詩文,還可以搜求到無數。只就這些拾零,便能看到馬的威武、強壯、俊逸、飄灑、快速等等特有精神和建功立業的氣概。在迎接以馬作為生肖標誌的新一年,願馬的諸種優異特性涵蓋和潤澤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與角落,讓中華民族像「天馬」那樣騰躍,讓人民過得比蛇年更好!
(摘自2002年1月2日《中華讀書報》)
4.馱馬(施蟄存)
我第一次看見馱馬隊是在貴州,但熟悉馱馬的生活則在雲南。那據說是所謂「果下馬」的矮小的馬,成為一長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諸省在公路出現以前惟一的交通和運輸工具了。當我乘坐汽車,從貴州公路上行過,第一次看見這些馱馬隊在一個山谷里行進的時候,我想,公路網的完成,將使這古老的運輸隊不久就消滅了罷。但是,在抗戰三年後的今日,因為液體燃料供應不足,這古老的運輸工具還得建立它的最後功業,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萬匹駱駝,西南有十萬匹馱馬,我們試設想,我們的抗戰乃是用這樣古舊的牲口運輸法去抵抗人家的飛機汽車快艇,然而還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這場面能說不是偉大的嗎?因此,當我們看見一隊馱馬,負著它們的重荷,在一個峻坡上翻過山嶺去的時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動了。
一隊馱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二十匹,雖然有多到十六或二十匹的,但那是很少的。每一隊的第一匹馬,是一個領袖。它是比較高大的一匹。它額上有一個特別的裝飾,常常是一面反射陽光的小圓鏡子和一叢紅綠色的流蘇。它的項頸下掛著一串大馬鈴。當它昂然地在前面帶路的時候,鈴聲咚嚨咚嚨地響著,頭上的流蘇跟著它的頭部一起一落地聳動著,後邊的馬便跟著它行進。或是看著它頭頂上的標誌,或是聽著它的鈴聲,因為後面的馬隊中,常常混雜著聾的或盲的。倘若馬數多了,則走在太后面的馬就不容易望到它們的領袖,你知道,馱馬的行進,差不多永遠是排列著單行的。
每一匹馬背上安一個木架子,那就叫做馱鞍。在馱鞍的左右兩邊便用牛皮繩綁縛了要它負荷的東西。這有兩個作用:第一是不使那些形狀不同的重載直接擦在馬脊樑及肋骨上,因為那些重載常常有尖銳的角或粗糙的邊緣,容易損傷了馬的皮毛。第二是每逢行到一站,歇夜的時候,只要把那木架子連同那些負載物從馬背上卸下來就行。第二天早上出發的時候,再把它擱上馬背,可以省卻許多解除和重又束縛的麻煩。
管理馬隊的人叫做馬哥頭,他常常管理著四五個小隊的馱馬。這所謂管理,實在不很費事。他老是抽著一根煙杆,在馬隊旁邊,或前或後地行走。他們用簡單的,一兩個字──或者還不如說是一兩個聲音──的吆喝指揮著那匹領隊的馬。與其說他的責任是管理馬隊,還不如說是管理著那些領隊的馬。馬哥頭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則當這一長列辛苦的馱馬行過一個美麗的高原的時候,應合著那些馬鈴聲,她的憂鬱的山歌,雖然你不會懂得他們的意義──因為那些馬哥頭常常是夷人──會使你覺得何等感動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終日前進的馱馬隊,決不是單獨趕路的。它們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馬,七八個或十幾個馬哥頭,結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們每天走六十里,總可以獲得一個歇站。那作為馬隊的歇站的地方,總有人經營著馬店。每到日落時分,馬店裡的夥計便到城外或寨門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趕站的馬隊,這是西南一帶山城裡的每天的最後一陣喧譁。
馬店常常是一所兩層的大屋子,三開間的或五開間的。底下是馬廄,樓上是馬哥頭的宿處。但是那所謂樓是非常低矮的。沒有窗戶,沒有家具,實在只是一個閣樓罷了。馬店裡的夥計們幫同那些馬哥頭抬下了馬背上的馱鞍,洗刷了馬,喂過馬料,他們的職務就完了。馬哥頭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樣,雖然趕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臉洗腳甚至沐浴的。他們的晚飯也不由馬店裡供給,他們都隨身帶著一個布袋,袋裡裝著苞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馬匹,他們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點開水,把那些苞谷粉吃了。這就是他們的晚餐。至於那些高興到小飯店裡去吃一杯酒,叫一個炒菜下飯的,便是非常殷實的闊佬了。在抗戰以前,這情形是沒有的,但在這一兩年來,這樣豪闊的馬哥頭已經不是稀有的了。
行走於迤西一帶原始山林中的馬隊,常常有必須趕四五百里路才能到達一個小村子的情況。於是,他們不得不在森林裡露宿了。用他們的名詞說起來,這叫做「開夜」。要開夜的馬隊,規模比較的大,而且要隨隊帶著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時候,他們就得在森林中尋找一塊平坦的草地。在那裡卸下了馱鞍,把馬拴在樹上,打成一圍。於是馬哥頭們安鍋煮飯燒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們必須撿拾許多枯枝,燒起火來,做成一個火圈,使野獸不敢近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時還會有猛獸在半夜裡忽然襲來,咬死幾匹馬,等那些馬哥頭聽見馬的驚嘶聲而醒起開槍的時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有的馬隊還得帶一隻猴子,在臨要睡覺的時候,把猴子拴縛在一株高樹上。猴子最為敏感,到半夜裡,倘若它看見或聞到遠處有猛獸在行近來,它便會尖銳地啼起來,同時那些馬也會跟著驚嘶,於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雲南的西北,販茶葉的古宗人的馱馬隊是最為雄壯的。在寒冷的天氣,在積雪的山峰中間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裡捎著刀和小銅佛,騎著他們的披著美麗的古宗氍鞍的馬,尤其是當他們開夜的時候,張起來的那個帳幕,使人會對於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發生許多幻想。
二萬匹運鹽運米運茶葉的馱馬,現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嶇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個坡,翻下一個坡,又走上一個坡,在那無窮盡的山坡上,運輸著比鹽米茶更重要的國防材物,我們看著那些矮小而矯健的馬身上的熱汗,和它們口中噴出來的白沫,心裡會感到怎樣沉重啊!
(選自《名家經典散文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