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關於五卷本《東坡志林》的真偽問題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志林》流傳至今的主要有三種:百川學海(咸淳本)丙集收錄的《東坡先生志林集》一卷;萬曆二十三年趙開美刊刻的《東坡志林》五卷;《稗海》(萬曆本)收錄的《東坡先生志林》十二卷,《四庫全書》所收也即此本。其中一卷本所收為十三首史論,五卷、十二卷本所收主要為雜記、雜說,但五卷本也收有一卷本的史論,十二卷本則無一卷本的史論,其他 內容 與五卷本有許多重出之處。三種《志林》不僅卷數、內容不同,刊刻的 時代 也不同。除一卷本《志林》出現在宋代,五卷本、十二卷本則都出現在明代。
  1919年涵芬樓以趙刻五卷本《東坡志林》為底本進行校印,並附夏敬觀氏《跋》,對其評價是「要為宋人所輯,則可信也」。以後,1981年出版的王松齡氏校點本《東坡志林》(中華書局),1983年華東師範大學古籍 研究 所點校注釋的《東坡志林•仇池筆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劉文忠氏評註的《東坡志林》(學苑出版社)等皆以涵芬樓校印本為《志林》底本,承襲了夏氏對趙刻五卷本的版本屬性的判斷。
  那麼,這個出現於明代的五卷本《東坡志林》的可信性到底如何呢?本文將就這個 問題 稍作考辨,並涉及與之相關的十二卷本《東坡先生志林》的真偽問題。
    一
  《志林》在宋代見於著錄的,除了一卷本外,還有三卷本。這兩種《志林》分別見於蘇軾文集在宋代的兩個系統:一為分集編訂本;一為分類合編本,主要為麻沙本《大全集》。
  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宋代分集編定的蘇軾文集為《東坡集》、《後集》、《內製》、《外製》、《奏議》、《和陶》、《應詔》,故也稱「東坡七集」。而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曰:「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公詩本似李、杜,晚喜陶淵明,追和之者幾遍,凡四卷。」文中有「明年(指蘇軾逝世的次年。——引者)閏六月癸酉葬於汝州郟城縣釣台鄉上瑞里」的記載,而墓誌是置於墓道中的,必須在落葬前寫成和刻好;蘇軾卒於建中靖國元年秋七月,可知該文寫於蘇軾逝世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其中所述諸集,當是蘇軾生前已編定者;至其不言《應詔集》,當是其非蘇軾生前所編定,而系後人纂輯。故《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在著錄上述蘇軾七集後又說:「杭、蜀本同,唯杭無《應詔集》。」同卷又說:「蓋杭本當坡公無恙時已行於世矣。」也可為《應詔集》後出的佐證。而現存的宋刊《東坡後集》中即有《志林》,除個別文字有出入外,均與《百川學海》本的《志林》相同。《後集》的編定既在蘇軾生前,則《百川學海》所收一卷本《志林》的編纂不僅出於蘇軾之意,而且總標題「志林」也為蘇軾所定。
  三卷本《志林》見於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一。該卷著錄《東坡手澤》三卷,並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謂《志林》者也。」可見麻沙書坊大全集中所收《志林》為三卷本的《東坡手澤》。三卷本《志林》中不包含一卷本《志林》的內容,一卷本《志林》被麻沙書坊大全集的編輯者刪去了《志林》的總標題,而為其每一首都加上了篇名(《東坡後集》中的《志林》原為十三則,除總標題外,每則都無篇名;《百川學海》與之相同),並收到了「論」的部分。我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成化刻本《東坡七集》的《續集》卷八載有「論」三十二首,其中十三首同於《後集》所載《志林》,唯每篇都有篇名;而據李紹為該本所撰序,成化本《東坡七集》中,其《續集》以前的六集均據宋刊「東坡七集」系統的曹訓刻本翻刻,最後一集為《續集》,則出於宋刻麻沙本系統的明代仁宗對的翻刻本,即其所說「舊本」(指宋曹訓刻本)無而「新本」(指出於宋刻麻沙本大全集系統的仁廟新本)有者,「則為續集並刻之」;此十三首既然「舊本」已有,原不該重見於《續集》;其造成此等訛誤,當是「新本」刪去了《志林》的總標題,而為其每一篇都加上了標題,列入了「論」的一類,是以在據「新本」編「續集」時,遂誤以為此系「舊本」所無,而將其收入《續集》了。而「新本」的這種將一卷本《志林》列入「論」的分類方式,當出於其底本——宋本麻沙書坊大全集系統的本子(說見後)。由此可見麻沙書坊本所收的三卷本《志林》是不包含一卷本《志林》的內容的。
  三卷本《志林》今不見流傳;《東坡手澤》雖在陶宗儀時代尚存,後亦不可蹤跡;麻沙書坊大全集現亦不可見,故無由考知三卷本《志林》的原貌。其實,麻沙書坊大全集在明成化年間已較為稀有或已不可見,正如成化刻本《東坡七集》卷首李紹序中所言:「求其全集(指歐陽集、蘇軾全集。——引者),則宋時刻本雖存,而藏於內閣,仁廟亦嘗命工翻刻,而歐集止以賜二三大臣,蘇集以工未畢,而上升遐矣。故二集之傳於世也獨少,學者雖欲求之,蓋已不可易而得者也。……蓋公(指蘇軾——引者)文全集初有杭、蜀、吉本及建安麻沙諸本行於世,以歲既久,木朽紙弊,至於今,已不復全矣。」正因為麻沙書坊大全集其時已較為罕見,成化刻本《東坡七集》的編輯者才只能以據「宋時刻本翻刻」且「未完」的仁廟新本為底本,將其所得「宋時曹訓所刻舊本」以外的蘇軾詩文編為《東坡七集》中的《續集》。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成化本《東坡七集》中並無《和陶》一集;宋刊「七集」中的其它六集則都收入,當是其所獲宋曹訓刻本已佚去了《和陶》。但成化本《東坡七集》的《續集》中卻有《和陶》,只是未單獨成卷,而與其它作品合為一卷;同時,《續集》中所收不見於前後集的詩文數量不少,均分類編列。倘若「仁廟」新本是據宋刊「東坡七集」翻刻,那麼,「仁廟」新本亦必分為七集,除《和陶》單獨成為一集外,其餘作品也必分別編為六集,縱或曹訓刻本已有佚失,但「仁廟」新本所有而不見於曹訓所刻六集本中的作品也必分別見於其他六集的各集之中。既然如此,成化本《七集》自當將《和陶》單獨編為一集,而將另六集中多出的作品分別補入其原隸的各集之中,何必將另六集中多出的作品歸併後重新分類而與《和陶》編在一起呢?何況《和陶》原為四卷,《續集》何以要將它與其它作品合併為一卷呢?所以,「仁廟」新本當是分類合編之本,《和陶》在其中也只是與其他作品合為一卷,而非單獨的一集。換言之,其所依據的宋本,當是分類合編的麻沙本大全集一系。至於三卷本《志林》之不見於成化本《東坡七集》中的《續集》,當是因其所據的仁廟新本未刻完,三卷本《志林》則在其未刻之列。

收藏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