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新教師共情能力現狀與對策研究

2023年10月29日

- txt下載

陳萍
摘  要 闡述共情能力的概念與價值,對新教師共情能力的現狀進行分析,提出提高新教師共情能力的對策建議,以期幫助新教師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 共情能力;新教師;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6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3-0018-02
1 前言
共情能力是群居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能力,也是教師專業素養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近年來,隨著師生衝突事件的頻繁發生,社會各界對教師的要求愈來愈高。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和儲備力量,新教師共情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其在社會和學校等群體中的人際交往以及在未來職業中的專業素養的優劣。學校與教師要積極促進其共情能力的發展。共情能力對新教師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未來工作中教育學生的態度上。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喜歡學生、關心學生,而共情能力是幫助其建立對學生積極態度的核心能力。
2 共情能力的概念與價值
共情與共情能力  從情緒、認知、多維度這三種取向來闡述共情能力,是普遍的一種認識。但共情概念的界定並沒有統一,學術界對共情的解讀有以下幾種。
1)共情作為人際互動的心理現象,不僅是一種狀態或能力,更是一種具有動態性、方向性的社會心理過程,是個體面對(或想像)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情緒情景時,首先產生與他人有區別的前提下,對其總體狀況進行認知評估,從而產生的一種伴有相應行為(外顯或內隱行為)的情緒情感反應;且主體將這種情緒情感和行為指向客體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認知和情感、情緒體驗以及準確推斷他人特定想法和感受的一種能力。
2)共情不是一種簡單的情緒,而是一種複雜的社會化情緒,是認知和情緒的混合,共情的界定存在一定動態整合的趨向。
3)共情是個體在人際交往中共享並理解他人情緒情感的傾向,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中對他人觀點的理解,以及對他人感受的體驗能力,是一種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的心理現象,包括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共情可以增加其助人、合作和慷慨性行為,可以提高親社會行為的發生機率,能夠創造一個互動的交流氛圍,使他人感到被理解和不再孤獨。
綜上,共情的實質是一種心理現象、一種狀態或能力、一種複雜的社會化情緒等。共情的實質是一種能力,即共情能力,它是指個體能夠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感狀態進行識別、理解和應對,從而產生與他人相一致的情感體驗。
共情能力對新教師的價值
1)是新教師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前提。一系列的師生衝突使社會各界對教師質量產生懷疑。教師是除了學生家人之外和學生待在一起時間最多的人。由於新教師是未來教師的主力軍,新教師擁有較強的共情能力對學生當下及其後續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共情能力是指教師能夠真誠地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會並理解他人的情緒、意圖及需求的一種人格特質,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教師,可以更好地與學生交往,尊重學生,成為學生的朋友,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2)是新教師提升未來專業素養的基礎。教師的專業素養不僅包括對自己負責,也包括對學生負責。對學生負責,最重要的就是重視學生,把學生放在重要的位置,這需要教師具有觀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能力。具有共情能力,是新教師未來專業素養提升的基礎。具有共情能力的新教師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會從學生的心理特徵出發,觀察學生的一系列行為,主動地和學生家長去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裡的情況,做學生的好朋友,和學生良好相處;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教學活動的設計及技能課程的實施中都能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校現有的硬軟體設備,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好準備。因此,具有較強的共情能力不僅能提高新教師的專業素養,更有利於其職業生涯的發展。
3)是新教師加強人際交往能力的基石。共情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之間是正相關關係,即共情能力越強,人際交往的能力越強。共情能力較強的人就可以從對方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使他人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並把快樂傳遞給身邊的人。在現實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當師生之間因為一件事情發生衝突的時候,共情能力較強的新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去思考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衝突的產生,用寬容的態度去面對學生,從而和氣有效地解決衝突。在現實生活中,新教師在與身邊的人交往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理解對方所作所為的出發點,不論是言語還是動作都能使對方在交往時有溫暖的感覺,就可以和他們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3 新教師共情能力現狀分析
共情能力存在教齡差異:共情能力隨教齡的增加而增強  共情能力存在教齡差異,本質上是由教育教學及生活經歷的多寡造成的。教齡越長的教師,教學經歷越豐富,共情能力也就越強。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教師行列的最初幾年裡,教師的教學經驗增長最快。因此,雖然新教師之間教齡差異不大,但教學經驗差異顯著。教學經驗的增長,不僅提高了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增強了新教師的共情能力。故而,教齡長的教師的教學經歷與生活經歷儲備相對較多,有利於增強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受家庭規模的影響程度較大:作為獨生子女的新教師共情能力較弱  每個教師的家庭規模是不一樣的。生活在獨生家庭中的新教師,在所有的生活經歷中只有一個人,家裡的一切都屬於他(她),不用爭也不用搶,不用換位思考,也不用顧慮別人。因此,獨生家庭出身的新教師有可能會受家庭規模簡單所帶來的生活狀況影響而養成自私、任性、冷漠的性格,從而不利於共情能力的發展。在家庭規模較複雜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新教師,其父母會不同程度地考慮其他孩子,適時地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謙讓、學會照顧他人,從而鍛鍊孩子的共情能力。因此,家庭規模會影響新教師共情能力的發展。
職前學生幹部經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共情能力:工作經歷越豐富,共情能力越強  學生幹部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需要與同學、教師進行較多的交流。學生有問題,需要學生幹部傳達給教師,並與其共同商討解決辦法;教師有任務,需要學生幹部傳達給學生,並與其共同完成相關任務。這些都需要較好的情感能力,也能較好地鍛鍊學生幹部的共情能力。要做好學生幹部工作,勢必需要與同學共情、與教師共情,使工作既符合學生需要,也滿足教師要求。因此,新教師職前學生幹部的經歷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其養成責任感和共情能力。
生活經歷也是影響共情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城鄉差異顯著  不同地方會造成不一樣的生活環境,進而形成不一樣的生活經歷。城市中成長起來的新教師,從小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潛移默化中自然習得諸多人際交往中的情感能力,懂禮貌、善交際、能言善語、大方得體等。與此相對應的,農村中成長起來的新教師,生活區域的相對窄化使其見識不足,情感能力的發展更是有所欠缺,勤快但不善言辭、善良但不善交際、樸實但不諳禮節等;直到考上大學、參加工作後,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改變,旅遊、聚會等一些社交娛樂文化才慢慢走向他(她)們,才開始有機會接觸所謂的人情世故,進而慢慢鍛鍊情感能力。當然,農村生活狀況的現實性使得參加工作後的新教師更加珍惜工作機會,因此也能更細膩地感知這個社會和周圍的人與物。不一樣的生活經歷使得新教師共情能力的發展存在起點差異。
4 提高新教師共情能力的對策建議
學校要予以共情能力在新教師專業發展上的合理地位  學校是新教師生活的重要場所,其環境必然會影響新教師共情能力的發展。擁有共情能力的新教師能更好地與學生相處,這是新教師職業發展的基礎。學校應充分肯定共情能力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地位與功能,為提高共情能力創造一個文明、溫馨的校園環境。學校要將「共情」作為學校的教育基礎理念,促使學校形成生生共情、師師共情、師生共情等和諧環境,幫助新教師沉浸於共情氛圍之中。更為重要的是,學校要將共情能力作為教師專業發展考核的必要維度之一,給予共情能力以合理地位。
學校要為新教師提高共情能力的認知水平提供必要條件  想要擁有共情能力,前提是要知道共情能力是什麼,什麼樣的能力可以稱為共情能力,只有在邏輯上理解它,才能在行動上體現它。共情能力除了是一種能力外,還是一種認知—情感狀態和多成分—多階段的過程。學校應定時開展或者組織新教師參加有關共情能力的相關講座,幫助新教師獲得理性、科學的有關共情能力的精準認知。同時,學校要充分了解新教師的心理狀況、生活經歷、性格特點等,針對性給予新教師共情能力發展的策略與方法,幫助其成長。
學校要為新教師踐行共情能力提供落實途徑  知行合一,新教師不僅需要對共情能力有足夠的認知,更需要具備踐行共情能力的具體行為。學校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新教師的共情能力,更要從行動上為其發展提供條件:多為新教師提供集體活動平台;為新教師提供關於共情能力的培訓;組織新教師捐款、做慈善、做義工等;鼓勵新教師積極開展校內外活動;等等。藉助這些活動培養他們外向、樂觀的性格,提高為人處事的能力,增強共情能力。
需要新教師積極成長  新教師積極成長,在於不斷提高其對共情能力的認知水平,在於掌握共情能力的表達技巧,在於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經驗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要用經歷使自己處事成熟,從而提高共情能力。
5 結語
要想擁有共情能力,前提是要知道共情能力是什麼,什麼樣的能力可以稱為共情能力,只有在邏輯上理解它,才能在行動上體現它。共情能力的表達技巧是一個人共情能力強弱的直觀指標,新教師只有掌握共情能力的表達技巧,才能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好老師。■
參考文獻
[1]房邵霞.重慶高校大學生共情能力對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2]潘孝富,孔康,趙斌強,等.大學生共情能力結構及其問卷編制[J].心理研究,2010,3(5):73-78.
[3]陳珝.通過共情訓練改善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08.
[4]解方舟,吳珊珊,楊平,等.共情能力的作用及其培養[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6,24(9):1425-1432.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