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洋涇浜語的中西方文化解讀

2023年09月25日

- txt下載

洋涇浜語的中西方文化解讀
 摘要:洋涇浜語是一種混合語言狀態,作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產物之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通過對洋涇浜英語和洋涇浜漢語的解讀,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和融合。本文試從其產生的背景及成因進行分析,並就此現象進行相應的文化闡釋。
  關鍵詞:洋涇浜英語;洋涇浜漢語;中西方文化;差異;融合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3-0201-02
  
  一、洋涇浜語產生的背景
  洋涇浜英語,最早在20世紀初的上海灘流行,當時被人戲謔地稱為洋涇浜,是指在英語交談過程中不時夾雜漢語,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是當地人在同外來殖民者打交道過程中學來的一種變了形的外語,是雙方彼此在語言上妥協而產生的一種能使雙方勉強溝通的臨時性交際工具。從某種程度來說,洋涇浜英語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化的產物,是帝國主義進行海外擴張強行奴役殖民地人民的見證。
  新中國的成立,中國徹底告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在中國近代歷史舞台上盛行一時的各種洋涇浜英語也逐漸走向衰亡,同時隨著英語正規化教學在中國的逐步推廣和普及,洋涇浜英語最終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間。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際交往頻繁,另一種與洋涇浜英語非常相像的中西交融的散裝英語出現,如你能help me一下嗎?。不同的是洋涇浜英語是說英語,而洋涇浜漢語說的是漢語,為了與洋涇浜英語相對應,我們不妨稱之為洋涇浜漢語,它與洋涇浜英語既有一定的聯繫也有本質的區別。下面試對洋涇浜英語和洋涇浜漢語的跨文化內涵進行解讀。
  二、洋涇浜英語的跨文化解讀
  洋涇浜英語的產生,表面上看是西方殖民主義的使然,更深層體現了西方文化中征服和戰勝自然的思想。為了達到征服的目的,他們首先向殖民地灌輸了他們的語言,而與此同時堅持老莊的不違自然之說、追求和諧相處的國人卻只是稍作抵制之後就接受了英語。此外,洋涇浜英語的產生也體現了中西方在處理民族關係上的差異。中國文化的傳統就是維護民族的獨立,不向外擴張。西方在民族關係方面講究競爭和鬥爭,許多思想家主張征服別的民族甚至統治世界,而這些思想往往被統治階級採納並付諸行動,洋涇浜英語就是這種思想下的產物之一。下面逐一探討這幾個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對待自然的態度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世界自古以來對自然的態度就是崇尚自然,順其自然,其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整體。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人則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認為人的思維是獨立於自然界之外的客觀事物,注重人對大自然的探索,認為人可以通過鬥爭與努力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
  洋涇浜英語的產生,可以看出中國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在當時那個時代,清政府不積極抵抗、任人宰割的做法似乎認為中國受列強的侵略是自然輪迴的表現。因此,當英語被帶到中國時,國人沒有完全拒絕。而西方侵略者則想當然地認為他們能夠改造本土惡劣的自然環境,就一定也能夠完全征服中國,讓中國人說他們的語言。於是,洋涇浜英語作為一種西方侵略者以退為進的變形語言成為了當時當地中西交流的主要語言。
   (二)對待民族關係的態度
  不管是在處理國內各民族關係上,還是對待國外異族,中華民族一直堅持著和平共處的原則。而西方卻把征服別國作為他們處理對外民族關係的準則,奴役和霸占別國在他們的文化中根深蒂固。但是在和平時期,西方的征服文化顯然是站不住腳跟的。正如洋涇浜英語一樣,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在奴役思想的駕馭下,它存在了很長一段時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文化的進步,它最終也只能消失於歷史的激流中。
   (三)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更趨向於集體主義,而西方國家多崇尚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國家更看重的是整個集體的利益。個體做任何事情前,都會把集體利益放在第一位。然而,在個體主義盛行的國家裡,每個人都更關注個體的價值和利益。侵略別國就是西方個人主義膨脹的結果,而洋涇浜英語也是侵略者在為了達到私己利益時採取的手段之一。
  西方侵略者想在中國的上海灘實現其殖民的目的,就必須首先讓中國人懂他們的語言,然而面對一種全新的語言,國人還是做出了一些抵制,使得英語最終成了沒有書面語的僅僅是交際的洋涇浜英語。西方的個人主義最終在中國強調團結和平等的集體主義面前不得不做出一些讓步。
  三、洋涇浜漢語的跨文化解讀
  洋涇浜漢語雖然和洋涇浜英語有著共同的特點,即都屬於混合的語言。然而就其產生的社會環境而言,洋涇浜漢語不同於洋涇浜英語,現在的中國是個完全自由的國度,尤其在政治地位上不受任何國家的牽制。因此,洋涇浜漢語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產生,也是非常自主的。洋涇浜漢語的產生可以說是跨文化傳播的一種途徑,更多體現的是現代社會下中外文化的交融,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中國傳統思想和西方思想的融合
  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也不是絕對的涇渭分明。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他所提倡的非目的論思想就和道家所宣揚的哲學思想非常相似。道家思想提倡淡泊物慾、名利、權利,要人們培養簡單的肉體享受和內心生活,在道德生活上倡導無為,而斯坦貝克的非目的論思想也是一種隨遇而安的哲學思維方式。劉岩曾經這樣說道:每當美國學者想要擺脫歐洲傳統的束縛、尋求思想上獨立的時候,他們就會轉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去尋找力量和可以借鑑的東西,中國時常成為美國作家的精神寄託、心理慰藉和思想歸宿。
  作為現代化的一種結果,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中國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西方的文化也在變,越發廣泛吸收了中國的成分。因此,洋涇浜漢語只是一種交際的需要,也只是中西交往日益密切的一種體現。
  (二)全球化時代的產生
  21世紀是國際化、信息化的時代,中外文化的交融越來越明顯,中國崇尚的人文精神和西方推崇的科學精神也將在中英兩種語言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的推動下逐漸走向融合;東方人的互相依賴和歐洲人的相對獨立意識也將慢慢被對方所理解;中國的農耕時代已經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下漸漸遠去,西方的霸權主義在當今這個各國之間唇亡齒寒的密切關係的牽扯下也無用武之地。洋涇浜漢語的出現也只是一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正如洋涇浜英語那樣,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一旦其生存的土壤消失,洋涇浜漢語也會隨之消失。洋涇浜漢語的出現,不再是殖民時期的產物,只是一種國人學以致用的表現。因此,從某些方面來說,它的產生只是說明中西交際的密切程度高於以往任何時期。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