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廄肥:明清江南農業經濟的核心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從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而言, 中國 古代的農業經歷了利用純粹的天然土壤、對天然土壤施以一定的耕作技術和對土壤施以人工肥料並配合相應耕作技術的三個 發展 階段。明清時期江南農業的發展正處於肥料技術進步的階段,肥料技術成為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有機肥作為這一時期肥料技術的重要代表已逐漸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早在八十年代,李伯重先生就從肥料的角度考察了明清江南農業的發展,認為水稻生產和桑樹種植集約程度的提高正是通過肥料投入的增加而實現的 [1]。近年,他又從作物播種總面積和單位面積作物施肥量兩個方面,考察了明末至清中兩百年中,江南用肥總量的變化,認為桑樹用肥量增加的幅度最高,而水稻較低;並且桑樹在全部作物用肥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漸增加,而水稻用肥量所占比重則在逐漸下降[2]。關於施肥量與產量的關係,聞大中先生曾經從當季水稻肥料的輸入與當季水稻產量中肥料的輸出兩方面,考察了17世紀杭嘉湖地區單位水稻土壤中養分出入關係,認為這一地區正是通過合理施用有機肥來保持土壤養分的平衡[3]。筆者認為,明末以來江南的農業生產活動正是以肥料,尤其是廄肥為核心而展開的,具體以太湖南岸地區為中心,在考察了肥料的種類、制肥與施肥技術之後,分別對水稻生產與桑樹種植中肥料的輸出輸入之間的數量關係作了較為細緻的 分析 。

一、肥事 ——農業生產的重心


對於肥料的高度重視,明末湖州《沈氏農書·逐月事宜》中的記載給我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見表2—1)。其中,圍繞肥料的事宜多達63項,占全年事宜的21%;如果扣除其中的日常生活事宜,則約占全部農事的24%。除了肥事之外,農業生產還包括糧食生產中的藏種、備種、播種、插秧、鋤草、殺蟲、收割、脫粒、打米,桑樹種植中的除草、整枝、捉蟲、打葉等環節;不同階段對土地的翻耕和對作物的灌溉;修築圩岸等農田水利建設;家庭副業生產;各種生產器具的添置和修理;以及勞動力的安排和供給等事項,在這一系列眾多的農事活動中,竟然近四分之一的工作是圍繞肥料展開的。肥事包括集肥、制肥和施肥幾個方面。沈氏搜集肥料,既有罱泥、買糞、買牛壅磨路、糴豆泥、換灰糞以及租窖等直接途徑,也有先以買糟、買枯葉、買羊草、勒葉等途徑獲得飼料,然後喂養牲畜而轉換成廄肥等間接途徑。
罱泥,即撈取河泥。太湖一帶河網密布並富有水產,由於雨水挾帶地表肥沃的細土、無機鹽、污物、枯枝落葉等匯流到溝、湖、河、塘中沉積下來,加上水生動植物的遺體和排泄物等,因此河泥含有一定的養份。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年中除了四、五、六這三個農忙月份之外,其餘時間農民都要罱泥。根據陳恆力先生的考察,這種情形在嘉、湖地區一直持續到解放初期,並估計當時農民罱泥占整個勞動力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5]。
買肥,指到蘇、杭等大城市和附近各鎮等人口集中地去買人糞,到平望去買牛壅磨路,以及到附近各鎮去租糞窖。磨路,是被牛足反覆踐踏過的碎草和土,並與牛糞尿混合在一起而成的一種堆肥,即賈思勰《齊民要術》卷首「雜說」中所謂的「踏糞」。湖州以北的吳江平望鎮,早在明前期就已成為江南著名的米市,該鎮「自弘治迄今,居民時增,貨物益備而米及豆麥尤多,千艘萬舸遠近畢集,俗以小楓橋稱之」[6]。「蓋蘇州楓橋為米船聚集之處,而平望亦不相亞。」[7]四鄉彙集而來的稻穀均在本鎮加工成精米,「儲米之所曰棧,棧中有礱坊,有碓坊」[8]。碾米時以牛為動力帶動石磨轉動,因此人們便將碎草和土墊在牛經過的路上以製成磨路。市鎮往往集中了一些諸如油坊、糟坊和礱坊等手 工業 作坊,一般都以牛為動力,牛糞磨路等往往被集中窖起。租窖就是到附近市鎮租窖取糞。
農家飼養牲畜是獲取廄肥的又一重要途徑。太湖東南主要是湖州和蘇州南部一帶的 農村 飼養一種叫「湖羊」的優質綿羊,雜草和桑葉是湖羊主要飼料。盛夏時節,農家就要開始為湖羊過冬準備飼料,他們前往附近農村預「定枯桑葉」,到嘉興的桐鄉、崇德等縣「買羊草」,將自家桑樹上的所有殘葉勒下留作飼料,還要遠到嘉興的桐鄉、海寧等縣購「買枯葉」。而「買糟」和「糴大麥」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獲取豬飼料,酒糟和大麥燒酒之後剩下的糟都是很好的豬飼料,「買糟四千斤,……計(得)酒六百斤……得糟四千斤,可養豬六口」[9]。「糴大麥四十擔,……每石得酒二十斤,……(計)得糟二千斤,養豬甚利。」[10]
《沈氏農書》的上述記載大致反映了江南地區搜集肥料的基本 方法 ,當然,各地根據本地 經濟 活動的特點形成了一些巧妙的集肥方式。例如,早在明代弘治年問,吳江地區「每歲秋獲之後,水田中多遺穗及魚蝦之類,紹興人輒來養鴨,以千百為群,吳人呼為鴨客,富室藉以空房一間,每五日抽分其一日之卵以灰鹽腌之,可以致遠,其鴨糞于田中,田又肥沃」 [11]。「後皆土人畜之」[12]。可見,這種頗有些生態農業意味的集肥方法一直保留了下來。肥料的製作以漚制為主,「窖垃圾」、「窖磨路」、「窖花草」、「窖蠶豆拇」、「窖蠶沙梗」就是將垃圾、磨路、綠肥作物紫雲英、蠶豆的角殼和莖葉以及蠶沙廢葉入窖漚制。施肥,「下地壅」、「澆菜麥」、「澆桑秧」、「謝桑」等是為稻田、麥地、菜地、桑地施熟肥;「倒花草田」是將綠肥作物紫雲英直接翻入田中。

二、廄肥與漚肥 ——主要的制肥技術

按照製作的方法,江南地區的肥料主要有廄肥和漚肥。廄肥,是家畜糞尿和各種墊圈材料混合積制的肥料,江南多用秸稈墊圈。《沈氏農書》記載:羊圈墊以柴草,「養胡羊十一隻,……墊柴四千斤」;「養山羊四隻,……墊草一千斤」[13]。豬圈墊以秸杆,「養豬六口,……墊窩草一千八百斤」[14]。「磨路」,其實就是以碎草和土為墊圈材料,經牛踩踏後與糞尿充分混合而成的一種廄肥。不過,踏糞不僅僅是踏以牛足,而且往往還要經過堆制使其充分腐熟,「其制糞亦有多術,有踏糞法。……南方農家凡養牛羊豕屬,每日出灰於欄中,使之踐踏。有爛草腐柴,皆拾而投之足下,糞多而欄滿則出而疊成堆矣」[15]。
漚肥,是用秸杆、落葉、雜草、綠肥、垃圾、河泥等為主要原料,混合不同數量的泥土和人畜糞尿積制而成的。「人糞雖肥而性熱,多用害稼,暴糞尤酷。故於秋冬農隙時,深掘大坑,先投樹葉、亂草、糠秕等,用火煨過,乘熱倒下糞穢垃圾,令其蒸透,方以河泥封面,謂之窖糞。」[16]窖坑既可掘於屋旁也可置於田邊,萬曆年間的吳江進士袁黃在任天津寶坻知縣期間,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將家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藝彙集成《寶坻勸農書》,向當地農民宣傳,其中就專門介紹:「窖糞者,南方皆積糞於窖,……家中不能立窖者,田首亦可置窖,拾亂磚砌之,藏糞於中。」[17]前述「窖垃圾」、「窖磨路」、「窖花草」、「窖蠶豆拇」、「窖蠶沙梗」均屬此類。此外,罱取的河泥也需拌以雜草或稻杆等漚製成所謂的「草塘泥」,《沈氏農書》中的「挑草泥」、「挑稻稈泥」就是指將已經漚製成的草塘泥挑往田間。
植物營養是肥料學的 理論 基礎。肥料的製作應以植物營養的原理和營養特性為依據。植物的組成頗為複雜,一般新鮮植物含有 75%~95%水分和25%~5%的乾物質。如果將水分蒸發,再以氧煅燒來處理乾物質,就可以證明組成植物的主要元素是碳、氫、氧、氮四種;以及乾物質經煅燒後,留下的一些不揮發的物質,稱灰分,其成分很複雜,主要有磷、鉀、鈣、鎂、硫、鐵、錳、鋅、銅、鉬、硼和氯等植物不可缺少的礦質營養元素。這些元素均以其氧化物或離子態的形態為植物所利用,例如碳素來自二氧化碳。施肥的原理,是將植物從土壤中取走營養元素,通過肥料的形式歸還土壤,供下一輪植物生長時吸取。植物與肥料就是這樣以土壤為中介連綿不斷地完成營養物質的傳遞和轉換。因此,製造肥料的原材料必須含有植物所需的相應營養元素。表2—2、表2—3給出了江南地區大田主要農作物以及各類肥料的主要養分含量,從中可以看出,各種肥料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與作物所需要的主要營養成分基本是相適應的。然而這種營養成分的相互對應,只是作物對肥料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營養元素從肥料所有轉換成作物所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農業化學過程,而肥料的製作便是這一過程的基本 內容 。製作肥料就是要將肥料原材中的營養成分轉化成作物能夠吸收的形態。任何方式積制的肥料為作物提供營養主要通過兩個過程實現:一個是腐殖質化過程,一個是礦質化過程。腐殖質化過程,就是植物各部分腐爛分解形成腐殖質的過程。「任何植物的各個部分,在其生命停止以後,就要遭到分解,其分解過程分兩種類型,一個叫發酵,又稱腐解;另一個叫做腐爛。腐爛是一個緩慢的燃燒過程。在腐爛時,物質的可燃部分與空氣中的氧氣化合。木質部分是所有的植物主要組成部分,它的腐爛是一種特殊的類型。腐爛著的木質素與周圍空氣中的氧氣接觸使氧氣轉化成同樣體積的二氧化碳。隨著氧氣的消失,腐爛就停止下來。如果將二氧化碳弄走,補充其氧氣,那麼腐爛又重新開始;也就是說,氧氣又重新轉化成二氧化碳。……處在腐爛狀態的木質素,就是我們稱作的腐解物質。隨著木質素的腐爛,進一步腐爛的能力降低,也就是說,把周圍的氧轉化成二氧化碳的能力降低了,最後,從其中剩下來的一些棕色的和褐煤狀物質,這就叫腐殖質。」當然,廄肥中有機殘體的這一腐解過程是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進行的。「如果植物吸收碳素所必需的其他條件都具備的話,那麼二氧化碳從腐解物豐富的土壤中,連續不斷地供給植物。」[18]因此植物從肥料腐爛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中吸收所需要的碳素。礦質化過程,是廄肥中的各種有機物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轉變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最後變成二氧化碳、水和礦質養分,並釋放能量,為植物、微生物提供養分與能量,這是養分的有效化過程。






廄肥的積制過程正是滿足了上述要求。廄肥的原料是家畜糞和各種墊圈材料。家畜糞和尿的成分不同。糞是飼料經過家畜的消化器官後,沒有被吸收利用而排出體外的飼料殘渣,成分非常複雜,其中主要是不溶於水的飼料的灰分成分及其分解產物。尿是飼料中的營養成分被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經過新陳代謝後,以液體排出體外的部分,其成分比較簡單,全部是水溶性物質。農業實踐給地里施廄肥都不施新鮮廄肥,而是施腐熟廄肥,是因為前者的養料主要為有機態,植物大多不能利用,加之新鮮廄肥在腐解過程中,由於微生物的生物吸收而與作物幼苗爭水爭肥。後者則由於經過腐解和礦質化過程而含有豐富的礦質元素為作物所吸收。「廄肥的時問愈長,其中的植物礦物營養成分就相對增大。即腐熟廄肥中的礦物質含量比新鮮廄肥的大4—6倍。」[19]墊圈材料在廄肥腐熟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與家畜糞尿的性質完全一樣。此外廄肥分解時發酵熱高,在田中則易起燒苗;且墊圈材料未經發酵高溫的消毒直接返田,可能導致各種病害的蔓延。前引袁黃《勸農書》中介紹的「踏糞法」就是江南地區製作廄肥的一種典型方式,即每日墊圈,隔數日清除一次,使廄肥在圈內利用豬的踩踏,促使墊圈材料與糞尿充分混合,進行發酵,堆漚一段時期,再移到圈外堆漚。
漚肥在積制過程中的變化與廄肥完全相同,即礦質化和腐殖質化是各種有機肥料在轉化過程中的共性。《沈氏農書》中的「窖垃圾」、「窖磨路」、「窖花草」、「窖蠶沙梗」、「窖蠶豆拇」就是將它們入窖漚制,促其腐熟。他還專門指出:「牛壅載歸,必須下潭,加水作爛,薄薄澆之。若平望買來干糞,須加人糞幾擔,或菜鹵、豬水俱可,取其肯作爛也。」 [20]就是說要先將牛糞放在漚制肥料的大深坑中漚爛腐熟,干糞則更要加菜鹵、豬水等物促使其加快腐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