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網PWA視頻評論

淺論利率市場化下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2023年10月14日

- txt下載

樊帆 中南大學 何緯寧 中國建設銀行
利率市場化是指在金融市場供求關係的調節下,由借貸雙方自主確定利率的一種利率調節機制。在這一機制下,雙方自主協商,依照資金供求關係而非按照中央銀行指定利率的原則確定相應的存款與貸款利率。央行放開對利率的直接約束,而採取其他宏觀金融手段參與利率的調節,不但能減輕央行的調節壓力,更能使得資金這一資源得到充分配置,減輕金融抑制的現象,有利於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與穩定。然而,利率市場化卻是對於商業銀行的一次嚴峻考驗,特別是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已進入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關鍵階段,如何應對已成為各大銀行的當務之急。
一、國內外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1.國內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1993年,國務院公布《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提出「中國人民銀行要制定存、貸款利率的上下限,進一步理順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和有價證券利率之間的關係;各類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風險的區別,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首次提出了市場化利率的概念,金融市場以央行基準利率為準,反應資本成本與風險,建立市場化的利率體系。這一決策拉開了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序幕。
最初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在銀行業間拆借市場及債券市場展開的,1996年,央行建立CHIBOR協調銀行業間拆建利率,並在當年6月放開利率,由拆借雙方自主決定,成為利率市場化的突破口。1997年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放開,1998年,國開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實行市場化發行債券,1999年,國債發行也開始實行市場招標的形式,由此銀行業間及債券市場實現了利率的市場化。
1999年央行放開中資銀行的大額存款協議利率,次年放開300萬美元以上的大額外幣的存款協議利率,2003年起,中資外資銀行的英鎊等外幣小額存款利率放開,美元等外幣小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外幣以及大額存款的利率基本放開。
2004年,利率市場化改革進入實質化的快速發展期,04年一月,央行擴大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區間,最高上浮70%,最低下浮10%,同年十月,放開貸款利率上限,同時放開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月,浮動範圍擴大至基準利率的85%,個人住房貸利率可下浮至70%。2012年,利率市場化進程中最為關鍵的存款利率首次放開至1.1倍,並進一步下調貸款利率區間至基準利率的70%。2013年起徹底放開貸款利率,將貸款自主權完全交與商業銀行。2013年起隨著中國及全球經濟增速的減緩,居民物價指數不斷走低,基準利率不斷下降,低利率水平有助於平穩推進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此後伴隨著降息過程,央行進一步以10%的比例上調存款利率上浮範圍,2015年3月1日起,存款利率浮動範圍已上調至30%,再次上調10%已無太大意義,加之兩會期間,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年內將完全放開利率,CPI不斷走低引發降低利率的預期,預計下一輪利率調整時可能徹底放開存款利率,實現利率市場化。
2.國外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韓國,日本等一批已開發國家與馬來西亞,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相繼開啟了各自的利率市場化進程,並完成了改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值得我們從中反思和借鑑。
日本自1977年起開啟利率市場化進程,先後採用放開國債利率,銀行業間拆借利率,大額存單,實行浮動利率,進行窗口指導,直至1994年最終完全放開利率市場,實現完全市場化。韓國政府自1981年放開商業票據貼現利率,短時間內快速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導致銀行業間利率飆升,政府被迫重新管制利率,市場化改革宣告失敗,1991年後韓國政府開始重新穩步推行利率市場化政策,先放開小額貸款利率,後逐步開放大額存單利率以及中長期利率,最終實現利率的全面市場化。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則相對更加曲折,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較低,國內市場相對不夠穩定成熟,經濟增速的波動幅度大,都對利率市場化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如阿根廷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匆匆上馬對利率問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快速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大量資金流向非銀金融機構,造成銀行業生態癱瘓,政府被迫再次管制利率。次年由於惡性通貨膨脹,利率又被迫放開,並於兩年內完成了全面的市場化,這一舉措不但沒有遏制國內的惡性通貨膨脹反而使得利率水平迅速上升,社會融資成本大幅提高,銀行大量外借國際資本市場的低成本資金放貸,利差進一步擴大,企業無力償付倒閉,銀行業也因為外債無力支付破產,利率市場化進程再度終止。
同樣在國外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銀行業界也面臨了巨大的危機與考驗。利率市場化使銀行由固定息差轉入浮動,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銀行為了提升存款量,占領更多市場份額,將不斷上調存款利率,壓低貸款利率,從而影響銀行的收入水平,利率的快速變化也會使銀行的系統風險增高,甚至出現虧損的可能。同時利率的大幅波動也可能會導致貸款違約率上升,使得銀行壞賬的風險大大增加,銀行如對衝風險,提高部分貸款的利率,將抬升融資成本使企業難以承受,進一步加大壞賬的風險。美國,台灣,日本等地區的商業銀行在這一時期均遭遇了類似的危機。台灣地區銀行在利率市場化後利潤大幅萎縮,集體出現虧損,幾年內數家銀行倒閉,而美國中小銀行在這一過程中也損失慘重,大量中小銀行被大型商業銀行所兼并。一些發展中國家銀行如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國甚至出現銀行倒閉潮,以至於最後由政府重新監管,重建國內金融市場,終止利率市場化的進程。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對於各國銀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銀行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我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與日韓等國類似,均採用穩步推進,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推進的方式,經濟發展水平與投資環境也相類似,這些國家已經出現過的問題值得我們注意與規避。
二、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中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依賴於存貸款業務,非銀金融業務發展緩慢,占比低。在存貸息差固定的情況下,受益於中國經濟近三十年來的快速發展,銀行收入增長穩定,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使得銀行的盈利增長得到了充分的保證,銀行內部缺乏應對與改革的內生動力。經濟高速增長下,企業貸款意願強,貸款業務增長穩定,銀行業也處於快速發展與擴張之中。在長期固定息差下,銀行的創新能力也受到了極大地遏制,銀行業間缺乏充分的良性競爭,儲戶對於銀行的選擇也不明顯,客戶依存度低。由於利率大體一致,除服務外,儲戶對於銀行的選擇基本與銀行網點的分布掛鈎,即前往距離自己最近的銀行網點辦理業務,銀行缺乏吸引與留住客戶的特色,儲戶的粘性不高。而各大行的服務水平普遍相同,之間沒有明顯對比,中小銀行如通過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吸引儲戶,不但成本大,效果也並理想,因為儲戶最關心的是收益與安全,利率一致,長距離攜帶現金安全性降低,發生突發情況的可能性增大,其前往距離較遠、服務較好銀行的意願不強。綜上,大型銀行在吸儲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其銀行網點及自動存取款設備分布密集,遍及全國各大中小型城市,存取款服務方便快捷,而中小銀行網點分散,主要集中於大中城市,密度低,難以獲得普通用戶的青睞。目前雖然存款利率已經放開浮動,但各大行往往採取一浮到頂或者價格同盟的策略,並無太大實質意義。在貸款方面,中小銀行也處於不利地位,大型銀行在與企業議價方面處於優勢地位,中小銀行資金量相對不充裕,中小銀行為爭奪客戶如採取降低利率或選擇中小企業的方式,則可能面臨盈利及風險問題。正因如此,中小銀行近年發展雖快,但仍處於較為邊緣的地位。
1.銀行利潤收窄,議價能力降低
我國目前銀行營業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來源於存貸款息差,我國銀行業息差處於較高水平,高額穩定的利息差成為商業銀行的盈利保證。一旦實行利率市場化,銀行為吸引儲戶必然抬高存款利率,由於貸款利率放開,優質企業的議價能力明顯提高,企業具有充分自由選擇的條件,銀行的議價能力下降。雖然銀行可以通過提高高風險企業的貸款利率加以彌補,但優質企業是銀行盈利的主力,銀行整體貸款利率水平必然大幅下降,長期以來的盈利能力將受到質疑。2月利率浮動水平擴大至30%後,在銀行業整體市盈率很低的情況下,銀行股出現大幅下探,表現明顯劣於其他金融類股票,在資本市場上也體現了投資者對於其盈利能力的擔心。在各地區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幾乎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美國中小銀行破產被兼并,台灣地區銀行業利差驟減等等,銀行業息差下降並穩定於較低水平將成為現實,銀行盈利收入大幅增長的時代可能就此結束。
2.行業競爭加劇,利率風險增大
同時銀行業間的競爭也將逐步擴大,長期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利率差別極小,在歷次利率波動調整中也往往採取攻守價格同盟的策略,消極應對市場化行為。一旦利率徹底放開,只要其中一家銀行打破同盟,則同業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中國建設銀行在三月率先實行20%的上調幅度與其他大型銀行拉開距離,走出了全面競爭的第一步。中小銀行為了在競爭中搶占先機,在歷次調整中均採取最高檔一浮到頂的模式,雖然極大地擴展了市場份額,但提高了銀行的風險水平,犧牲了銀行的利潤率。未來,利率的徹底放開,可能誘發大型銀行與小型銀行間的利率價格戰,一旦出現問題,甚至造成部分銀行破產的局面,對社會經濟與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的利率定價及風險管理難度增大,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市場的流動性,宏觀經濟形勢,競爭對手的利率價格,自身的利潤水平,經濟運行數據等多方面的情況,綜合考慮定價。而由於資本市場局勢瞬息萬變,經濟形勢預期可能與實際存在偏差等因素,銀行定價以及對利率未來趨勢可能出現誤判,給銀行帶來極大的風險。利率一旦實行市場化操作,其短期波動將不可避免。由於目前仍處於市場化初期以及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利率短期波動將面臨常態化,波動幅度也可能出現較大幅提升,利率管理的風險以及操作難度也將加大。未來利率水平的波動,也使得銀行的決策與經營出現很大的不確定性,利率上升與下降產生的結構性風險將有銀行承擔,大大增加了銀行利率管控的難度。由於利率短期變化大,存款人與貸款人可能提前支取或償還,利率大幅提高時存款人可能頻繁提前支取轉存套取高額利潤,在利率下降時貸款人又可能通過新借方式償還貸款以獲取更低的利率,造成銀行現金流緊張,銀行利潤進一步降低。
由於利率的變化,貸款人違約的風險也將增大,利率快速下跌時,一些貸款人及企業有可能採取違約的方式降低自身損失,風險將轉嫁於銀行承擔。信用風險管控難度較以往將顯著提高。一旦出現風險,銀行將產生壞賬,不良資產率提升,而在息差縮小的情況下,銀行將更加難以承受。
在以上情形出現後更有可能引發銀行流動性的風險,一旦銀行出現無法兌付的情況在中國目前高儲蓄率低承受力的背景下勢必引發雪崩式惡性循環,造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3.中小銀行面臨更大挑戰
相對於大型銀行,為了在與大型銀行的對抗中取得優勢,很可能採用提高存款利率,貸款給高風險企業以期獲得更高貸款利率的手段,而中小銀行面對風險的成受能力卻更為脆弱,一旦出現破產問題,所引發的對銀行業不信任的情緒,極易給金融市場帶來大幅動盪。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均在利率市場化初期出現了中小銀行大規模倒閉的浪潮。
三、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
1.加快轉型步伐,適應低盈利水平
面對即將開放的利率市場我們必須要提高自身對於利率市場化的認識,將精力轉移到如何應對市場化的浪潮中。只有在對於風險充分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化風險為機遇,不做好應對的準備,只能被市場所淘汰。增強自身的危機感與使命感,及早化解期間所面臨的問題。
受益於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銀行業已進入相對成熟的時期,必須對銀行思維、業務進行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保證銀行業的持續發展。以新時代的思維審視整個行業,如網際網路金融,手機客戶,中小客戶等等,充分發掘以往忽略的邊緣市場,深耕細作,尋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較低的利息差額水平已經成為共識,更加合理的社會融資成本也是我國經濟繼續向好發展的保證,銀行必須適應較低的息差,拋棄以往高額利差的幻想,在降低自身運營從成本上多做文章,穩定存貸款業務,保證主營業務不受影響,履行銀行的社會義務與責任,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保障。
2.發展新型金融業務,加強金融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金融業過分依賴於存貸款業務,非銀金融業務占比很低,並且我國與美國採用類似的金融模式,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相互分離,這樣雖然有利於控制金融行業整體風險,避免重蹈上世紀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悲劇,但也極大的限制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制約了銀行業的發展。我國證券行業近年發展迅速,證券公司業績保持持續增長。目前我國民間資本市場活躍,大量閒置資金催生了各類信貸投資公司,甚至於非法的地下錢莊、高利貸行業,隨著不動產市場的逐漸低迷,一批原本投資於不動產的資金也將轉移,由此形成了一個巨量的資金市場,然而另一方面,我國的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卻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越來越多適齡就業人口走向了創業的道路,同樣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而由於這些項目風險高,而銀行往往更傾向於低風險的穩健行業,所以難以獲得支持,以致其走上高成本借貸之路,風險更大。而證券投資不同於存款,需要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獲得收益,推進中小型企業甚至小微企業的上市,輔以嚴格的風險控制機制,將成為解決以上問題的一種可行措施,證券業也將從中長期收益,進入較快的發展期,銀行涉足證券行業便可從中獲利,成為自身新的盈利增長點。近期,證監會已經研究為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打破投行與商行之間壁壘的可能性很大,受此消息影響,銀行股票近期快速上漲,反應了投資者的對此措施的認可與期待。大型銀行在資金上的巨大優勢,將成為銀行盈利的保障,應儘快研究加以應對。
如今,P2P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如火如荼,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的新聞發布會上也強調,鼓勵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然而近年銀行業在此方面反應並不熱烈,網際網路P2P金融平台主要由一系列私營公司運營,這一類平台自身缺乏監管與風險控制意識,註冊資本少,平台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甚至存在自融等龐氏騙局,以致引發大量P2P平台倒閉,其中最短的恆金貸僅數小時便宣告跑路,投資者面臨極大損失。而另一方面,民間堆積的閒置大量資金需要疏解方向,企業與個人也需要新的融資渠道,那麼由銀行進行規範的P2P平台便是一種解決之道,也將成為銀行利潤的新增長點,使銀行、投資者、借款人三方共贏。銀行以其在金融業的權威可以充分獲得投資者與借款人雙方的信任,藉助銀行業成熟的風險管理與控制,規範了P2P市場,保障投資人的利益,銀行的嚴格審核也可以避免金融類騙局的發生。P2P平台看似與銀行自身的貸款業務相矛盾,實則不然,借款人出借人通過銀行的平台交易資金池仍然掌握在銀行手中,雖然與貸款業務有所競爭,但並不是完全取代的作用,銀行貸款主要面向大型企業,相比較P2P金融則主要面向個人,並且伴隨著平台的發展,銀行可以充分吸納社會閒置資金,將原本在其他信貸公司的資金回流至銀行,對本身的存貸款業務影響不大。如今P2P平台發展並不成熟,銀行介入該行業具有極大的優勢,勢必吸引目前各平台的資金、人氣,否則一旦其他P2P平台發展成熟,被吸走大量存款,銀行很可能重蹈餘額寶的覆轍——貨幣基金本身原由銀行代理,銀行本應更具優勢,但銀行對該理財產品不夠重視,導致餘額寶做大,吸走大量銀行存款,如此再採取措施只能是亡羊補牢,悔之晚矣。
手機金融與年輕一代用戶,也是銀行必須重視的服務和群體,如今手機已經徹底融入了年輕一代特別是90後、00後的生活,將成為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務的最佳平台。以往銀行往往遠離個人生活,日常交易主要由現金完成,而新生一代更加偏重於網絡交易,銀行業應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細節,利用自身優勢,加快完成轉型,鞏固市場占有率,打破傳統金融行業在老百姓中的形象,通過拓展自身的業務群體,及早培養消費習慣,將消費現金流,由支付平台、支付軟體轉移至銀行。拋棄原有的二八客戶思想,重視中小客戶的服務體驗與感受,實現客戶群體更全面的覆蓋。
3.化風險為機遇,加強風險管理
利率市場化對於中小銀行既是巨大的風險,也是難得的機遇。利率限制的全面取消將使得各銀行間的利率出現明顯差異,網點分布將不再成為中小銀行的主要限制,中小銀行通過提高利率將有望吸納更多存款,擴大自身的業務範圍、提高業務量,通過自身的特色化服務,從大型銀行中脫穎而出,形成分庭抗禮之勢。但這一切的前提是風險控制,如果不能做到對於風險的把控,收益便無從談起。中小銀行必須對宏觀經濟形勢做出準確估計,對各行業產業的發展與潛力有合理認識,充分考慮償還風險,利率水平,行業周期性等因素,減少系統性風險,規避可能的損失。明確風險管理的目標,不盲目擴大發展業務,推行積極穩健的信貸策略,適度投資高風險行業,嚴格規範審批操作,做到風險可控,並通過金融衍生類產品並對可能的風險採取對沖措施,保障銀行和儲戶的利益,也有利於自身的健康發展。
利率市場化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並不能僅僅依賴於政策制定與實施,還有賴於資本市場的長期實踐,才能最終形成穩定、健康的金融市場。對於商業銀行,利率市場化作為一個新模式,不可能完全估計其中的風險與問題,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經驗,保持警惕,積極面對,才能應對好利率市場化這一新的挑戰。

收藏

相關推薦

清純唯美圖片大全

字典網 - 試題庫 - 元問答 - 简体 - 頂部

Copyright © cnj8 All Rights Reserved.